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保生大帝——迁台第一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 沈舜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百姓称保生大帝为大道公或吴真人,是宋时有名神医,闽南漳泉两郡与台湾,东南亚一带多建有庙宇奉祀,在东山就有十几座。以前,老百姓缺医少药,治病不易,有时不得不把生命交给神明,到保生大帝庙抽签问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湖塘村林边自然村自古就建有一座保生大帝庙,百姓称为“院后先生公庙”、兴德庙,虽栉风沐雨,石牌坊造型仍俊美典雅,浮雕精巧生动,题刻清晰完整,其明清痕迹可寻,风格犹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院后先生公庙即保生大帝庙和湖塘村著名孝子蔡保祯颇有渊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蔡保祯,出生于明隆庆庚午年(1570),东山湖塘人,字端卿,号步青、柳溪,其父蔡方平(即蔡清溪)曾任浙江严州府淳安知县,逝世后朝廷钦敕《廉光浙水》匾赠之。蔡方平殁葬大帽山,蔡保祯结庐墓侧为父衰绖(丧服)守坟庐三年,著《柳溪集》《孝纪十六卷》等,明朝大儒、抗清英雄黄道周曾为《孝纪》作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山县现已湮没的走马溪曾流过湖塘村进入大海,近水楼台先得月,蔡氏村人漂洋过海十分方便。所以,宋明时期就有族人随贸易商人迁入台湾谋生。这些族人身在海外不忘故乡,经常来往于两地。因海事安全与台湾瘴疠横生,常患瘟疫,少医多病的原因,蔡方平与蔡保祯许下心愿,让家乡神明香火分灵台湾,保佑族人平安。当时林边大道公庙即保生大帝庙签药治病灵验而闻名遐迩,是到台湾保佑族人不二人选。过去,庙宇有主祀神明,还奉祀有诸多配祀神明。于是湖塘村在明万历龙年大庆典(1616年)时由蔡保祯把大道公、舍仁公诸神等香火分灵台湾,并亲自护送精选本地青斗石精心打造的观音佛祖石雕身乘风破浪顺利运抵台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保生大帝这一去,连蔡保祯也意想不到,吴真人竟是中国神在台的老大。于是,保生大帝发一声喊,亮出了“迁台第一神”金牌,坐稳了第一把交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此,中国神如关帝、妈祖、三山国王、玄天上帝诸神,随移台先民们横渡海峡接踵而来络绎不绝进军台湾,在岛上开花结果,扎下根,又很快融进了台湾社会,成为民众的精神寄托。台湾岛山山水水到处留下中国神,神庙成为台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神在台湾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彰显的是中华文化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伟大生命力,成为两岸民众情感联系的纽带。中国神,在郑成功时代、蒋介石时代自然光耀日月,即使经历荷据、日据时代,中国神在台湾依然岿然不动;即使民进党疯狂去“中国化”,中国神像阿里山一样高高耸立。每逢台湾选举,民进党就急急忙忙拜中国神,保佑“冻选”。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在一次参加两岸宗教活动亲自到场祝贺致辞,说:我们的祖先不仅来自大陆,“连神也是一样的”!台湾人口95%是先后从大陆移民过来的汉人,台湾各地方的庙宇几乎都是先民们从大陆带过来的信仰。中国民间信仰基本上是把对人世间有贡献的古人,在其逝世后建庙供奉,敬为神明。所以,台湾的庙宇里几乎都供奉着不同朝代的大陆人。民进党到庙宇参拜时,拜的都是中国传统中的人物。对于众多神明来说,搞“台独”而数典忘祖的台独分子,根本就没有资格踏入庙宇的庙门。大陆来的神明——中国神,尽管台独分子千方百计去“中国化”,中国神——“大陆神”早已植根于台湾民众的血脉之中!撼山易,撼中国神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说保生大帝是“迁台第一神”可不是胡诌、戏说的,自然有其依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厦门海沧文史资料·第四辑保生慈济文化专辑》保生大帝庙简介:新化保生大帝庙,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曾经列為三级古迹,为全台第一座保生大帝庙,早先称为“大道公庙”,又称为“广储东里大道公庙”。