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生活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一个七日接着又是一个七日。自2017年1月开始,林夕草堂每周周末一次,陪您走进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上方山园区。探访人文古迹,解读文献史志。讲述民间传说,解析历史传奇。听堂主给您“涛声依旧”原创连载《京西圣境上方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上方衰落清中期,大半茅庵已倾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由盛转衰伴国运,七十二庵山志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天灾人祸显颓势,被迫典当香火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穿越时空景再现,日暮途穷不如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林夕草堂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座上方山 半部中华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清代上方山衰落存庵院七十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由盛转衰的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清朝统治危机四伏,政治上官僚机构膨胀、吏治腐败;经济上土地兼并,造成矛盾激化,农民起义连绵不绝;军事上军制落后,军备废弛;文化上奉行文化专制政策,导致思想僵化,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 清朝信佛,绝非停留在民间层面,而是从上而下的信佛,甚至到了无时不刻的程度。清朝的习俗,有别于历朝历代。清政府将佛教信仰发挥到了极致。清朝官员,称皇帝为老佛爷,这是受佛教的影响。称呼康熙老佛爷、乾隆老佛爷,这就是最高级、最神圣的称呼。清朝对佛教的信仰坚定而持久,甚至将佛教信仰深深融化在每一个清朝官员的内心世界,清朝是唯一要求大臣佩戴佛珠的朝代。</p><p class="ql-block"> 明清交替,社会动荡,上方山开始走向衰微。一是战乱直接对上方山寺庵造成破坏;二是由于缺乏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导致寺院建筑年久失修;三是没有了明代宦官的大力投资。所以清代上方山寺庵倾圮大半,到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康乾盛世”,上方山寺庵院不过恢复到七十二座。比明代的120座茅庵,少了小一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民国乙卯重修版《上方山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寺院茅庵 仅七十二】</b></p><p class="ql-block"> 上方山历史久远,爰自汉盛于唐,元代达到鼎盛,明代上方山寺庵累积达到了120余处。清代“康乾盛世”后,上方山逐渐开始衰落,由明代上方山“一百二十庵”之说,也改称为清代的“七十二庵”之称。据《上方山志》记载,所谓的“七十二”庵,是将延寿洞、九环洞、白牛洞、西方洞、背阴洞、观音洞、金刚洞等七洞,以及西向台等算在其中,除去七洞,上方山寺庵实际上仅存60余处。</p><p class="ql-block"> 《上方山志(民国乙卯年再版)》记载:上方山72庵为,“兜率寺、崇宁庵、毗卢庵、延寿洞、蘋果园、大藏庵、大悲庵、本极庵、文殊殿、文殊阁、观音殿、西朝阳庵、般若庵、静业庵、大成庵、望海庵、澹远庵、西域庵、兴隆庵、瑞云庵、西方庵、弥陀庵、黄龙庵、华严庵、地藏庵、松棚庵、西向台、永慈庵、因果庵、福吉庵、胡公庵、积德庵、福德庵、十方院、势至庵、皈依庵、塔院庵、云花庵、送子庵、华严洞、东坡庵、药师殿、办香庵、东朝阳庵、圣贤庵、红桥庵、菩提庵、普兴庵、新开庵、普贤庵、尊胜庵、一斗泉、文殊洞、圣泉庵、狮子崖、广慈庵、九还洞、云居庵、法华庵、石佛殿、堂子庵、极乐崖、金刚洞、向阳庵、云梯庵、接待寺、普济寺、白牛洞、西方洞、背阴洞、观音洞、摘星砣。”</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受施田产 难挽颓势】</b></p><p class="ql-block"> 清代每个寺院,都拥有数量不等的地产。其主要来源是,除旧有赏赐、自购、受施、兼并等途径外,受施是上方山寺院不动产的一个主要来源。