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夏仲夜,月明星稀,仰望星空,瀚海无边,星辰闪烁,不由得想起苏轼之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人世界悲欢离合,毁誉褒贬,生死无常,却又常常感叹时光之飞逝,岁月之蹉跎,生命之脆弱,亲情之离别,常令人嗟叹不己,而初读杨绛先生的著作《我们仨》,便有着一种深深的悲悯与感伤,其犹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内心掀起阵阵幽香。杨绛先生以真挚细腻的感情,以质朴无华、坦诚直率的文笔,在垂垂暮年用心记录下往日生活中珍贵而又幸福的点点滴滴,以此怀念她一生中最挚爱的人,捧卷读来既为他们一家平凡而精致的生活所吸引,更为一家人朴素简约,恬淡处世,质朴为人,相互尊重友爱,著书立说,锐意追求真善美的可贵精神所感动!他们仨从开始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陌路人,到两人“同道相近,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相识相知,再到小生命钱媛的出生和抚育,在苦难与时局动荡中,一个温馨而又善良的家庭诞生了,两代学子间的依偎与温暖,苦难与别离,爱与忧,都化作他们毕生至爱的方块字,一一而又漫漫地落到了洁白的纸面上,化作片片枫叶以寄托相思之情,亦或是当空飞舞的骄艳蝴蝶,伴随着凄美的梁祝演绎着甜美的爱情佳话。</p><p class="ql-block"> ——写於2022.07.28早</p> <p class="ql-block"> 今年暑假再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时,犹如品陈年老酒敦厚香甜,余味悠长,令人回味中颇有人生感悟!正如本书背面所写: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有温情的家庭,一个有学养的家庭,一个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家庭,却有着不普通的亲情,只字片语,一个普通而又简单的家庭,却让人读来有着百倍的神往与羡慕,或许正如《陋室铭》中所云,盖有一种包含人间正气与善良的精神而己,于平凡处自带光芒而引人心神向往也。</p><p class="ql-block"> 细读本书,常被其中朴素无华,但又真情实意的语句所感动。如“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在浅浅的、近乎平淡的叙述中,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向往和平的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这就是——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唯有在这浅浅的港湾里,才能流淌着温暖而又善良的浓浓爱意。</p><p class="ql-block"> ——写於2022.07.29午</p> <p class="ql-block"> 品读本书,不得不为杨绛先生同钱钟书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所感动,为他们之间互相欣赏,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夫妇生活所感动。夜月皎洁,夏风习习,手捧书卷,浅浅细读,犹如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和感情上的升华,为他们之间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所吸引,久久不能罢手而凝神独坐,似是心之所向也!钱钟书形容自己“拙手笨脚”,到牛津第一天就“吻”了牛津的地,由于下公交时没站稳,导致脸朝地摔了一大跤,磕掉了大半个门牙;穿鞋子也分不清左右脚;系鞋带绑不了蝴蝶结;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子那样一把抓……这样的狼狈不堪,晕头土脸,当街出丑,但在杨绛的眼里去显得可爱,反而主动而又细心地照顾丈夫。杨绛先生多次提到女儿阿圆“像钟书”,如“阿圆有决断,像她爸爸”;“阿圆温厚,不与人争,像钟书。”“阿圆胆子大,像钟书。”“阿圆好静,像钟书。”“阿圆喜欢格物致知,像钟书。”在杨绛眼里,钱钟书什么都好。钱钟书后来说她(杨绛)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同的三种身份:妻子、情人、朋友。他们互为欣赏。“拙手笨脚”的钱钟书为杨绛做了一辈子的早餐,当他们搬入新居时的第一个早晨,钱钟书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杨绛的床前,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香又浓的红茶,还有黄油、果酱、蜂蜜,杨绛幸福地说:“我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并为杨绛作诗“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榖方”杨绛怀孕,钱钟书谆谆嘱咐杨绛:“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可见对妻子的爱多么的绵长。杨绛生孩子住进医院,钱钟书不时带来“坏消息”说“我做坏事了”: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把台灯砸了;我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如果是我们,每次都能听到这样的坏消息,我们肯定得数落:这么大的一个人,什么都靠不上。满腹的唠叨与抱怨是我们大多数女人的专利。而杨绛先生总是轻描淡写地说“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这一句“不要紧”真成了钱钟书先生的“定海神针”。正应了那句话“所谓恩爱,就是好好说话”。</p><p class="ql-block"> 在钱钟书生命的最后时刻,杨绛先生写道:“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那种相濡以沫、生离死别的不舍,叫人揪心。