走进世界历史名城一一西安(6)

閑雲清烟

<p class="ql-block">西安除了游兵马俑,华清宫,大雁塔之外,今天我们就报团参加了陕西的经典旅游线路一一延安二日游。</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早晨从西安出发,上午到达黄帝陵,这可是作为中华儿女必须来的地方,因为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这就是黄帝所葬之地,每年都有很多人来这里祭祖,特别是在清明节和重阳节的时候,更是人山人海的。</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被称为“中华第一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黄帝陵包含了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处大景点。既然说到了黄帝陵,就不得不说我们华夏的诞生了。在原始社会后期,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展开决战,蚩尤战败被擒杀之后,黄帝与炎帝又兵戎相见于涿鹿中原,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融为一体,并成为华夏族的主体,也便有了后来大家所知道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以五十战而天下咸服,黄帝成为天下共主。</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 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黄帝陵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批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 ,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号称"天下第一 陵" ,又称"华夏第一陵" ,"中华第一陵" 。 更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p> <p class="ql-block">关于黄帝的记载文献很少,所以我们就先通过传说了解一下黄帝,传说他是一位英雄式领袖人物,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及其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入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又被尊称为“人文初祖”。</p> <p class="ql-block">说到黄帝的贡献,最重要的,也是有据可考的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便是黄帝和臣子通过详细观察记录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如何自愈,并对此加以研究实验总结治愈人们的疾病,最后总结出了《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关于黄帝埋在哪里,一直有很多说法。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其实写的很清楚“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作“桥陵”,1944年才改成今名。</p> <p class="ql-block">轩辕广场和印池是进入轩辕庙的必经之路,也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是用秦岭天然鹅卵石铺就而成,共计5000块,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轩辕广场北,是一条蜿蜒的河流——沮河,沮河古称“姬水”,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而姓姬。桥山与印台山之间的这段沮河,因在印台山下,故又称为“印池”,其寓意为黄帝用印之水。</p> <p class="ql-block">横跨印池的桥叫做轩辕桥,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石桥”。</p> <p class="ql-block">过轩辕桥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就是宽阔的庙前广场,今年来的公祭大活动都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拜祭黄帝,一般是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相传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因河水侵蚀,宋代移至现在的地方。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当地民间流传的俗语说: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做黄帝,登基都不忘祖先‘。进入殿中, 犹如进入家祠庙,在先祖面前,不惟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横匾:轩辕庙。轩辕庙门额上“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蒋鼎文,字铭三,浙江诸暨县石山人,1895年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鼎文出任陕西西安行营主任,兼十战区司令长官。后又改任陕西省主席。在他任职期间,先后三次代表国民政府、陕西省政府致祭黄帝陵。1938年祭陵时,他亲笔写了“轩辕庙”山门大匾。</p> <p class="ql-block">外柱楹联:开天辟地始祖神圣通四海;人文光辉千秋永照遍九州。</p> <p class="ql-block">内柱楹联:院内千秋柏祥云浮紫阁;亭中诚心人喜气绕朱轩。</p> <p class="ql-block">轩辕庙山门内西侧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即著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余年,相传此树为轩辕黄帝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又称“轩辕柏”。世人誉之为“世界柏树之冠”。该柏树高19.3米,下围10.67米,当地谚语称“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7个人手拉手还搂不住它。</p> <p class="ql-block">走过黄帝手植柏,有一个亭子,名叫诚心亭。亭柱楹联: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p> <p class="ql-block">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1945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10月25日台湾回归祖国怀抱。1946年由台湾岛士绅推选的代表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代表全岛人民赴黄帝陵致祭,1946年9月12日代表团在到达陕西耀县时为大雨阻隔,于是,在耀县举行了遥祭。2006年,在台湾中华联谊会的帮助下,台湾光复致敬团的子孙代表来到黄帝陵前,于2006年9月12日在黄帝陵前恭读当年的祭文,随后将祭文刻碑树于轩辕庙内。</p> <p class="ql-block">香港回归纪念碑和祭文。</p> <p class="ql-block">澳门回归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是1997年和1999年阔别祖国150年的香港和400年的澳门胜利回归祖国怀抱后,分别由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何厚铧亲笔题写碑文,于1998年和2000年清明节立于轩辕庙内。立石碑于此,既是为了告慰始祖的在天英灵,更是昭告世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统一必将实现。。</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就是“碑亭”,碑亭楹联:广褒幅员三万里;悠长历史五千年。碑亭里面有四通非常出名的碑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碑亭右手第一通碑文是孙中山先生的《黄帝赞》。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挥毫写下《黄帝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千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p> <p class="ql-block">右手第二通碑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1942年冬,蒋介石原计划和胡宗南一起前来祭拜黄帝陵。后因公务繁忙,未能亲自前来祭奠,遂亲笔题写了“黄帝陵”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左手第一通碑是毛主席于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首次共祭黄帝陵时,代表和苏维埃政府亲笔书写的祭文手稿。祭文的内容是: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 岳峨河浩。