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 一蓑烟雨任平生——我的一位大学老师

天路云翔

<p class="ql-block">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p><p class="ql-block">揭东图书馆里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类型各个科目的书籍,大概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图书馆里的人并不多,安静得可以听到翻阅书籍的声音。我不算这里的常客,但偶尔有空经过也会进来看一看。这不,书架上一本小小的诗集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本诗集似曾相识,却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打开诗集,里面的诗作都是揭阳市诗人的作品。翻看诗集的目录,一眼便看到了《秘密》、《读书》、《无题》等几首小诗,作者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没想到那么多年没见面,今天竟然和郑老师来了个“云见面”。</p> <p class="ql-block">郑云翔老师是我们大学时候的班主任,也是我们《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科任老师。许多刚刚入学的学子对于他是未识其人,已闻其名。虽然那时候他有各种职务职称傍身,却一点架子也没有,初次见面,你完全看不出这个人多厉害,有点“深藏不露”的样子,相比往后我们见过诸多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人,我对他的敬佩不禁多了几分。</p><p class="ql-block">郑老师主要教我们《新闻采访与写作》,同他自身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这位老师,个子不高,也不算很帅,却是一位有着几十年新闻采访写作经历的记者,他的文学作品更让人刮目相看。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文学作品是在学院的院刊上,一篇《英雄》让我对眼前的老师肃然起敬。他人长得很亲和,但是文笔却相当“狠毒”。 后来忘记在哪里见到他的著作《超越自尊》,里面的《英雄》、《童年的忏悔》到《远去的海顺》,再到后来的《你在文学里头打捞什么》,文章具体的内容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只记得那时反复品读这些文章后欲罢不能的感受。大学几年,遇见过许多我很喜欢的老师,他们的学识见识都令人敬仰,但郑老师是最独特,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p> <p class="ql-block">既然身处中文系,那自然就摆脱不了写作二字,可是对于许多人来说,写作是个很枯燥甚至很排斥的事情,何况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新闻写作。新闻稿怎么写,怎么写得好,他有自己一套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法。上课时虽带着课本,但他却从不照本宣科,时不时还蹦出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我们从最初连新闻的几大要素是什么都不知道,到学期末,每个人竟然都不经意地写了那么些新闻稿子,有几个同学还负责起了学院记者站和团委报纸的新闻撰写工作。</p><p class="ql-block">我想郑老师之所以能够把课堂的气氛搞得很活跃,一方面和他的教学方法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他的人格魅力吧。他调侃自己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有一张足够漂亮的文凭,没有跟我们一样在青春的年纪享受过大学的时光。谈起自己的一些沧桑经历,郑老师总是那么云淡风轻。一个人纵然有天赋的加持,若没有后天的努力,又怎么可能有后来的成就。在经历特殊岁月的砥砺前行之后,依旧葆有豁达的心境,依旧对生活和工作充满热爱,在人生失意时表现出的从容气度与风度,正如曾国藩所言的“穷年磨厉,期于有成。”</p> <p class="ql-block">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我本人间寻常客,一遇知音便不同。离开学院多年,我们终究未能成为郑老师那样优秀的记者,但是郑老师却成为了我和身边诸多同学在文学写作方面的“执伞提灯”人。他也是不少同学的文学知音,哪怕深知我们和老师的文学修养还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也愿意和他分享自己的一些闲暇作品。</p><p class="ql-block">有时候我总觉得,他很像我很喜欢的一位诗人——苏东坡。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要觉得他只是温文尔雅的学者,其实,他更像是一个深受孩子喜欢的老顽童。明明是50后,却有着比我们这些80、90还年轻的心态。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感知美好事物的触觉。曾经崇拜他的文笔他的才华,现在,我更喜欢他对待生活的态度——谁道人生无再少,老夫聊发少年狂。</p> <p class="ql-block">时光匆匆,旧事大多已经模糊。我们毕业至今已经十周年了,郑老师也在前几年退休了,但他依旧常常在朋友圈分享一些生活琐记和手机随手拍。说真的,郑老师不愧是做过记者的,拍照技术可比大部分年轻人好很多,本是很寻常的一件生活的小事,经他的拍摄,配上一两行妙趣天成的文字,显得意味十足,细腻的性情十分耐人品味。这种意味和性情,是经过文学的熏陶和哲学的积淀而成的,是由于对人生的酷爱而漫溢的。你很难看出,拍摄出这样作品的人,他的童年,比我们粗糙艰难太多了。我们没有经历过先生所经历过的特殊年代,但是在先生身上流露出来的人生态度未必不适合我们。看他的一些照片,有时候会给人一种“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之感慨。</p><p class="ql-block">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郑老师并非揭阳人,但是他把大半辈子的时光都给了揭阳。他教会我们的也绝不仅仅只是如何去写作,而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温情和反思。很多时候,我们没法选择和左右自己的处境,不管是“山头斜照”的雨后天晴,还是“穿林打叶”的骤雨之日,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和憧憬,去品味人世间的烟火红尘,去体察生命的细水流长,这大概是他教会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吧……</p> <p class="ql-block">(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文秘091班毕业生 江洁如)</p><p class="ql-block">二〇二二年七月十二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