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民族崇礼仪重习俗,许多民风民俗仍然流传保留至今。人们通过这种习俗来传递彼此间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玩皮可爱的孩子们提着小红灯笼追逐嬉闹,全村灯火通明,爆竹声声,烟花四起,热闹非凡。就在同一天,黄土高原的陇东大地上同时也举行一场别开生面风风火火的民俗活动:新人端灯。</p><p class="ql-block"> 端灯的习俗由来已久。听父辈们讲,在旧社会由于生活困窘,只有富农地主那些有钱的大户人家才能为自己新婚的女儿女婿操办得起,穷苦人只有凑热闹端几盏小灯的份(拿回去可以充饥)。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说,她们姊妹多,父亲早逝由孤寡的母亲操持全家,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婚后举办端灯想都甭想了。这几年人们奔上了小康,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种习俗又悄然盛行开了。不过,这种习俗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现在端灯成了一种娱乐活动,人们更注重其文化精神内涵,渐次消失的是物质需求。</p><p class="ql-block"> 端灯是件繁琐隆重而有热闹的事。</p><p class="ql-block"> 首先制作过程不简单。哪家的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做父母的早早就准备开了:当年在地里种上粘酒谷(新的最好,陈的怕到时生虫变味),秋后收割打碾晒干后,拿去加工厂脱过皮磨成面。在农村,为了不误农时,嫁娶择日一般选在农历年前的十月到腊月这段时间,这个时候人们都消闲了。女儿一出嫁,就得给女儿女婿操办端灯!年后正月十五前,在亲友中邀一位心灵手巧又有经验的妇女来:先取出酒谷面,用温水和好,做成窝窝头样,形如大馒头,从底部到中间是空心的,一个一个摆好在笼里,搭在锅里蒸。气烧上来为止(前后不过四五分钟),不能过火,放一夜(这是个糖化的过程,要达到粘而香甜才行)。第二天一早取出来揉在一起,须揉均揉匀,切成相等的几份,用擀面杖擀成大饼状,搭在锅里蒸熟(至此料面准备就绪)。</p><p class="ql-block"> 捏猴灯其实就是塑像,是门手艺活,得请一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捏塑艺人”(盛宴款待送礼是少不了的),用料面捏一只一尺来高的猴子(捏猴是捏灯整个工艺的艺术精华所在,捏出的猴极为传神,活灵活现,伶俐可爱),猴头上捏一盏灯:一圈沿子,中间凹下去,插上灯蕊;猴的两肩各捏一盏;猴的两手放在两膝盖上,掌心向上,两手各端一盏捏好的小灯。猴的身傍依有几只小猴,是猴子猴孙吧!它们也头顶灯,手捧灯。新姑爷是猴灯的尊享者。亲房邻友的精干妇女也加入到忙碌的队伍中,她们只捏小灯,大小如十二三孩子的拳头般,圆形平底,上捏出沿子,沿边用剪刀剪出各种花形,中间凹下去再插上灯蕊,小巧而玲珑。灯的数量是有讲究的,多少由新婚女儿的芳龄而定。一岁十二盏(与十二生肖中的十二刚好吻合),如果新婚女儿今年二十三,那就得捏二百七十六盏。</p><p class="ql-block"> 尽管辛苦,可端灯非常热闹!</p><p class="ql-block"> 到正月十五那天,亲朋好友提着为二位新人准备的礼物从四面八方早早就赶过来了,主人鸣炮迎接。亲友们一到齐就可以开席了,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来了,酒也打开了。大伙又吃又喝,欢声笑语,二位新人给亲友敬酒,长辈接酒并给赏钱。宴席一罢,大伙七手八脚抬出一张大方桌放在院中央,方桌上放一炕桌,炕桌上放一方凳(方凳高二尺样),方凳上倒扣一个五升斗,五升斗上再倒扣一个升子,这样层层叠加,高而有险,一定得放平放稳。捏好的猴是放在瓷盘里的,连同瓷盘一块搁在升子上面。这下开始摆小灯,层层得摆,二百来盏必须全摆齐(灯中提前添上清油)。</p><p class="ql-block"> 为了活跃气氛,主人请来了社火,一到晚上锣鼓一响,村上来的人更多了。锣鼓声、鞭炮声、烟花声,夹杂着孩子们的嬉闹声简直就是一部热烈的交响曲。点灯开始了,亲友们给二位新人披红挂彩,新人磕头礼谢。点灯也是有讲究的,先点着猴身上的灯才能再点其它的灯。前后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后面的灯点着,前面的灯就会枯竭,所以人越多越好。大伙齐上阵,不一会所有的灯都点着了。端灯开始了:先是新婚女儿出场(娘家弟弟扶好人字梯)爬上梯子,从顶层开始,每层只端走四角的四盏灯,层层得端。接下来主角新姑爷出场,同辈的大舅子小舅子,嫂嫂姨子们故意刁难,由于太高,探不着,新姑爷给同辈行礼赏钱。他们这才拿来梯子扶好,新姑爷小心翼翼地爬上去把猴灯端下来。这时,众亲友村邻一拥而上开始抢灯。有端一个的,也有端二三个、四五个的。总之,到场的人人有份,不论男女老少。人们开始慢慢散去,他们说笑着,手里的灯照亮了回家的路,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 端灯其实就是一种祈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猴灯高高在上四周群灯明亮,祝愿新人能出人头地事业有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小猴预祝二位新人早得贵子,多子多福,也预示他们前途一片光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原创作品2017年3月首发于公众号“文化陇东”</p><p class="ql-block">https://mp.weixin.qq.com/s/FduF61-rHHUkB_foi_KgJw,2019年5月遭抄袭发于陕西人民出版社旗下“文化艺术报”非遗版块</p><p class="ql-block">http://www.whysb.org/whysb/20190522/html/page_06_content_000.htm,后经多方维权成功校正。</p><p class="ql-block"> 文/田建奇,笔名水木清华、心梦,甘肃庆阳人,现供职于清华大学清华主楼物业管理处。中国作家网认证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中诗论坛金牌会员,作品散见于网络媒体。</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摄影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