聪明睿 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事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临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为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倍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黄天厚土。尚飨!</p> <p class="ql-block">左手第二通碑为邓小平于一九八八年的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碑亭东侧是碑廊,保存了历代祭祀、维护黄帝陵庙碑石40余通,上起北宋、下至,很是珍贵。现存最早的是宋嘉佑六年(1060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的记事碑,并有张三丰谒桥陵诗碑等。</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里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有一副巨大的脚印,脚印长0.52米,旁边题——黄帝脚印。这块青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p> <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前右侧,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名叫“挂甲柏”。相传汉武帝刘彻率领18万大军征朔方归来,驻军致祭黄帝陵时,曾将铠甲挂在此树上,致使树身斑痕累累。每年清明节前后,树干中不时流出柏液,凝结为球状,晶莹透亮,蔚为奇观,“挂甲柏”因此闻名。</p> <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大殿悬挂横匾:人文初祖。匾额为程潜1938年所题。大殿楹联:祖功浑百世;宗德润千秋。上联言黄帝盖世功业,下联言黄帝高深德行。</p> <p class="ql-block">过了人文初祖大殿后,行走不远,就达到祭祀广场。广场地面铺花岗岩石铺,南端东西两侧各建三出阙,阙前台上摆放着八尊青铜铸鸿叔簋(guǐ);广场东西两侧分列着九尊高2米的青铜铸牛鼎和代表56个民族的56面龙旗。</p> <p class="ql-block">此外,东面还有一口龙魂大钟,西面则立一面龙威大鼓。整个祭祀大院,庄严肃穆,威风凛然。</p> <p class="ql-block">2004年落成的——轩辕殿。大殿最外侧楹联:祭始祖继宏旨,重描九州画卷;仰将来齐鼓划桨,共创龙裔家园。大殿另一副楹联:人文初祖功德辉煌,冠盖群伦泽后世;黄帝子孙团结自强,雄振华夏慰先灵。</p><p class="ql-block">轩辕殿北面也有两副楹联,不过没有拍到照片。其一:生息昌大,惠利千秋;继天立极,垂泽万世。其二:拓土建邦,传四百兆胄裔;开物成务,启五千载文明。</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安放着石刻浮雕黄帝像,雕像以东汉恒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建于山东的武梁祠黄帝石刻画像为蓝本,材质为福建花岗岩。像高4.1米,宽2.92米,浮雕高10至15厘米,西侧仰视,黄帝坚毅刚强,似在率领先民奋斗创业;正面仰视,黄帝慈祥亲切、意境高远;东侧仰视,黄帝则欣慰自信,似在注视着炎黄子孙和神州大地。石刻雕像整体造型简洁古朴,呈现出轩辕黄帝纵观古今、令人景仰的恢宏气势。</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当地在黄帝陵原有的祭祀区域扩建了10000平方米,作为举行登祀大典的场所。其中建成于2004年的祭祀大殿,既秉承汉风唐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殿宇四周不设围墙,仅以石柱支撑,殿顶被设计成圆形,寓意“山川形胜、一脉相承、天圆地方、大象无形”。</p> <p class="ql-block">轩辕殿内景。 36根圆形石柱围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间,柱间无墙。顶中央是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 大殿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 整个轩辕殿形象地反映“天圆地方”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东方破晓,从殿顶上的圆形天光照射进轩辕殿,会在大殿的左上角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形光圈,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向大殿中央移动,在正午时分,巨大的光圈正好萦绕在大殿中央的黄帝像上。这时,您不妨站在轩辕殿的正中央,双手合十、闭目静默,在这里承天接地,沐浴阳光雨露,感受天、地、人三位合一。令人油然而生一种虔诚庄严的情怀,这正是中华元祖天人合一亘古理念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轩辕黄帝浮雕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黄帝石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墨玉雕成。石雕像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像的四周雕刻有四灵图案: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在浮雕黄帝像的背面,镌刻着《史记·五帝本纪》节选:轩辕乃修德 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记载着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对轩辕黄帝伟大功德的赞颂。</p> <p class="ql-block">轩辕庙西侧,有公路通往桥山,可以步行上山,也可乘坐景区交通车上山。</p><p class="ql-block">黄帝陵陵道入口处,有一棵“中华世纪柏”,“中华世纪柏”栽植于庚辰年二月初二(2000年3月7日)黄帝诞辰日,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象征。旁边矗立着重达15 吨的泰山五彩石,由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华人艺术家陈瑞献先生撰文书写的《庚辰黄帝圣诞志》被镌刻其上,以石铭记先祖恩德。</p> <p class="ql-block">沿陵道拾级而上,距黄帝陵约200米的神道旁,树立着一座明朝嘉靖年间树立的下马碑,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神道尽头便是陵区。陵区左侧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仙台,“峙黄陵左侧,高出林表,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p> <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据说是汉武帝在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所谓“七上八下”。</p> <p class="ql-block">穿过汉武仙台旁的棂星门,便是黄帝陵冢。黄帝陵冢前为祭亭,中为陵冢,后为龙驭阁。</p> <p class="ql-block">中间石碑上的“黄帝陵”三个大字由郭沫若题写。祭祀亭地面铺以花岗岩石,并由八根柱子支撑,上部四角挂有铃铛。亭柱上有两幅楹联,一幅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另一幅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p> <p class="ql-block">龙驭阁是黄帝陵陵区的最高点,阁内墙壁上,有12幅中展示黄帝功德的主题绘画。</p> <p class="ql-block">龙角柏,处于龙驭阁对面,对称左右各一株,形如龙角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敬仰的景点,在黄帝陵,你会感受到那种庄严和神秘,也会感受到那种安静的气息。如果你要去延安或者壶口瀑布,建议顺便可以去拜谒一下黄帝陵。</p> <p class="ql-block">拜谒完皇帝,去壶口瀑布的途中经过南泥湾,南泥湾,一个响亮的名字;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一段不老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百里。 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p> <p class="ql-block">看到“南泥湾”三个字时,我的脑海里自动响起了熟悉的旋律。"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朗朗上口的歌词、耳熟能详的旋律,让这首经典民歌《南泥湾》家喻户晓,也让南泥湾故事被代代传唱。</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面对日寇的军事围剿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一度发生极为严重的经济困难。</p> <p class="ql-block">1940年,朱德经过亲自考察,认为南泥湾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部队垦荒屯田,而且离延安不远,又便于保卫延安。于是在1941年春,王震率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高唱“一把老钁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打响了向荒山要粮的战斗。经过三年时间的艰苦垦荒,解决了整个边区军民的温饱问题。