不动产的数量多少和规模大小,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信仰等有直接关系,其根本是与寺僧的经营能力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方山部分义田碑】</b></p> <p class="ql-block"> 清代寺庙的不动产(即香火地、香灯地、义田),是寺庙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上方山寺院的地产,史料文献记载比较零散,但从其现存的地产碑、施田碑、义田碑、置田碑、供众碑、契约碑、花田碑、捐地碑等铭文记载,保留了丰富的史料。</p><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上方山寺院不动产碑记有三十余通,主要有:明万历丁未三十五年(1607年),《上方山置田碑》在羊坊村;清顺治乙酉二年(1645年),《上方山三圣庵置田供众碑》原在观音殿;清康熙丁巳十六年(1676年),《宛平善信邰世贵捐地四十亩供众碑》;清康熙壬寅六十一年(1722年),《邰世贵舍地契约碑》;清雍正乙巳三年(1725年),《李善信捐地一顷二十亩供众》;清雍正乙巳三年(1725年),《上方山置田碑》原在兜率寺;清乾隆戊午三年(1738年),《上方山供众地亩碑记》;清乾隆庚午十五年(1750年),《修殿造像置地永远供众碑记》;清乾隆甲戌十九年(1754年),《老和会花田碑记》;清乾隆丙子廿一年(1756年),《建立供众斋僧碑记》;清乾隆丙子廿一年(1756年),《建立供众斋僧碑记》;清嘉庆己未四年(1799年),《上方山施舍供众地地碑记》;清嘉庆壬戌七年(1802年),《京南大城县北辛张村古刹》;清道光乙酉四年(1825年),《吴天福地契碑》在兜率寺;清光绪戊子十四年(1888年),《韩密寿置田碑记》原在兜率寺;清光绪甲午廿十年(1894年),《设斋供众碑》原在兜率寺……</p><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上方山所得各方人士施舍田地就达3000余亩。涉及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的杨胡屯,直隶大城县(今河北省大城县)的北辛张村,顺义县(今北京市顺义区)的南廊冢等地。以及房山地区的饶乐府、坟庄、下中院、上中院、孤山口、次洛、王家庄、石楼、坨头、长沟村、南尚乐、田园村、襄驸马庄等地。据相关碑刻记载,清乾隆辛巳二十六年(1761年),上方山僧人收入不足,不得不以募缘为生计。乾隆末年,北方一带闹灾荒,上方山僧众无以为生,落到要下山逃荒的地步。寺院住持情非得已,将本山香火地典当以度灾年。由于生计艰难,直到嘉庆初,也无力赎回典当地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穿越时空 情景再现】 </b></p><p class="ql-block"> <b>清朝中早期景象。</b>释达闻在《上方山记》中记载:“上方来脉,气贯昆仑,而走西北,结穴于西南房邑,状如苍龙…诚哉一天界也。夫登斯山也,旷远则令人狂歌,清冷则令人悲泣,寂静则令人超凡,幽深则令人隐逸。而猿哀夜月,鹤泪霜天,风扫落云,封古洞诚,安乐窝也…”清康熙庚申十九年(1680年),释超全在《上方山记》中记载:“前登兜率门,两峰壁立,中砌石级,铁锁高垂,凡三转至毗卢顶。山中为刹七十有二,寺之古者,曰兜率”。清康熙壬申三十一年(1692年),费密在《游上方山》记载:“山之最胜曰上方。其山多曲,禅院七十二所,悉种牡丹,花高七八尺,花大径六七寸,共千余株,皆百年前物。静气留空,芳幽扑客,至于绿者尤世所称”。</p><p class="ql-block"> <b>清中晚期的景象。</b>清乾隆丙寅十一年(1746年),查礼在《上方山纪游》中记载:“…又上,为兜率禅林,即兜率寺之山门。去兜率寺尚远,,至药师殿,问止宿处,一僧雏于平台上,答语杳若云际…至红桥庵前,而水洑庵外,有红栏桥,僧方诵经,叩门久之。对岸为贤圣庵,即古竹子园,一病僧,在床呻吟…过归一庵,老僧年八十七矣,一足已伤,犹自作苦,无侍者,可憨也…”清道光乙巳25年(1845年),完颜麟庆在《游上方山记》中记载:“…又半里许,见石梯,高三百级,凡九折,直侵霄汉,俗名云梯。幸旁有石椿,贯铁絙,挽之而登。两儿随行扶掖,出入云中,衣履沾湿,喘息数次,级尽,始徒梯顶,小憩上接待庵,汲泉煮茗,随询知山有寺七十二,有僧八十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方山延寿洞遗址】</b></p> <p class="ql-block"> <b>清晚期的景象。</b>清末民初(1862-1930),法籍蒲意雅在《记上方山》中记载说:“自接待庵至兜率寺…途径沿河岸,河身在两峰间,便杂陨石。水由山涧来,夺山鎼出,注泻而成瀑布,路虽荒凉,景颇动人……办香庵之左,河之侧,墓之南,有延寿庵,今已化为陇亩……退居庵,庵已化为陇亩…由法华庵起程,经下佛庵前,复下行至十方院,环寺庙宇,惟是院较为宽大,今已化为陇亩…登文殊殿,小寺半残,门前立康熙十一年(1672年)碑一,寺尽处系正殿,内供文殊菩萨,为中国佛教十二大师之首座。殿附近中间略后,为大慈悲观音寺,门前树二旗杆,正殿内祭台上署“慧海慈航”(雍正帝钦赐)四字,后部为楼,题名大悲坛,楼下有弥勒像,该寺保护不佳,庙貌破旧矣。寺对面下方,即圮残值大悲庵,庵内仅余破旧不堪之正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资料恐有虚传谬误 敬请知情者不吝赐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