她愿意陪着爱人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更期望那个“万里长梦”能再长一些,因为“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长空万里雁声绝,人间悲歌话凄凉”,掩卷沉思,泪撒书面,怎得一个伤悲能了得?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亲人早逝,生死无常的灾难后,才能体味到“伤痛言不语,凄凄默默行”的苦痛吧!</p><p class="ql-block"> ——写於2022.07.30早</p> <p class="ql-block"> ⼀个⽂⼈雅⼠的家庭⽇常如此动⼈,恰恰是正是因为他们把⾃⼰当成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百姓,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叙事邀功,有的只是平常的简单⽣活,他们以知识分⼦的尊严活着,我们仨,就没有其他⼈了,⽽且旁⼈也进不来,我们各⾃安好即是极好。</p><p class="ql-block"> ⽇⽇柴⽶油盐酱醋,⽣活本就没有太⼤的跌宕起伏,即便是有,也是学会和他们仨⼀般,隐忍低调,不浮不躁,每⼀天,每⼀刻,每⼀秒,能够相聚,能够相守,能够相爱,已然是最重要。如果说天灾,让我们困宅为牢,但是福祸相依,我们⼀睁眼就看见彼此温柔的眉眼,低语呢喃:“早!”每⽇三餐或简单或隆重,皆同⾷共赏。“妈妈,我的花⼜开了⼀朵!”我的⼩狗餍⾜于瞌睡,不为所动,因为我们⼀直在,不像往⽇它听着楼下传来的脚步声,早已雀跃,⽇⼦突然⼀下⼦慢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杨绛先生同钱钟书先生对女儿的深情与爱意。在女儿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每天都去医院探望女儿,陪伴着女儿。当得知女儿生病住院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时,她说:“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当她看到女儿给自己的女婿杨伟成打电话之后掉眼泪时,她说:“我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当女儿病情恶化,得知女儿离开人世时,她写道:“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起流下泪来。”“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钱钟书得知女儿离开的消息,他没有哭,眼睛里只有灼热的痛和苦。“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但随之,“他的脉搏跳动得很急促。钟书又发烧了。”多么质朴的感情,读着读着泪水己浸满了泪眶,或许是一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感动吧,亦或是读着读着又想起了己仙逝的双亲,两位老人的离去让我内心痛苦不堪,彻夜难眠,遥望漆黑的夜空,愣愣的看着泛着白光的月亮时,心中是几份企盼,更多的却是无尽的,撕心裂肺的伤痛……,当经历了人生中的大悲大难时,才能体味到“岁月静好”的真正内涵吧!或许这正是本书的内涵和价值所在吧!“妙文实情存,表意贵义真”,似是最好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写於2022.07.30午</p> <p class="ql-block"> 想想现实中诸多的人家:丈夫的失责,妻子的失职,小吵吵,大闹闹,破口大骂,甚至动手打人,那还是个家吗?那还有爱吗?也许读书不够,修养不够,唯有读书人才有的这种品味吧!生活中有多少夫妻,耗尽一生做彼此的差评师,像他们这样能够真正理解对方的价值,懂得相互尊重和体谅,并从来不吝惜赞美彼此,着实是难能可贵的。</p> <p class="ql-block"> 1997年早春,阿圆(钱瑗)去世,杨绛85岁。1998年岁末,钱钟书去世,杨绛86岁。杨绛先生晚年相继失去女儿和丈夫的痛,其中的痛只有她自己体味。"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她内心绽出的血泡像一只又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难怪曾经的三里河寓所已经不复是家了,没有了亲人的家还能是家吗?</p> <p class="ql-block"> 作者在书的结尾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寓所与驿站,古驿道和医院,虚虚实实,相互交错。而虚实交错中,更使读者亲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 全书虚实互补,虚实相生。以实笔写生,以虚笔写死。这样一来,“生”的部分写得充实而丰厚,杨绛一家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人生历程历历在目。那些实实在在的故事,那些生动有趣的细节,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梦”的形式描写女儿和丈夫最后的岁月,以虚笔写死,也许一方面是由于那一段是作者不愿去回忆的、让人撕心裂肺的岁月,她还没从伤痛中走出来,不愿再重复亲人所受的痛苦和折磨。</p><p class="ql-block"> ——写於2022.07.30早</p> <p class="ql-block"> 杨绛先生是我心中的偶像,我崇拜她才华横溢,给世人留下那么多精神食粮,崇拜她淡定,平凡又伟大的一生,崇拜她对丈夫,女儿忠贞的爱,在她92岁高令写下了催人泪下的杼情散文《我们仨》。</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这本书,当先生以一种平淡而从容的方式离开人世间活,我又一次含泪读完了这本书,并推荐给我的友们,让我们共同感受人生,感受亲情,感受爱情,感受这世间的一切美好!“愿岁月静好,愿人间永远充满爱!”……</p><p class="ql-block"> ——写於2022.07.30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