</p> <p class="ql-block">82年前,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在南泥湾掀起大生产热潮,靠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将南泥湾从昔日“烂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p> <p class="ql-block">82年后的南泥湾,正在收获二次蜕变后的喜人成果,一个更加美好的南泥湾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党徽广场位于南泥湾桃宝峪村口,广场红线面积17789㎡,其中雕塑和夯土墙占地441.3㎡,硬质铺装占地约5052㎡,绿化12295.7㎡。党徽雕塑正立面为紫铜板,侧立面为不锈钢板,高13.8m,其中13代表党中央在延安经历的13各春秋,8代表8年抗战;宽19m长21m代表建党于1921年。</p> <p class="ql-block">主体造型以党徽为核心意象,通过圆雕的表现形式,对南泥湾景区的文化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与创新,突出南泥湾景区的红色主题、文化主题。</p> <p class="ql-block">1940年,回防边区的一二○师三五九旅从绥德开往南泥湾,既守卫延安南大门,又开荒生产。经过3年的时间,三五九旅使昔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丰衣足食的陕北好江南。1943年9月,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高兴地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视察期间,毛泽东曾驻住在凤凰山麓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延安炮兵学校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桃宝峪村。旧址东临知青林,南临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西北均依梨树峁,地势平缓。现在保留的遗址有炮校大门和部分窑洞。</p> <p class="ql-block">1944年秋,在八路军炮兵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延安炮兵学校,校址设桃宝峪。炮校的首任校长是郭化若,后由朱瑞接任,政委邱创成、副校长匡裕民。校部下设政治处、参谋处、教育处。学员共有1000余人,编为3个大队10个中队,另有一个迫击炮教练队和一个工兵科。主要培养炮兵连排干部。炮校的训练方针是:“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有什么学什么,战争需要什么学什么”。</p> <p class="ql-block">1945年1月,炮校开始上课。8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参谋长、萧劲光司令员莅临并讲话。炮校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火炮器材少,就分班教学,使人员轮换而炮不闲;演习射击时,没有通信器材,就用人传递口令。火炮不够用,就把瞄准镜装在木架上代用。上课没有粉笔,就用白土代替。日本投降后,炮校经过短期整训,于1945年9月中旬离开桃宝峪。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改名为军委炮校、高级炮兵学校。1957年,同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组建炮兵学院。1986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校址在河北宣化。</p> <p class="ql-block">该旧址是南泥湾革命旧址的组成部分。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14日,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位于宝塔区南泥湾镇陶宝峪村。休养所主楼是一座二层木楼,俗称红楼。此楼由张协和负责设计,三五九旅等部队和机关负责施工,筹建于1943年3月,9月竣工落成。毛泽东、朱德、林伯渠、续范亭、谢觉哉等先后在此休养。</p> <p class="ql-block">一首传唱至今的《南泥湾》,见证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竖起了陕甘宁边区的一面旗帜。</p> <p class="ql-block">走进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迎面就是一座反映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场面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救保卫党中央”。1941年,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经济封锁,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将荒凉的南泥湾变成牛羊满川、麦浪起伏的陕北江南。</p> <p class="ql-block">1941年春,八路军120师359旅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他们积极响应党中央毛泽东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把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荒山僻壤变成了庄稼丰盈遍地牛羊的“陕北江南”。</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生产自救,共渡难关;屯田军垦,保障供给;工商并进,全面发展;劳动光荣,精神永存等五个部分,利用展出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时大量历史照片,劳动工具,实物陈列以及情景还原等实物和展现手法,再现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感人场景,记录了三五九旅光辉业绩。</p> <p class="ql-block">怀着仰慕之情,顺着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南面的一个山沟,来到了九龙泉。在蓊蓊郁郁的三座青山环绕下,两个优雅古朴的九角亭子矗立在空地当中。外边的亭子下面有一口水井,是九龙泉水流过时形成的,从未溢出过。里边的亭子下面是由九个排列整齐的小龙头组成的泉眼,龙嘴里正汩汩地往外流着水,就像九条龙在吐水嬉戏。这奇特的泉眼,是自然的杰作,还是人工所为,我不得而知。这九股神奇的泉水,欢快地汇聚到一条十几米长的石渠里。这石渠里的泉水是那么的清澈,那么的明静,清的像一块无暇的碧玉,使你可以一眼看见渠底的碎石和人们投进去的硬币;静的像一块明镜,使你看不出它在流动。捧一掬泉水饮上一口,顿时感到那样的香甜,那样的凉爽,使人心旷神怡。据说,当年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时,这里是大片森林,沟里的水全是又苦又涩的咸水,人不能喝,马不愿饮,只有这九龙泉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为此,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就驻扎在这里,战士们用此泉水来滋润心身。1943年9月,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彭德怀等中央首长视察南泥湾时都饮用过九龙泉水。</p> <p class="ql-block">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九龙泉村三五九旅烈士纪念园内,1945年建成,1947年胡宗南部队进犯延安时原纪念碑遭破坏。1952年重新维护此碑并建立了保护亭。纪念碑由碑身和碑座组成。碑座正面是由枪、镢头、稻穗、书以及“1945”等组成的图案。枪和镢头象征着“一把镢头一把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稻穗象征着大生产取得的丰硕成果;书象征着在紧张的生产战斗之余,广大将士们时刻不忘学习。整个图案也寓意着官兵们在大生产运动中发挥着又学习、又生产、又战斗的先锋模范作用。</p> <p class="ql-block">碑身正面是毛泽东的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p class="ql-block">碑身背面是贺龙的题词:“三五九旅九团烈士纪念,为人民服务而光荣牺牲,为革命烈士要坚决复仇。”</p><p class="ql-block">碑身左右两侧刻有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烈士芳名录》,包括政治委员陈文彬、组织科长陈友元、营长蓝鸿岐、教导员王继朝、卫生队长吕孝侯、电台队长王洪波6人;连级干部谷忠义等35人;排级干部李瑞臣等73人;班长袁文和等214人;战士王洪武等640人,共计968位烈士。</p> <p class="ql-block">七一八团烈士纪念碑,原碑在马坊村,2008年复制于此。</p> <p class="ql-block">七一七团烈士纪念碑,原碑在临镇,2008年复制于此。</p> <p class="ql-block">每块碑的侧面、背面都密密麻麻刻满了逝者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在九龙泉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掩埋了多少烈士的忠骨啊!我们无须想象当初那宏伟壮观的战争场景,也无须叙述大生产运动那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单就这三块高大的纪念碑和那上千个永垂不朽的名字,就足以使我们感慨万千!