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遭遇“老干体”

渭水渔夫

<p class="ql-block">  “ 老干体”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文字现象,它既不专指诗也不特指文,在诗歌里有“老干体”,在文章里同样也有“老干体”。“老干体”它不代表文章体裁,它似乎与题材有关,也与它的语言风格有关。</p><p class="ql-block"> “老干体”作品的横空出世,看似繁荣了网络各平台,忙碌了印刷行业,但笔者以为,这并不代表文学重振与繁荣。“老干体”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属于文化现象,这类作品也称不上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 这类作品的内容,一般都是作者一生工作的追忆与回顾,中间再配多幅工作照,甚或连带配几幅家庭生活照。“老干体”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它们的语言是政治口号堆积,立意总是人云亦云,一副实实在在的官腔。对过往的生活,“老干体”作品,一般只有浮光掠影的复述,没有思考、没有体验,既提不出自已对已往生活的见解,更淡不上对人物形象的刻画。</p><p class="ql-block"> 在语言方面,“老干体”基本上不使用文学语言,所以也谈不上形象生动具体。语言的干瘪单调还不算是硬伤,这类作品最大的不足在于它生造词语、强拆联绵词,颠倒词语搭配。为了押韵,为了语句的整饬,它们经常犯以上错误。</p><p class="ql-block"> “宋玉林和村里的妇女一起修梯田,不怕无论严寒酷暑,常常是餐风饮露、披星戴月。”(《农民总理》)这里“不怕”与“无论”连用,造成句子杂糅,“无论”后面又没有关联词与之呼应,使得语句不通,一句话里出现多起语病。除句式错误,这句话误用词语,犯了常识错误。“餐风饮露”是指旅途行走的艰难。可作者用它来形容“修梯田”明显错了。</p><p class="ql-block"> 有次,笔者参加某老干部新作发行式,在发行式上,有人对书中将“金盆洗手”翻新成“瓦盆洗手”大加赞赏,认为很有创意,且形象、生动、出彩。其他人也随之附合,大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听着他们的发言,我感到很遗憾也无奈,但又不便明说这其中的不是。</p><p class="ql-block"> 汉语词汇,尤其是成语,它有稳固性、凝固性和约定俗成性,它的形成一般都有历史渊源:有的来源于神话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有的来源于典籍。使用时一般不能随便改动,如若改动,就会失去原来的含义,不仅不会为文章增色,反而会弄巧成拙,</p><p class="ql-block"> 在“老干体”里,经常被误用而出错的词语有“七月流火”、“美轮美奂”、“不以为耻(齿)”、“五风十雨”、“可望不可即”、“建国节”“祖国生日”等。除了误用语词,错别字,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似乎更多,最典型的是表约数的如“十五、六岁”、“五、六十年代”,对这类错误大家已见怪不怪,没有人觉得这样写有什么不对。</p><p class="ql-block"> 以上这些,只是“老干体”的明眼瑕疵,要改,一时半会还真改不过来。笔者退休,也经常在网上发文,写的也是“老干体”,我深知自己陷入这窠臼不能自拔。我多么希望通过今后的努力让自己早日摆脱“老干体”的羁绊,写出清新鲜活的文章,以飨网友。</p><p class="ql-block"> 洪晓</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30日于长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