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望京就懵圈

毛驴公仔

<p class="ql-block">望京的地标,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更换了一个呆萌可爱的“机甲熊猫🐼🐼🐼🐼🐼🐼🐼🐼🐼🐼🐼”。</p><p class="ql-block">今天特意设计了路线,先去望京西看机甲熊猫🐼🐼🐼🐼,然后导航去奥森,之后回家。</p> <p class="ql-block">这是替换前的熊猫🐼造型,也是蛮可爱,常规体,母与子,一起吃竹子。</p> <p class="ql-block">看这大肚皮,圆滚滚。</p> <p class="ql-block">各种角度,多拍了好几张。奶凶奶凶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大熊猫圆滚滚的身躯外面,套上了银色磨砂的机甲外衣,头顶一个带有小耳朵的机甲头盔,胸前还有一枚醒目的Wi-Fi标志。</p> <p class="ql-block">创作者是“85后”先锋艺术家毕横。</p> <p class="ql-block">毕横介绍,熊猫整体由不锈钢板一锤锤敲制而成,表面进行了哑光处理。“这件雕塑不算底座的高度是10.5米,我们将作品切开,分了五六次才从工厂运过来。为了能够让作品赶在元旦和大家见面,这段时间参与制作和安装的工人们都加班加点地忙活,大家都觉得是为市容市貌做一些贡献,干得很起劲儿。”</p><p class="ql-block">在大熊猫胸前的Wi-Fi标志,是经过数次讨论后确定下来的。“望京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地方,大熊猫的机甲外衣连同Wi-Fi信号标志,让人联想到科技创新发展。”在它的旁边,还有一枚小小的纽扣,上面有闪电形的“充电标志”,其黑白色的背景借鉴了太极阴阳鱼图形,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大熊猫雕塑上还设计了太阳能发光装置,“大熊猫的眼睛、手臂和脚、外衣上的灯带夜间都是可以发光的,而且颜色可以变换。”</p> <p class="ql-block">相比旧雕塑里吃竹子的大熊猫,新雕塑中大熊猫双臂张开的姿势引发了不同的解读。毕横鼓励公众进行开放式的思考,“它像是摆出拥抱的姿势,在欢迎大家来到望京;其中有一只手举得更高一些,又像是在指挥大合唱;还有人可能觉得它站在路口,可能是在指挥交通……大熊猫的眼睛是有些往上面看的,可以理解为眺望远方、畅想未来,也可以理解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再次来到奥森。</p><p class="ql-block">一位衣着鲜亮的女生在摆拍。</p> <p class="ql-block">一看这雕塑,以为手持这长矛在打仗,实际上是在打马球。</p> <p class="ql-block">马球运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产生于汉代而盛行于唐宋元,后又流传到印度,再传往欧美,曾几次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p><p class="ql-block">在开放的汉唐时期,男女共同参与马球运动,东汉曹植曾留下名句“京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名都赋)洛神赋》,“击鞠”是马球当时的称呼)。马球在唐代皇宫贵族和军队中颇为流行,许多帝王也都热爱这项运动,唐明皇玄宗因此而被人们称为“马球皇帝”。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他颁诏,宣布将马球列为军队训练的一项课目。而这位风流倜傥的帝王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话,他们联袂击球的情景,也曾被后人描写,有宋代大画家李公麟的《明皇击球图卷》存世。</p> <p class="ql-block">《明皇贵妃马球图》的作者在创作中很注意在整体中求多样、求变化,在丰富中求统一、求一以贯之的视觉效果。在富有动感的四人逐球的核心雕塑构图中央,作者精心安排了一面雕塑说明牌,它的造型仿照出土的唐代马球铜镜,中央一枚雕刻唐代莲花纹的鞠球。这个把人们的视线从热烈逐球场景转移到静观的说明牌,既使人们产生对历史的追思作用,画龙点晴地交代出作品的主题。沉着的青铜色调是这组群雕的基本色彩,但为了表现唐代活跃的文化气氛和明皇、贵妃联袂击球的浪漫情调,作者黄剑大胆地在铜雕上点染几处色彩,除在人物面部敷以金彩外,妇女发上的牡丹花饰则采用由她独创的一种新型雕塑材料能长久保持色彩璀璨夺目的七彩金制作,赋予雕塑以某种高贵、典雅和神秘的气氛。由于雕塑整体做了仿古做旧的处理,雕塑的色调显得凝重而活泼,统一而丰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