那些无名的和有名的烈士们,为了自己神圣的使命,默默地长眠在了这块黄土地上,用他们的热血滋润了这里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九龙泉翠绿的山,奇特的泉,清澈的水,古朴的亭,不朽的碑,高尚的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所有一切,都使我永远难以忘怀。这口神奇的泉,无论何时都会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哺育着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哺育出一朵朵鲜艳无比的山丹丹花,使陕北的好江南在红日的照耀下更加绚丽多彩……</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车来到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一一壶口瀑布。</p> <p class="ql-block">从内蒙古流入山西和陕西的境内,黄河就进入干流中最长的一条峡谷-晋陕大峡谷。也留下众多的雄浑景观,最具代表性的是壶口瀑布。</p> <p class="ql-block">黄河壶口位于晋陕大峡谷的南段,东靠山西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的壶口乡。壶口瀑布是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巨大的水流在峡谷中冲刷出深达六十多米的沟谷。全长约4.2公里,堪称奇观,当地俗称“十里龙槽”。</p> <p class="ql-block">湖口第一大景观就是“水里冒烟”。第二景叫“彩桥通天”,因为只要有太阳壶口瀑布每天都有彩虹出现。最佳观赏时间是早上八点半到中午11点。如果河槽里没有风的话,彩虹会比较大、比较完整。彩虹高度随水雾高度而变化。就好像架在晋陕两省之间的彩桥。</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的壶口瀑布就像一个这个水壶的口往外倒水一样,因为后面是很宽阔的黄河,河面忽然间往这儿变窄了,就像水壶的口一样把水倒出来,倾泻而出,像一把巨大的茶壶。这就是壶口名字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落差最大可达30米,水流倾泻而下。水击石、浪打浪,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在壶口下方大约二十几米处,声波最强,这也造就了壶口瀑布的另一景“谷涧起雷”。不过,这一情景需要用听觉去感受。</p> <p class="ql-block">接着再向瀑布方向走,在壶口以上的位置,游客可以顺着水流方向看黄河水如何奔腾而下。在壶口上游黄河最宽处大约有400米,流经壶口时突然被限制在30米左右的宽度内,因此汇聚成巨大水流。</p> <p class="ql-block">水流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不仅造就了难得一见的奇观,也在不断改变着壶口瀑布的位置。壶口这一带的一个岩层是属于三叠纪系二马营组的地层,但是表面上露出来这些岩层都是红色的。那些岩层都是一些红色的软岩和泥岩互存的一种岩石。性质特别的软,黄河水含有大量的泥沙,水流冲刷力度又很大,可以把这个岩石表皮磨掉,会导致壶口瀑布每年都在向后退。这个在地质学上称作是“向源侵蚀”,就是向源头侵蚀。</p> <p class="ql-block">以前的壶口瀑布在下游大概有四公里,有个黄河大桥,大桥下有一块大石头叫孟门山,最早以前壶口瀑布跟孟门山是连在一块儿的,史料上记载,大概是一年要退70公分。观测资料显示,在过去的100年中,壶口瀑布的位置向后移动了50米,年均变化0.5米。这说明,随着黄河水量的减少,壶口位置变化的速度也在放慢。</p> <p class="ql-block">人们把壶口瀑布誉为黄河之心,民族之魂,奔腾不息的黄河养育了中华儿女,他也激励着人们百折不挠,奋勇向前创造新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离开壶口瀑布,赶往延安。此刻已是华灯初上,山顶上一座金色的宝塔耸入深蓝的夜空中,塔的底座上十几道光波璀璨夺目,辉映着整个延安城。延安城辉映在一片灯海之中。</p> <p class="ql-block">作为革命圣地的象征,延安宝塔山的光辉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多次登上邮票、钱币和各类勋章之上。</p> <p class="ql-block">正好赶上每晚八点宝塔山灯光秀,灯光秀将实景、音乐和灯光融为一体,利用整个山体和塔体进行灯光表演,呈现两万五千里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回顾中共中央在延安艰苦卓绝的奋斗故事,同时展现中国在“延安精神”的鼓舞下向着“中国梦”与“两个百年”目标跨越式前行的豪情。</p> <p class="ql-block">巍峨雄伟的宝塔山,在灯光的照射之下,变化出不同的色彩,壮丽恢宏,大气磅礴。</p> <p class="ql-block">延安宝塔山的灯光秀将实景、音乐和灯光融为一体,在《延安颂》《南泥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保卫黄河》等歌曲声中,依次描绘了延安与陕北的文化特色,呈现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回顾中共中央在这里艰苦卓绝的十三年奋斗历程。</p> <p class="ql-block">延安最具代表性的杨家岭中共七大会址、鲁迅艺术文学院、枣园的窑洞、延安大学的窑洞群、清凉山等名胜古迹,也通过三维构建的方式,以裸眼3D的视觉形式,先后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吸引周围的路人停下脚步,驻足观看,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延安宝塔山大型多媒体景观灯光表演在宝塔山 1.5 万平米的山体崖壁上进行,表演以整座宝塔山西侧的山体崖壁与延安宝塔(岭山寺塔)为载体,以延河与南川的河岸景观灯光,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的山体景观灯光为表演辅助。通过多媒体技术,声光合一、三山联动 360 度环绕演绎,有情有景地描绘延安与陕北的文化特色,呈现两万五千里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绚丽的灯光秀像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徐徐展开,将共和国的光辉岁月呈现在大家眼前,让每一位游客朋友们为之震撼,情不自禁感叹祖国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金色的宝塔山在灯光环抱的夜空下变得愈加绚丽多彩,无数的LED灯不断变换颜色……</p> <p class="ql-block">悠扬动听的陕北民歌乐曲声响起,安装在宝塔山山体周围和南川河堤上的地灯、街灯、光束灯依次打开,向人们展示着一场隆重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最后,在“陕西是根,延安是魂”的定格映衬下,河岸边各式建筑、绿树、人、车,以及远处的万家灯火,显得格外迷人。岸上的灯光与粼粼的河面交相辉映,观众们激动地喊了起来:“宝塔山太美了!”这美仑美奂的灯光秀让人久久不肯离去。</p> <p class="ql-block">”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一首贺敬之的《回延安》,每每想起这首诗,我都会心情澎湃,因为那是我仰慕已久的革命圣地。</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位于延安市东南,是革命根据地延安的象征,今天我来带大家一起走进我仰慕已久的革命圣地宝塔山。入口是一座三门四柱式的石牌坊。正中写有“延安宝塔山”。</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延河之滨,在山上可俯瞰延安整个城区。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p> <p class="ql-block">从延安宝塔山景区服务中心进入登山步道,路边有一组新建的窑洞,取名"宝塔窑苑"。</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这是集住宿、餐饮、旅游、休闲、避暑、度假于一体的陕北特色民窑。占地面积5278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窑洞群室内面积6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按照陕北黄土高原特殊地貌,将原留下来的旧址窑洞进行改造,融入了陕北民俗、人文、窑洞摇建筑风格和自然风景等多元素建设而成的传统民窑院落。</p> <p class="ql-block">室内具有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配套供应陕北特色小吃。</p> <p class="ql-block">从"宝塔窑苑"往上走一段,眼前出现几排连体窑洞,走进一看,原来是新开辟的景点"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是一所教育改造日俘、培养反战同盟干部及培养战后日共干部的学校。1938年起,抗日前线各地对被俘日军进行了的政治教育,但系统地学习极为困难,因此,八路军总政治部决定,在延安创办一所专门学校,校名定为"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校址设在延安宝塔山南侧半山腰。</p> <p class="ql-block">1941年5月15日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最初学员有11人,到1945年8月增至300多人。学员为八路军、新四军俘虏的日军士兵和下级军官,学习课程有:政治经济学、时事问题、社会发展史、联共党史、日本问题、中国语、世界地理等,学员生活有八路军总政治部供应,学校的管理以及学员内部事务,由学员选出委员自治。</p> <p class="ql-block">从这张老照片,可以看出以前延安宝塔山半山腰的日本工农学校全景。</p> <p class="ql-block">日本工农学校的日籍校长野坂参三(冈野进)回忆建校情况。