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八一 话军旅】心中那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崤函之子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我上军校那会儿,学校还在建中。</p><p class="ql-block"> 那时,鲜有勾机、铲车、吊车等现代化机械。可以说,学校多半是靠一届届学员肩扛手推堆砌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褐色的教学宿舍楼,一排排矗立在校园中央,像极了我们折起的被子,在周围麦浪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 到我们这届基本算是坐享其成了,不过整修操场、平整马路、搭建仓库的碎活儿一点也没少,这几乎成了我们课余生活的全部,拿武队长的话这叫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锻炼意志,提高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  我们时常把教学区西北角的一堆钢材搬弄到宿舍区的东南角,或者把东墙根下的砖料码到西墙边,这样的活动多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并乐此不彼了,日复一日如我们反复做的操枪练习。</p><p class="ql-block"> 每次的任务都是以班为单位分工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六班班长王强是一个典型的山东汉子,打小被海风吹染成古铜色的脸颊,透发着刚毅和自信。不管是训练场上还是学员队派的活,我们班经常拿第一,就连周末学员包饺子,我们班也是第一组下锅。</p><p class="ql-block"> 学校中央,有一个约有足球场大小的土操场,也是学校最亮丽的风景线。清晨第一声号角响起,片刻便汇聚了手握钢枪的数千名红牌牌,喊杀声点燃了每一个黎明。</p> <p class="ql-block">  学校对这个操场情有独钟,当成了宝贝疙瘩,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倒腾这块平了又挖,挖了又平的黄土地了,这块被我们精心打理过的练兵场,被我们摸爬跪打地锃明发亮。</p><p class="ql-block"> 那日,操课结束后,武队长又给我们下达了任务,接校方命令,操场需要从新平整。</p><p class="ql-block"> 班长王强受领任务后,蹲在我们区域中央,煞有介事的比划着,你们看东北这一区域地势稍高,我们就是要再落下去20公分,南面这里有些凹陷需要填平,任务艰巨,还是那句老话,六班永远争第一!</p> <p class="ql-block">  10分钟后,全班10个人带着小镐、铁锹投入阵地。大家哼唱着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干的是热火朝天,唯恐落到兄弟班后边。傍晚时份,我们终于完工。</p><p class="ql-block"> 王强直起腰,右手在额头上摸了一把汗,扫视了整个操场,我们第一!</p><p class="ql-block"> 武队长和验收组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你们是最棒的,可以先回宿舍休息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欢呼雀跃。</p> <p class="ql-block">  突然,王强又停了下来,他微蹙着眉头,似有所想,然后拿把铁锹,又将一处地面刨开,你们看,这块石头还露个尖,虽然在平面下,刮风下雨时间久了还会裸露出来,一旦在这一块搞擒敌和战术训练,战友们容易摔伤,我们必须把它刨出来!</p> <p class="ql-block">  是哩!大家一口同声,挖出来不就结了,重新撸起了袖子。</p><p class="ql-block"> 不曾想,石块像是会长一样,越挖越大。</p><p class="ql-block"> 夕阳的余晖照耀着大地,大家有些焦急。</p> <p class="ql-block">  有人提议,不行我们就用锤子一锤一锤把石尖凿掉。</p><p class="ql-block"> 不行,这样治表不治根,还是有安全隐患。王强望了望已经陆续撤离操场的兄弟班组,坚定的说,我们一定想办法把它弄出来!</p> <p class="ql-block">  一米、两米、三米……口子越开越大,最后一个足有五六吨重的巨石露出了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我们找来钢管、木棒、绳子,一二三哟!一二三哟!大家伙喝起了号子……</p> <p class="ql-block">  一班的兄弟来了,二班的兄弟来啦,整个队的学员都来了。</p><p class="ql-block"> 有人打开路灯,有人打着手电,黑夜照得通明,夜半时分,我们终于把五六吨重的巨石从深坑里撬出,一点点滚到了拟修建游园的空地上。</p> <p class="ql-block">  班长王强心中这块石头终于落地了。</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我回母校,游园中间的草坪上安放一块巨石,“人心齐、泰山移”,红色的字样显得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作者:崤函之子,本名张治军,男,河南渑池县人,毕业于武警北京指挥学校,曾获“永远的兵”河南省第六届优秀复转军人年度人物,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现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