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情山水之约,赴文化归真之旅(原创)

秋月苏苏

<p class="ql-block">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那会是回首处一盏微暖的灯光。</p><p class="ql-block">这次出门的游历,让我受益匪浅,难得的一次心灵之旅给我身心积攒了更多的正能量,让我想到九十年代初,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从而萌发了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而我在旅途中把每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随笔记录下来,权当作是给自己的一种慰藉,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连日来,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气压罩住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我看到的山不只是青黛色的,绵绵延延的云朵也不再是一层不变的形态,名川山峦流畅的线条、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美感。在我眼里,山水仿佛都有了灵性,成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哲理老人;在我心里,蜿蜒连绵的山体、水榭亭台、庙宇古刹、滔滔江水仿佛镜头与滤光镜,一经重叠,登时聚现“取景框”。无论背景(地域、景物)如何移动变更——从文化胜地、历史名城到罕为人知的古人足迹,到原始洞穴、乡间小镇;从牌坊、笔墨到峡谷地缝、夜航船⋯⋯这一切告诉我们,只有在远离嘈杂的宁静中,人才能重新凝入心灵,才能静听自然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观景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些审美情趣和生活品味的。文字是有情感的,拍摄的相片更是有文化韵味的。当我对焦山水物象,不光只是为了留下人烟的足迹,而是更希望得到宁静内心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山色空蒙,绿水悠悠,大自然的秘密在于经过历史的变迁,早已有了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p> <p class="ql-block">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厚重深沉的大地,浩淼无垠的天空,隆起连绵的群山;让我惊叹不已的是历经风雨沧桑的古建筑群,契入境界的佛法道义,新兴城市发展的经济前景,令我寄情沉迷的是润泽苍生万物的江河湖泊和多情静谧的夜景世光,令我流连忘返的是各具千秋的地方美食,质朴无华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文明印记在于历史的传承,这是留给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瑰宝。我一路探访了武隆、成都、重庆、都江堰、丰都、白帝城、恩施、秭归、宜昌等地的人文历史文化踪迹,零距离地触摸到了城市的脉搏跳动,领略到了各地积淀丰厚的人文底蕴。沿途中,自然景观的文化遗产可追溯的历史背景大都采集于人们口口相传的民间轶事、典故出处之中,虽然有的毫无考证,但是充满了人文气息和百姓味道,在历史长河留下的众多名胜古迹当中,留下的痕迹太多、太深、太重了,遗憾的是时间有限,我仅仅只能走马观花般的粗略感受一番。</p> <p class="ql-block">关于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千米,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二十年前,我曾游过三峡全貌,今日故地重游,有些感慨,有些唏嘘,对比过去,早已不复当年的三峡景区盛况,现在的长江三峡外观原貌再也看不见了,这是让人感伤和担扰的事情。1992年,百万三峡人移民搬迁,1997年三峡工程顺利截流,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但是三峡库区历来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不合理的开发早已造成了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状况远未得到根本扭转。 对于三峡工程引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以损失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这是忧虑之因,当然让人欢欣的地方也很多,所幸的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同样具有独特魅力,需用审美情趣停驻脚步,慢慢欣赏品味。中国的文明印记在于历史的传承,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不可忘本。</p> <p class="ql-block">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旅途中参观了不少庙宇道观,其带有宗教色彩的鲜明建筑风格设计自成体系,让人叹为观止。在中国人信奉的五大宗教(儒、释、道、耶、回)中,佛教和道教最为亲近,常被人说成“佛道是一家”。在教理上,两家都有“万法归一”之思想,而宗教文化素来神秘,佛教、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源远流长,“佛道一家”之说最主要表现在通神方面,佛教的三身佛即道教的三清天尊,五方五佛即五方五老,又比如佛教的观音菩萨,道教称之为慈航道人,都有专门的大殿供奉其牌位香火,万法归一的思想人让道佛两派同存共荣,我想,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p> <p class="ql-block">恩施的土家族、苗族,重庆地区的彝族,如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山区的条件有所改善,很好的刺激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人人都有书读了,所以我们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还需要探索新的方向和机遇,也是很有必要的。</p> <p class="ql-block">文化是有根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大到,小至渺小的一颗花籽土壤,都是有生命的存在个体,我们要学会尊重,用悲悯之心看待万物生长,会发觉身边山水的灵动飘逸美、民族舞蹈的艺术形体美、民居特色风格的建筑轮廓美、自然景观风光的颜色搭配美、人文景观的设计元素美、前人所传世的文化瑰宝的古朴韵律美、民歌经久不衰的旋式音律美等等。美感,处处可见,动静有常,生动细致。我想,余秋雨老师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生命气质传给应是最美的风景,当然,我无法达到余秋雨先生思想的高度和探讨文化历史意义的深度,也不可能站在学者专家的视角上去拷问中国现世的历史文化流派、透视文化本身背后的现实与反思,仅仅只能站在一个普通旅人的自然位置上,把发自内心的声音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罢了。</p> <p class="ql-block">喧嚣的城市,有多少时间来沉淀心灵?又有多少时间来思考?每个人都向往旅行,都希望能有让内心平静的驿站,来沉淀心灵的尘埃。十几日来,我背起行囊走四方,不为天宽,不为地广,只为见见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旅行中,漫步的是自己的心灵,打开心扉,让文字牵着思想远行。我坚信,当日出越过山涧,远方的诗和田野,依旧还在……</p> <p class="ql-block">今天来到宜昌,参观了三峡大坝后即刻登上火车返程。兜兜转转一圈,又将回到原点,绚烂之极,复归于平淡,这才是生活的真相。</p><p class="ql-block">哥德曾经说过:“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待日后老去,我会记得某年某月某日曾经到过一些地方,看到了印象深刻的风景、见识了有趣的人和事物,遇见到了不一样的人生,这就是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所谓故乡,不过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罢了。如今,我步履匆匆,脚步不停,其实不是为了走多远,而是为了回家,为了明白故乡和家于我的意义。人生会经历许多站台,而今我登上了列车,最后一站就是黄石,因为回家的路就在前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