</p> <p class="ql-block">1944年10月10日,日本工农学校部分干部和教员在校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在窑洞里上课</p> <p class="ql-block">日本工农学校部分干部和教员在校部留影</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与冈野进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120师359旅旅长王震(右2)和日本工农学校副校长赵安博(右3)在给日俘讲解我军的俘虏政策。</p> <p class="ql-block">日本工农学校部分干部和教员在延安宝塔山留影</p> <p class="ql-block">1942年8月15日,反战同盟延安支部和日本工农学校组织了日本人边区自卫军,大山广美任大队长。图为日本人边区自卫军在学校操场。</p> <p class="ql-block">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左)与日本工农学校校长冈野进在延安交流</p> <p class="ql-block">1945年5月,日本共产党代表冈野进应邀以旁听者身份列席了"七大",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建设民主的日本》的演说,阐明了日共反对军国主义的坚定立场。左为翻译李初梨。</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参加八路军的日本士兵杉本一夫。</p> <p class="ql-block">杉本一夫与吉田研二(左)在延安日本工农学校</p> <p class="ql-block">离开日本工农学校旧址,沿着登山台阶继续往上走,很快就到了宝塔平台。</p> <p class="ql-block">延安宝塔(岭山寺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一779),宋代、明代曾予以修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延安宝塔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高44米,底基周长36.8米,辟有南北两座塔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登临塔顶。</p> <p class="ql-block">在塔的旁边,有一个小亭子,悬挂着一口巨型大钟,是明代铸造的铁钟,该钟高150公分、直径106公分,铸造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原悬挂于清凉山顶的太和道观内,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卫处将其移至宝塔平台,作为报警计时用。该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至5公里。</p> <p class="ql-block">1937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进驻延安,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并成为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1956年8月6日,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站在宝塔平台俯瞰延安市区,一座美丽的城市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摘星楼,原名望寇台,北宋名将范仲淹镇守延州时,为观察敌情,指挥同西夏的战争而修筑的瞭望台。因位于宝塔山顶峰,夜晚星辰逼临,似伸手可摘,故名摘星楼。原楼已毁,2009年在原址重修,现作为观景台,可俯瞰延安老城全景,远眺延安新城。</p> <p class="ql-block">可惜大门关闭,只能探不能登楼。</p> <p class="ql-block">只能站在摘星楼下的平台上遥望延安城。</p> <p class="ql-block">烽火台宝塔之东北部一平台上,为土质夯筑而成的四棱台,夯层清晰可辨,层层水平,10~15厘米不等,现存遗址底边周长11米,高约15米。是一处保存较好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这座烽火台,选地十分奇特巧妙,登临台巅,居高临下,能眺望到延安东、北、南三条大川的尽头,且城周五城尽收眼底,视野颇为开阔,故一旦在其上点火报警,狼烟升起,不仅邻台可一眼望到,更重要的是三川五城军民均仰首可见,迅速得知敌情,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宝塔山烽火台,为北宋名将范仲淹戍延时所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上现有土台阶,可供人以登临其顶,眺望三川及延城景色。</p> <p class="ql-block">沿着一条下山的小路,走到景区出口,往右手方向顺着山边走,就能看到著名的延安摩崖石刻。这里的石刻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高6至7米,长260米。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p> <p class="ql-block">在这组石刻中,最有名的要算"嘉岭山"三个隶体阴刻大字了。每字高3.68米,宽3.37米,系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秋,以陕西河东宣抚使兼知延州时所题,字体遒劲有力,洒脱豪放,是此摩崖石刻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重岗叠翠"、"云生幽处",都是描写宝塔山雄伟的姿态和秀丽风景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句话出自西夏人所言,讲述的是范仲淹英勇善战的故事:范仲淹的前任范雍屡吃败仗,朝廷不得不将其降职,改由范仲淹负责军务。</p><p class="ql-block">由于范仲淹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得战事得以扭转,一座座城池被收复,战火逐渐引燃到西夏的国土之上,西夏国君李元昊也被迫采取绥清楚靖妥协政策,一方面与朝廷谈判,一方面进行军事斗争准备。范仲淹识破了李元昊的阴谋,伺机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以增加谈判的砝码。</p><p class="ql-block">就连西夏人都有这样的说法,"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范老子可欺也"。意思是夏人没有打延州的注意了,范仲淹用兵如神,要比范雍这老家伙难对付多了。</p> <p class="ql-block">"泰山北斗,一韩一范"说的是韩琦与范仲淹并肩作战的故事。他俩既是知己朋友,又是坚定的政治盟友,在韩琦上任陕西安抚使之后,力荐范仲淹,而范仲淹也不辜负韩琦的信任,逐步施展其军事才华,以致于朝廷对他是言听计从。</p> <p class="ql-block">书画碑,一侧浮雕虎啸山林,两边配书为:回望三川千秋月,长啸四山万重岗。</p> <p class="ql-block">应邀挥笔虎生风(背面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先忧后乐"、"出将入相",说的是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它以摩崖为载体,以记事述功为主要内容的石刻档案。</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p> <p class="ql-block">延安摩崖石刻,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不畏外来入侵,顽强斗争的精神,是延安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延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旁,延水河畔,延安革命纪念馆巍然矗立。为了集中展示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陕北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延安市早在1950年7月就组建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最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历经几次变迁,现在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主体建筑位于延安城东北三华里处的王家坪。这里承载着烽火年代中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讲述着十三载春秋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懈奋斗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新馆入口门廊和东西翼入口大门均采用拱形,和“窑洞墙”一起体现了延安地区建筑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入馆台阶分为三台,隐喻共产党在延安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阶段。纪念馆正门上方有郭沫若题写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金黄色馆名。