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读书随笔|重温《秋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杨光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的读书,鲁迅是绕不过的一座高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鲁迅的真正价值还深藏在高山的阴影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重读《秋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夜》是经典。经典常读常新。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鲁迅的书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4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北平城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一座青瓦灰墙的小院里,北屋的煤油灯却还亮着,鲁迅先生正在伏案疾书,大约是写累了,他放下手中的笔,起身轻轻走到屋外,由前院转到屋后的花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然而,此时枣树叶子已经落尽,他顺着树的枝桠向天空望去,看到了一个“奇怪而高”的天空:“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上。”</p> <p class="ql-block">秋夜的后园景物构成了一个幽深神秘的象征境界。这篇散文以象征的手法和诗化的语言,选取普通的意象,寄托出深刻的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枣树以其木质坚硬,生命力极强;面对冰冷的现实,小粉红花心存幻想;小青虫虽不惜以身投火,不过是做无谓的牺牲。唯有枣树在萧瑟的秋夜里始终顽强不屈地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夜》不仅来自鲁迅诗意的想象,同时也来自鲁迅对主观境界着意的处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文章是投向看客心理、折中主义、爱面子文化、帮闲文学、专制文化的匕首和利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懂中国的人是鲁迅 。要深刻了解中国人,还得看鲁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每个国家都会选择一个作家作为它的文化代表,如英国是莎士比亚,德国是歌德,法国是雨果,西班牙是塞万提斯。但奇怪的是,这些作家身上却很少具有所属国民的典型特征,或者说,他们往往具有与自身民族性相反的素质。在博尔赫斯看来,每个民族都需要一位不同于它的人来做代表,这个人是自身文化的解毒剂。 鲁迅便是这样的一个代表。</p> <p class="ql-block">鲁迅是中文写作的一座高山。在无数的追捧鲁迅人群中,真正读过鲁迅作品的人极少,真正懂得鲁迅之价值的人恐怕也极少。人们单知鲁迅伟大,称他是民族的脊梁,往往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死于二十世纪而活在二十一世纪。直到今天,他的声音仍然萦绕耳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萦夙语亦难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名学者朱学勤说:我怀念鲁迅,有我对自己的厌恶,常有一种苟活幸存的耻辱。日常生活的尘埃,每天都在有效地覆盖着耻辱,越积越厚,足以使你遗忘它们的存在。只有读到鲁迅,才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能多少医治一点自己的耻辱遗忘症,才迫使自己贴着地面步行,不敢在云端舞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朱学勤先生同感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莫言先生便是其中一位。莫言最近被人“穷追猛打”。他坦言“一困惑”便读鲁迅,说一读鲁迅就力量倍增。当然这也离不开人民日报的“仗义”力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夜》中的两株枣树早已没了,但是却留下无尽的思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草木荣悴、歌哭无常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去寻找心中的光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