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到家乡的陈年旧事,就不得不提到儿时在出江河上的一段特殊的经历,那就是曾经风靡一时的,出江河上独有的风景和习俗之一—拄(大邑方言读作chu)鱼。</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夏季,我的家乡,也就是位于出江河下游的孔河坝,有一段水流平缓的河段,每到山洪暴发的时节,有二件趣事就会相继在河水中发生。一是住在河边的农户时常会有不怕水的人去河水打捞水财。所谓水财,就是从山里被洪水冲到河里的木头,做这种活计非常危险,每年都会遇到在打捞木材的过程中,人被洪水冲走,溺水而亡的悲剧。我家同族的一位叔伯的幺老爷,就是在四十来岁时,因打捞水财被洪水冲走溺水而丧失生命的,据说,被冲走的尸体,是隔几日后,在离事发地约20km外的新场的河滩上找到的。但不管有多危险,每年仍有不少的乡民一如既往的到河里做同样危险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而我要重点讲述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在洪水中拄鱼。其实,所谓拄鱼,就是人们垂钓捕鱼的另一种特殊方式,用一句我们家乡老百姓,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就叫浑水摸鱼,非常形象贴切。具体做法就是,用柴刀砍一根约1米左右竹杆,在竹杆上缠绑上一根麻绳,再在麻绳上隔10~20厘米拴上一根作为鱼饵的蚯蚓(俗称蛐蟮子),再拿上一个家中煮米饭时沥米的筲箕,一般来说,左手捧着筲箕,右手把竹杆拄入水中,将拴着鱼饵的麻绳完全浸没在浑沌的河水之中,再通过握着竹杆的手感受竹杆水流中的变化,一旦出现小鱼噬咬钓饵时,所引发的竹杆的异样晃动,便瞬间将竹杆提起,用筲箕接住,让杆上咬着钓饵的小鱼顺势掉入其中,再将之用手逮住,放入随身携带的鱼篓,反复数十次,渔获可谓不小。小鱼的品种也多,有麻沙钩儿,石缸鳅儿,白桃花等等。每次出行,从来不打空手,经常都是钓上一大盆小鱼,收获颇丰。当然,每次拄鱼,奶奶都会叫年长我10来岁的幺爸带着我,并且总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叮咛我一定要听幺爸的话,注意安全等等。</p><p class="ql-block"> 每次将拄鱼捕获的小鱼拿回家以后,幺爸先将小鱼剖开,剔除鱼腹中的肠肠肚肚,用清水清洗干净后,然后,由奶奶再用菜籽油,洒上盐巴,在柴火锅中,将小鱼煎炸炕成鱼干,再用大瓷碗装上,看着八仙桌上,那油旺旺,香脆可口的美味,总会让幼年的我垂涎欲滴,欲罢不能,这也就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家乡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时隔多年,由于出江河沿河修建了多个的梯级水电站,以及人们为了赚钱,不断地挖掘河中的河砂,致使河床毁损,乱石成堆,河流变小,变窄,甚至断流,以至于,河中再见不到悠然潜游的小鱼,也再遇不见当年人们成群结队在河中拄鱼时愉悦喧嚣的场景,而一切都如出江河的水流一去不回,成了深藏于心中那绵绵不断,挥之不去的乡恋与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