</p> <p class="ql-block">38000平方米开阔而富有深刻内涵的纪念馆广场,广场正中处巍然耸立毛泽东青铜像,底座上镌刻着的“毛泽东”三个金色大字遒劲有力,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正厅门前两侧,分别有“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大型群雕;主体建筑正面两侧有反应地域特色的18孔窑洞造型;大门两侧为“延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圣地”、“陕甘宁边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的浮雕长卷。</p> <p class="ql-block">进入延安纪念新馆序厅,一组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与八路军战士、工人、农民及国际友人的群雕,迎面向我们走来。</p> <p class="ql-block">“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回望决定中国命运的13年。展陈面积约7700平米,展线长度约为1473延米,设有多媒体科技展项40项,艺术品场景(装置)26项。</p> <p class="ql-block">展览完整再现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陕北十三年辉煌革命实践,完整再现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生动实践,完整再现毛泽东思想成熟发展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历史进程,完整再现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进程,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展览以“铭心壮志 塑史铸魂”为设计主题,天图设计师采用展陈序列化设计理念,以重复、叠加、阵列等方式,强化展览的逻辑性、纪念性、故事性、庄重性。</p> <p class="ql-block">人物序列强调纪念性,领袖、将领、群众阵列递进、层叠展示,仪式感承载历史功绩。</p> <p class="ql-block">事件序列强调关联性,对文献、文物、图片、史料、场景进行复合与融合,对时间、文字进行系统展示,对事件过程、意义、价值和精神内涵进行个性化表达,形成完整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意义的宏大叙事。</p> <p class="ql-block">文物序列以重点文物为核心,文物回归事件,形成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物记史。文学艺术空间以文学艺术著作及乐器文物为核心组团,人物群像围绕四周,通过声音(黄河大合唱)辅助塑造,让文物与事件有机结合,再现那个群星璀璨、文艺著作繁多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精神启示序列强调逻辑性,围绕事件设置仪式化精神冥想序列。七大会址仪式化空间里设置有长条凳,观众置身仪式空间中以七大会议影像为精神启示序列,引发观众对七大会议精神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每一展区打造一个或多个由核心文物和重点内容组成的中心组团,作为凝聚整个展区的精神空间。</p> <p class="ql-block">整个从形态上以中心组团为核心点,继而扩展到片、到面,这与延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不谋而合。</p> <p class="ql-block">构筑新时代红色展陈色彩和质感的创新性发展。结合陕北地形地貌、人文精神、革命历史等特点,选择土地黄、革命红相结合后的橙红、橙黄作为主色调。</p> <p class="ql-block">随着展览内容的深入进行渐变处理,彰显朴实、厚重、热烈、昂扬的环境氛围;其次,选用带肌理质感的墙面晶彩石材料,局部辅以陕北特色的土质、山地塑形,展览细节质感细腻、贴合主题。</p> <p class="ql-block">每一展区的标题处,运用“丰碑柱”艺术雕塑构成连续的里程碑造型设计,将标题内容具象化,使观众更能直观感受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通过文物文献、图文展板结合声光电,构成多元素组团叠加的立体叙事空间,辅以灯光来塑造空间质感,营造场景事件氛围。</p> <p class="ql-block">在重点内容展示区,通过声音、影像、灯光、互动体验等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展览的叙事语言。通过红色教育空间或展项,满足党史学习教学。</p> <p class="ql-block">以沉浸式空间触动观众心弦,打造具身认知的观展情绪。在节奏紧凑的内容过后,预留观众缓冲休息空间,引导静心思考。</p> <p class="ql-block">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为国家A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党中央在这里期间,正值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在日军的军事包围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遇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为了渡过难关、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党中央、毛泽东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领导全党进行了整风运动,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六届七中全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居住期间,从事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深刻总结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科学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政策,使毛泽东思想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并达到了成熟。</p> <p class="ql-block">这里汇聚了中共中央20余个职能机关,居住过20多位领导,被誉为延安时期的“中南海”。1961年3月,杨家岭革命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80年前的风貌。主席台正中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会场后面墙上,悬挂着“同心同德”4个大字;两侧墙上悬挂4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标语,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p> <p class="ql-block">大厅两边挂有24面党旗,代表党从成立已度过了24年历程。</p> <p class="ql-block">三角木座形同英文"V",表示胜利。</p> <p class="ql-block">礼堂后墙上的标语是"同心同德"。</p> <p class="ql-block">厅内不用柱子,用高大窗子解决场内的釆光,在没有钢材和水泥的情况下,用大跨度拱式结构。两旁建小会议室、阅览室,休息厅,抵御水平推力。</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使用的是简易木制连体椅。</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毛泽东旧居。 1938年11月,毛泽东由凤凰山麓移住这里。</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共产党人发刊词》、《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lt;农村调查&gt;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光辉著作。</p> <p class="ql-block">在接见中央党校学员时指出,延安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学习革命理论的重要性。为了克服物质困难,他以身作则,开荒种地,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1943年10月,由此移住枣园。</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江青在杨家岭。</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题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p> <p class="ql-block">朱德旧居 1940年5月,朱德由太行抗日前线返回延安住在这里,协助毛泽东领导抗战,着重抓的边区的经济建设。</p> <p class="ql-block">他视察工厂,踏勘荒沟,提出了经济发展规划,写了《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等文章,指挥359旅开赴南泥湾执行"屯田政策",使其成为"发展经济的前锋"。</p> <p class="ql-block">朱德与康克清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1940年10月,朱德参加在延安王家坪召开的军工生产会议。</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旧居 1942年12月刘少奇从华中回到延安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1943年3月,中央机构调整后,任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组织委员会书记兼中央研究局局长,并分工负责华中工作。