1914年(日本大正三年)重行修建后,改称“大帝宫”,光复后改称为“保生大帝宫”,一直到1981年,向台南县政府办理寺庙登记时改称为“保生大帝庙”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则材料说明,蔡保祯恭送到新化的保生大帝庙是全台第一座保生大帝庙。又依据《台湾县志》卷九杂志记载:保生大帝庙建于荷兰时期,但真正创建年代,却不知天涯何处,也无资料可资考证。民国六十三年再度重建时,有一座特别的观音神像,小而神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就在观音菩萨神像背后,人们发现刻有“明万历丙辰年弟子蔡保祯造”字样。明万历丙辰年,即公元1616年,它比郑成功登陆台湾(1661年)尚早45年。由此证明大帝庙确属荷据时期所建立,实为本省(指台湾省)唯一古老保生大帝庙宇。这是杨宝发先生担任台南县县长时,在庙前旁边一座大理石沿革碑“洋港大帝宫沿革”里所陈述的事迹。(见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据台南县志称,荷人当时在大目降(新化旧名)教化土民,汉人即以洋港为开拓中心,建大道公庙为精神堡垒,主祀保生大帝,是台湾最早的神像,有开台大道公之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记载说明台湾的保生大帝庙来路与根清清朗朗,终于认祖归宗,幸何如哉!我门有幸看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读刻字亦如读史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若干年后保生大帝庙重修,在配祀观音佛祖雕身背后发现刻有“明万历丙辰年弟子蔡保祯造”字样,破解了保生大帝庙何时入台之谜。蔡保祯苍劲古朴的陈年刻字,这是值得致敬的字迹,它穿越烟熏火燎的岁月,沧海桑田的剧变,今天终于与我门迎面相逢。真是庙中无岁月,解谜四百年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保生大帝庙源头在哪里,就是根在哪里,即使几百年后,也要寻找自己的祖庙。没有根的神庙,就像无根的浮萍。保生大帝将自己的来时路掩藏得十分秘密,几百年后,他觉得这秘密实在不想继续成为秘密,找机会泄露天机,趁庙宇再度重建时自暴行踪。经山历海的心灵,早已沧桑得不再将任何秘密当成秘密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再来看关帝、妈祖迁台的记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对关帝庙颇有研究的刘小龙考察,台湾最早建祀的关帝庙是“南明永历十七年(1663)明宗室宁靖王朱术桂从铜山武庙分灵入祀台南府”。(刘小龙:《跨海神航架新虹》,载东山文史第三十二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台湾外记》记载,宁靖王朱术桂随郑成功之子郑经退据台湾,妈祖神灵香火随宁靖王渡海入台,宁靖王在府中设坛奉祀妈祖;后靖海侯施琅率军攻入台湾,将宁靖王府改建为妈祖宫庙,称“大天后宫”,是全台湾最早“官建”妈祖庙。(见许培斌:《妈祖过台湾》,载东山文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两座台湾最早最多的庙宇迁台皆迟于保生大帝庙,其它的庙就不用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蔡保祯的刻字,穿越四百年的时光,成为保生大帝迁台时间重要的证据,成为我们寻找保生大帝何时入台的重要钥匙。蔡保祯值得我们尊敬;台湾同胞实事求是忠实记录历史沧桑剧变,考据出这段谜案,也令人尊敬。保生大帝迁台故事,蕴藏了太多动人心弦的传奇与令人唏嘘的故事,这也许简单,但绝不会止于简单。记忆“简单”的迁台故事,需要倾注“不简单”的匠心,需要传达“不简单”的内涵,将枯燥的史实转变为有血有肉的故事。从蔡保祯刻字,《台湾县志》卷九的记载,历史的尘埃散尽后,历史的眉目就更为清晰,迁台第一尊神——非保生大帝莫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保生大帝庙跳动着400年不老的历史脉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简介:台湾保生大帝宫又称洋港大帝宫,俗称“大道公庙”,根据台湾现今有关资料描述其创始于荷兰时代,相传是全台最早创建的庙宇,据台南县志称,荷人当时在大目降(新化旧名)教化土民,汉人即以洋仔港为开拓中心,建大道公庙为精神堡垒,主祀保生大帝,是台湾最早的圣像,有开台大道公之称。另还有一个事实足以证实洋港大帝宫是在荷据时期所建,宫内奉祀的观音佛祖为青斗石材所雕刻,在金身背部刻有“明万历丙辰年,弟子蔡保祯造”,万历丙辰年就是万历四十六年,即公元一六一六年,比郑成功登台早四十五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