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式的“江南”,只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海市蜃楼 ,——读格非《江南》三部曲有感

蓝冬季(行摄博主)

<p class="ql-block">  川西坝子的盛夏特别热,尤其今年。</p><p class="ql-block"> 但在乡下,却有着城里所没有的清凉和静谧。我有个习惯,看书时特别喜欢静。在静的环境下,看书的代入感会强很多。因此,我是一有空就回乡下,在老家那棵自己20岁时栽种的香樟树下,一椅一桌一茶一人,安静地读完了格非的茅奖作品——《江南》三部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读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时,常常想起木心《文学回忆录》中的一段话来:“好的文学之于我们,并非束之高阁,它是人生的一种陪伴。既可以陪你度过漫长黑夜,也可以帮你打发闲散时光,它回答你人生中的困惑,也在孤寂时给人绵延不绝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是的,厚厚的三大本耗去了我很多时间,但读的过程却是一种享受。以致于常常忘记小桌上还泡着一杯茶。现在还记得读到第二部花家舍人人监控、人人告密时脊背发麻的情景。而老家院中的那棵香樟树,也与我一起见证了三段复杂年代,三个疯子和三段曲折婉转的爱情,更见证了不断出现的乌托邦式的“江南”。</p> <p class="ql-block">  有人认为《江南》三部曲是“桃源三部曲”,我更认为《江南》三部曲应该是“乌托邦三部曲”。</p><p class="ql-block"> 从《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到第三部《春尽江南》,可谓是完整的“乌托邦三部曲”。春“尽”江南,也隐喻着作者的笔调由虚幻美好转入到现实批判来。小说的最后,作者借家玉遗书中的那句“我爱你”,尖锐地转向内心强大而痛苦的自省,令读者更为深切地思考:什么才是我们心中的“江南”呢?</p> <p class="ql-block">  先来看看故事的背景。第一部是清末民初,第二部是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第三部是2000年前后。这几个时期都是中国的一个或动荡不安或激烈变革的时间段。相较其它小说而言,格非并没把这些人的命运完全放在那些事件里。这些人物好像跟这个时代背景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作者很少去写那些大事件,而写他们在时代当中的挣扎和梦想,写他们对生活的深情,对生活的绝望。</p><p class="ql-block"> 读完小说,我很惊奇地发现,书中没有一个人物是“高大全”的。</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物都不是多么多么的突出,更不是我们传统文化上的“非正即反”。你无法说出哪个完全是正面人物,哪个是反面人物,他们就是些普通人。作者不刻意的去写哪个是英雄人物,你刚觉得张季元是革命志士,突然通过他的日记才知这个人其实内心也挺龌龊,与秀米母亲有一腿却还同时打着秀米的主意。作者将书中每个人的命运,最终都还原到他的人性上来,让读者看到每个人的内心,看到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p> <p class="ql-block">  而推动故事发展,剖析人物人性的,则是更加令我深思的“乌托邦”。这个大同梦想从秀米父亲的风雨长廊开始,一直延续到端午的哥哥王元庆,时间跨度百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百年间沧海桑田,没有什么是值得回味的,唯有一个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梦!</p><p class="ql-block"> 寄托这个梦的,则是那三部曲中都反复出现的花家舍。</p><p class="ql-block"> 花家舍作为三部曲最重要的线索,在《人面桃花》中,它是个乌托邦般的土匪窝,以王观澄为首的土匪在民风淳朴的大同村里,事实上在实施很原始的“共产主义”,领导了一系列土匪革命。那里的湖心小岛,有着很强的隐喻性;《山河入梦》时,花家舍则逐渐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小说从多方面描写了这个“乌托邦”世界。也写了花家舍人民公社处于101组织严密监控下,还将每个人予以“锻造”,以至于“这里的人总显得郁郁寡欢”;到了第三部《春尽江南》,这里已成为一个纸醉金迷般的“乌托邦”,事实上就是当时很多地方打造的夜夜笙歌的夜总会、度假村,奢靡而浮华。此时的花家舍在本质上与前两部的花家舍并无本质区别。</p><p class="ql-block"> 因此,犹如羊肉串,花家舍是串串,将三坨肉(三部曲)串到一起。而花家舍这个串串,串起的则是百年来人们所孜孜追求的执念:大同世界!</p><p class="ql-block"> 从第一部老爷陆侃的风雨长廊、土匪王观澄的共产共用、小姐秀米的革命追求,到第二部县长谭功达试图在全县建设苏联式的“乌托邦”、而郭从年已然在花家舍建成了“乌托邦”,再到第三部王元庆想要建立一个“大庇天下寒士”的“花家舍”,以及端午看到的金钱世界的“乌托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说中花家舍的“乌托邦”百年梦想反复实施,却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读到这些时,常常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乌托邦”的活生生的例子。如:我国五十年代搞的“大跃进”、“食堂化”,当时流传着“吃饭有食堂,花钱有银行,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架桥梁”的民谣,终至老百姓食不果腹甚至出现饿死人而被迫中止。而红色高棉波尔布特执政下的“农业集体化”的乌托邦试验,后果更加惨重,给该国和人民造成了“反人类”的极为惨重的教训……</p><p class="ql-block"> 我历来主张读书应“读以致用”。“致用”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气质,也不仅仅是有独立的思辨能力,不人云亦云,不被别有用心的人洗脑,更在于提高自己看问题看到本质和研判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读就读了,一年,两年,十年,自己任何改变都没有,对于这样的读书,我是绝不认同的。至少,我是不想成为这样为读书而读书的呆子的。</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要表述此点,乃是要用我的“读以致用”观,来说明一点:无数事实证明,要高度警惕乌托邦式的“江南”,那只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海市蜃楼!</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南”,那很正常,也值得尊重。但如花家舍的郭从年一样,一个人一旦掌权后,就可以为所欲为地实施他心中的“江南”么?对这样的人,我们又该怎么防止出现这样的事呢?</p> <p class="ql-block">  最后,还有三个我曾认真思考过的问题要提出:</p><p class="ql-block"> 一是串起三部曲的主线究竟是什么?是“爱情”还是“花家舍”?</p><p class="ql-block"> 二是陆老爷究竟去了何处?他的出走和失踪隐喻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三是王庆元是真疯还是假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蓝冬季</p><p class="ql-block"> 2022.7.28于鹃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