为了克服党内长期存在的错误倾向,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他在这里完成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在陕甘宁边区劳模会上讲话。</p> <p class="ql-block">杨家岭周恩来旧居。1947年3月,胡宗南侵占延安后,这里的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1953年后陆续修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1944年12月周恩来由杨家岭迁到这里居住,为了商谈废除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等问题,曾经九次奔波于延安和国统区之间。一张办公桌上铺着一个白色衬布,墙上挂着周恩来工作时的照片以及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周恩来与张闻天、董必武、蔡畅在延安杨家岭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一张双人床、一个简易躺椅、两个小木柜、墙角还有一个纺车,这些就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当年在延安生活工作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百叶木窗户透着白色的光线,撒在窑洞内,桌上一部电话、一个暖水瓶还有一本书、一个喝水杠子。简陋的环境冲击着我内心的世界,当年领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领导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向胜利。</p> <p class="ql-block">1939年7月,周恩来由杨家岭驻地出发,前往中央党校作报告,途中乘骑受惊,他摔倒在石岩上,右臂骨折,因当时医治条件较差,导致终生残疾,右臂只能弯曲六十度。此图为1939年8月,周恩来赴苏治疗前和刘少奇合影。</p> <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延安杨家岭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的山坡上摆出一些桌子,中共中央为两对新婚夫妇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结婚仪式。两对新婚夫妇,一对是邓小平和卓琳,一对是孔原和许明。当时在延安的中央高级领导人,能来的都来了。毛泽东和夫人江青,张闻天和夫人刘英,博古、刘少奇,李富春和夫人蔡畅,还有中央秘书长王首道,相继来到婚礼现场。被邓小平一直尊为兄长的周恩来,因在此前落马摔伤去苏联医治,没能参加他的婚礼。</p> <p class="ql-block">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旧址 1939年4月,中央统一战线部在延安成立。延安时期,中央统一战线部与中央城市工作部合并。1947年3月,撤离延安。1948年9月,迁至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更名为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1949年3月进入北平。曾担(兼)任过中央统一战线部和中央城工部部长的有:王明、彭真、刘少奇、周恩来、李维汉等。延安时期的中央统一战线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旧址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先后有李富春、王明、蔡畅、邓颖超任委员会书记。中央妇女委员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带领各党、各派、各界妇女解放思想,积极参加如火如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参政议政,破除迷信,拥军优属,自卫锄奸,参加生产,支援前线,推动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设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蔡畅选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并在大会上讲话。</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延安保育院》是由陕旅集团倾力打造的一部气势恢宏、真实感人、充满人性大爱,彰显人文情怀的大型历史舞台剧。</p> <p class="ql-block">走进延安圣地大剧院,一部《延安保育院》红色历史舞台剧看得在场观众热泪盈眶,观众也随着演员们一同走进了曾经那段峥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延安保育院》共分四幕:回家、成长、转移、东渡,重拾岁月留下的清晰记忆,重现生命镌刻的不朽誓言。舞台剧的序幕首先将历史的画面定格在1937年,中国抗战初期的那个年代,当年红军打过的一场场激烈战斗重现眼前。枪林弹雨中,英勇的红军战士冲锋陷阵。一位英雄的母亲在战火中护卫着襁褓中的孩子,壮烈地走完了自己人生的征程,希望的种子在爱的召唤中走向生命的摇篮——延安保育院。</p> <p class="ql-block">延安保育院就像一位慈母,用博大的胸怀,守护着这些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者的后代。延安保育院也为剧中“宏远”那样孤立无援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不久,战斗又一次打响,保育院不得不进行转移,在东渡黄河的过程中,院长为救落水的孩子宏远永远地消失在了汹涌的河水中。院长的离去让宏远封闭的心结在这一刻被彻底打开,面对着滚滚的河水撕心裂肺地喊出了心中渴望已久的“妈妈”……舞台剧结尾响起了献给母亲的歌,天籁般的童声如丝丝清泉激荡着每个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曾经被保育院安全转移抵达西柏坡的孩子们,在时光的穿梭中慢慢变成了老人,与当年亲身经历了那段岁月的老人们的真实合影,交汇出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中国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红色延安精神,将随着孩子们幸福的笑声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部以延安革命时期为背景,生动再现一群党的干部、红军战士以及老百姓为养育和保护革命后代所付出的母爱情怀及流血牺牲,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部从小视角反映大背景, 从小故事讲述大革命,从小情怀映照革命大爱精神的舞台剧!这是一部融史诗性、民族性、艺术性、创新性于一身的红色艺术经典!这是一场集声、光、电、水、火、雾、乐、舞、歌为一体的视听盛宴!</p> <p class="ql-block">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呈现在眼前,一曲曲动人的音乐飘荡在耳旁……《延安保育院》带我们回顾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而我们更被那段动人的革命故事深深感动。</p> <p class="ql-block">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枣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原来是地主申又安家的庄园,后来他将这个庄园买个了国民党驻军师长高双成,1937年党中央入住延安后将这里收为共有,1939年10月社会部在这里居住时改名为“延园”。</p> <p class="ql-block">枣园因多枣树而得名,现在对外开放的有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五大书记的旧居。五大书记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这座礼堂的设计者是原自然科学院的杨作才同志,建成于1941年。这里不仅是会议室,也是举行宴会和舞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的著名的赴重庆谈判的决议就是在这里讨论通过。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内外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蒋介石为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便打出了“和谈”的幌子,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三次发出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毛泽东亦然决定赴重庆谈判。</p> <p class="ql-block">在进入领导人居住区之前,有一组当时的中央五大书记的铜塑像,从左至右分别是: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五大书记铜像是2006年1月13日,在党央央、毛进驻延安69周年之际,落成并对外开放。铜像高2.2米、宽4.5米、重3吨,为紫铜铸造。</p> <p class="ql-block">这是任弼时同志的旧居,他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在这里居住。右起第一孔窑洞是办公室,第二孔窑洞是寝室,第三孔窑洞是工作人员住室。