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真假悟空两个自我</p><p class="ql-block"> 《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这些“难”从这个意义上看是被夸大了的:真实物质上的困境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艰难,真正遭遇的困境是人心灵上或心理上的。人生的困境在多数时候是心灵的困境,当人的心灵不再被阴翳笼罩而走入一片阳光灿烂的境地里,现实的困境就远没有人当时感觉到的那么纠结和艰难了。</p><p class="ql-block"> 春节前《百家讲坛》里讲大话西游,说西游记里遭遇的那些磨难主要是心魔,真实的取经路上事实上没有那么多磨难,也没有那么大的磨难,但人的心理上确实遭遇到了那么大的磨难,人有七情六欲,这些欲望及其支配的行动决定了人的一生。因而要成就人生、成为大写的人,就需要不断的审视这些欲望使之成为朝向伟大人格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成为七情六欲的奴隶、成为被奴役的对象而浑然不知。人有内外五欲:内五欲有眼耳鼻舌身意,外五欲有财权名食色。而食色,乃普通人的弱点,固然人人必然有所遇,但不是人人能自觉的驾驭它们,食欲尚浅,但色欲却深沉而有复杂结构;这些欲望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为高贵精神的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具有伟大心灵伟大人格成就伟大事业的人,无不具有深沉的情感和广博的视野,当然这些情感不单单是“色”,目标却是清晰的:取到真经。就教育者而言,就是找到教育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真假悟空的故事,其实是以形象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心魔是如此的强悍,以至于一个人自己的人格也被异化或分离,精神的分裂不统一造成了人言行的不统一,造成了两面人、双重人格。真假悟空,就是二心,就是一个人对一个事物有两个截然相反的心思,这里暂且不管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心思是从哪里来的、是如何形成的,只就现实中存在的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心思的表现和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做一简单分析:它造成了唐僧师徒取经团队的分裂,致使不可能完成任务。在教育上,只要我们稍加追问,就能发现教育领域里问题的根源所在——譬如,你真的热爱教育、你的所作所为是为学生好吗?如果你对它真切而果敢的肯定,也就是你是一心而不是二心,那么,可以断定:现实中一切难解教育之困厄的底细都昭然若揭,且解决的办法你都了然于胸。因为我们不是一心,是三心二意,所以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只能隔靴搔痒、不可能得到真实的解决,只能在顾左右而言他的“聪明智慧”里陶醉甚至自恋,但永远也不可能找到教育的真谛,也不可能进入教育之门、只充当个门外汉在门外徘徊罢了,不高兴了还叫唤两声以显示自己很辛苦。</p><p class="ql-block"> 魏书生在谈及人生的境界时说,做教育最高的境界是忘我,其次是一心一意,第三是半心半意,第四等级的是三心二意,第五等级的是心不在焉,就如课堂上那些心不在焉的学生一样,不知所云何物。这样的境界,岂止是做教育、单单教育领域里如此呢,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里,不都是这样的区分了不同的境界吗?所以,对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而言,最重要最核心的修炼是人心的修炼,只有专心一念介入事物的内里,才可看清教育内部的结构,才有可能说出明白话,才能有自信有底气,才可做出有目标的行为并为之负责。像我过去的十多年里遇到那些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却坚决阻挡我做教育的人,也不能埋怨他们,他们确实不懂得教育,埋怨他们不是自己不懂事了吗?</p><p class="ql-block">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诚心正意、专心致志才能看到意识到的。所以,教育上的效仿他人的教育教学方法大都中看不中用,也不能取得实效。除非你自己切实的那样的认为、坚信那样做是正确的,三心二意导致两个自我,就像那个假悟空,因邪念的滋生而来,也随着邪念的失去而去。人格的统一不但造成人的和谐而健康,也是教育他人最起码的教育要素。同时,也只有专心研究教育的人,才有对解决教育问题的自信。</p><p class="ql-block"> 做教育的人生,在教育工作中找寻到人生的乐趣,做为自己也为他人为国家民族有益的事,得到精神的满足也取得物质财富,这也就是自我实现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