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室韦的前世今生——呼伦贝尔草原摄影采风之五【闲行碎影·2217】</p><p class="ql-block">苏扩善</p> <p class="ql-block">中俄口岸小镇室韦,在中国版图雄鸡的后脑勺上,与俄罗斯小镇奥罗奇仅一河之隔。2005年被央视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时,展示的是两张名片:一个是蒙古族的发祥地,另一个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我认为这就是它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室韦又叫吉拉林,位于内蒙古北端,依山傍水,镶嵌在大兴安岭北麓额尔古纳河畔。</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被称为蒙古族的发祥地,依据是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写。</p> <p class="ql-block">资料显示,蒙兀开始只是生活在室韦的一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称谓,再后来便由蒙兀变为蒙古。</p> <p class="ql-block">虽然有一个气势不小的大门,但“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文化旅游景区”,虽然标识着“有较深的蒙古族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等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招牌,但其内容却远远达不到“蒙古之源”名份。</p> <p class="ql-block">在古文献中,生活在室韦的人们被称作“鞑靼”,意为“蒙古人的先祖”。南宋时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这里起家,迄今还保留着大大小小的蒙古城遗址10余座。</p> <p class="ql-block">这些关于室韦蒙古族古迹的记载,7月26日和27日两天,我在室韦先后向几十个当地人打听,始终没得到明确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寻找蒙兀、蒙古的遗迹很难,只好以眼前所见来图说摘转的资料:室韦虽小,但历史久远。早在隋、唐时期,蒙古室韦部落就在这里过着游牧渔猎为主的游牧生活。清光绪34年(1908年),设吉拉林治局,管理行政事务。民国9年(1920年)中华民国在这里设置室韦县。</p> <p class="ql-block">与前世相比,室韦的今生倒具体形象,看得见,摸得着。</p> <p class="ql-block">2001年4月,室韦与相邻小镇恩和合并,成立俄罗斯族民族乡,居住人口的42%为俄罗斯族,约1800人,其中华俄后裔占63%。</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在恩和还是在室韦,扑面尽是异域风情。俗称洋葱头的战盔式穹顶,夸张的色彩搭配,木刻楞栉比,列巴房飘香,蜜蜡串、套娃、桦树皮制作的工艺品琳琅满目,门店排档的招牌也是中俄文并列。</p> <p class="ql-block">本来是蒙古族发祥地,怎么就变身为俄罗斯民族乡呢?历史这样记载:19世纪末,沙俄贵族、资本家拥进我国开矿、经商,俄国农民也越境打草,并定居下来。我国山东、河南、河北“闯关东”的贫困农民也来这里采金、伐木、打猎。许多华俄青年男女结成夫妻,生男育女,逐渐形成了华俄后裔。</p> <p class="ql-block">室韦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古驿道从远方伸来,额尔古纳河从身旁流过。夏天绿草如茵,小花似满天繁星。早晨清风习习,傍晚凉意爽爽。隔河相望俄罗斯小镇奥洛奇,隐约可见异国风情。</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室韦俄罗斯民族乡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及浓郁的俄罗斯生活特点,吸引着国内游客。如果没有新冠肺炎疫情,这个季节应该是游人如织一房难求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儿的两天,所闻所见所感可以用“相对清静”四个字来概括。三三两两的游人,门可罗雀的旅含,冷锅凉灶的饭店。往日网红的小木屋只余牖户而不见倩影,大大小小的套娃空守着门脸只好与多余的垃圾桶为伴。</p> <p class="ql-block">因为这样,我们优中选优在紧邻室韦文化广场、额尔古纳河观景台的旅店住下。问吧台标价“还不把人全吓跑了?”回答说那是“三年前的”。女主人是俄罗斯族,从名字到形象都很典型。她嫁的是山东人,今年春天抱上了重孙女,她说“还像我”。</p> <p class="ql-block">她家的茶厅台阶下就是额尔古纳河的观景步道,对面就是俄罗斯小镇。坐在这儿观景喝茶聊天,蓝天,白云,草原,桦林,曲水,清风,中国的,俄国的,尽收眼底。是起诗情,还是生画意,是醉然于胸,还是心灵空净,哪一种都是享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