任弼时是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抗战爆发后,他曾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随朱德一起奔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3月从延安去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43年3月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担任书记处书记。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再次被选为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在这里居住期间,参加了筹备党的“七大”的工作。他由于长时期的辛苦工作和两次在敌人的监狱里受到残酷折磨,身体很不好。1950年10月27日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北京。享年46岁。</p> <p class="ql-block">这是周恩来和张闻天合住的院子。左起第一间是周恩来的办公室,第二间是寝室。在延安的十余年间,屈指算算周恩来在延安只住了3年多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国统区激烈复杂的谈判斗争中。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周恩来同志对党忠诚,对敌英勇,工作不知疲倦。</p><p class="ql-block">张闻天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毛泽东多次赞扬他模范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坚持集体领导的民主作风,称他是我们党的“明君”。</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泽东1943年10月至1945年底居住过的地方。我们看到的小院共有五孔窑洞,右起第一孔窑洞是会客室兼会议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寝室,第四孔是李纳和保姆的住室,第五孔是工作人员住室。毛在此居住期间,撰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其中有《学习和时局》、《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以及《重庆谈判》等,收入毛选的有28篇。</p> <p class="ql-block">这是朱德元帅居住过的地方。1945年8月,朱德由王家坪迁住这里。左起第二孔窑洞是寝室,第三孔是会客室,第四孔是办公室。第一、第五孔窑洞是秘书和警卫员住的。</p><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这张小石桌上刻着一副象棋棋盘和一副民间玩法的老虎吃羊的棋盘,这里是朱总司令常常和同志们娱乐、下棋,打扑克的地方,当年总司令和战士打成一片、同娱同乐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总司令和战士在一起的无数个动人的场面无不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官兵平等、上下一致的良好作风。</p> <p class="ql-block">1944年10月,刘少奇由杨家岭迁住这里。左起第一孔窑洞是办公室,第二孔是寝室。在这里,他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进一步开展;认真学习研究总结党的路线和历史经验,旗帜鲜明地批判王明的错误路线;参加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为团成员;筹备召开七大,并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做了系统深刻的阐述。1945年8月,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期间,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9月间,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抽调2万干部、11万大军挺进东北,为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旧址。 194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迁往枣园办公后,中央军委作战部第一局派出精干参谋在枣园开设作战值班室,负责人为王振柱。</p> <p class="ql-block">枣园作战室积极收集日军和国民党情报,分析军事斗争形势,研究战局发展态势,编辑作战指令,全力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了解全国战况、制定战略部署提供依据,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发动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动撤离延安,枣园作战室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工作人员遵照军委决定,分别随中央前委、工委、后委等转战陕北,执行新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参谋长兼中央军委作战部部长叶剑英在修改作战形势图。</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行政办公室旧址。 中央办公厅行政处成立于1943年3月,处长邓洁。</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中央决定设立行政委员会,委员有邓洁、曾三、李质忠等,下设枣园办公室,主任师哲,行政处长邓洁,秘书处长曾三。行政处主要负责中央书记日常行政事务,完成书记处书记委托事宜。</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发展重点进攻,行政处跟随党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p><p class="ql-block">1948年3月,前往华北。</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机要局旧址。1937年1月,中央机要科随中央进驻延安,邓颖超、陈琮英、刘英、李金德先后担任科长。</p><p class="ql-block">1942年4月4日,中央决定成立机要管理委员会,康生、叶剑英、王守道、李质忠担任委员,同时,组建中央机要局,康生兼任局长,李质忠任副局长,下辖中央机要科、军委机要科、情报机要科。</p> <p class="ql-block">1943年3月,中央决定取消中央机要局,军委机要科、情报机要科合并于中央机要科,李质忠任科长。</p><p class="ql-block">1944年10月,改称中央机要处。中央机要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与各抗日战场和地下党组织之间的密码通讯联系,机密、及时、准确地传达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令及作战部署。</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央机要处随中央机关转移至晋西北,部分机要人员随中央转战陕北。</p><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中央机要处随中央进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p><p class="ql-block">上图为延安时期的女机要员合照。</p> <p class="ql-block">枣园旧址革命资源丰富,院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幸福渠”横穿园林而过。园林中央坐落着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5座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王稼祥等中央领导的旧居。1953年,枣园革命旧址开展保护维修工程,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历史成就了枣园,枣园见证了历史。党中央在枣园居住期间,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决定,融洽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见证了赴重庆谈判的重要决定以及为群众服务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转变;幸福渠见证了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机要局保障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与各抗日战场和地下党组织之间的密码通信联系;作战室搜集的军事情报以及作出的作战指令为中共中央和军委制定战略部署提供了依据;行政办公室保证了中央书记处日常行政事务的完成,可以说枣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文物,都是中国革命的见证,背后都有感人的革命故事。</p> <p class="ql-block">延安之行,一路走来,无论是从宝塔山到枣园,杨家岭到南泥湾,这一个个历史的丰碑,篆刻下伟人们为了新中国奋斗的痕迹,仿佛把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是接受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教育。</p> <p class="ql-block">离开延安,坐在回程的大巴车上,思绪还留在那段艰苦但是昂扬的岁月,思维还在回味着那段难忘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