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的老屋

张之前

<p class="ql-block">  题记:祖母生于清朝未年,七岁做童养媳,零二年十二月去逝,她用一双尖尖的小脚,走出了一座世纪丰碑!今年是祖母去逝二十周年,仅以此文怀念天堂的祖母,愿她一切安好!</p> <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月浸透着时代的车辙,只剩下,那些被光阴冲淡了的记忆,还有那老屋一一祖母的老屋。</p><p class="ql-block"> 老屋的历史久远,历经两三百年的风雨,据说老祖宗从外地搬迁到现在的庄上,才建起的老屋。老屋有五间正堂屋,三间东屋,三间西屋,三间南屋,坚实厚厚的士墙,楠木棒撑起的屋梁,上面盖上厚厚的红茅草,酷似北方的四合院。南屋的外面是一块园地,可以放柴草,也可以喂养家禽家畜,解放不久因年久失修,西屋和南屋都坍塌了,只剩下了正堂屋和东屋。</p> <p class="ql-block">  很小的时候,祖母经常给我们讲故事,一个院子落迫的故事,讲她人生的经历以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别看这样一个破旧的院落,却依然是一个“紅色”的院落,村庄也是一个“红色”的村庄,毕定是老区。当年陈毅和粟裕部队以及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都从我们村子里经过去了沂蒙山,后来陈毅的后勤补给也驻扎在我们村上,还在我们家存了好多好多军粮,有一天国民党飞机飞来,一名团长为了掩护群众,在飞机猛烈的扫射下,不幸中弹牺牲!</p> <p class="ql-block">  大跃进的时候,随着高级社的成立,“共产主义”风的刮起,土地每亩上万斤的产量报到中央,浮夸风席卷全国,老百姓也不用种田了,成熟的庄家也不用收,谁家有炊烟就批斗谁,凡是带铁的东西都要捐出去,牲口也要捐给集体。不久又逢三年自然灾害,树叶吃光,又啃树皮,吃干草磨出来面面,饿死了好多人,祖母硬是从那艰难的岁月熬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来了,中央要让农村换新貌,要让农民吃饱饭,要把崎岖的小巷和狭长的街道扣宽取直,这个时候,祖母的老屋被一个又宽又长的十字路冲了,南园没了,正堂屋被拆了两间,好长时间,没能看见祖母的笑容。有一天,祖母暗然神伤的跟我说,祖上百年家当毁在了她的手上,真是造孽啊。后来在村西的园地上又盖了四间排房,祖母始终住不惯,于是又回到了老屋。</p> <p class="ql-block">  父亲担心祖母一个人孤单寂寞,给祖母买一只羊,五六只兔子,还让我搬过住陪陪她。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初中,祖母还得给我煮饭。每天空了都要去田头地边割草,顺便采集一些草药,晒干后卖到供销社赚点零用钱。</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刚好冬至,祖母上午老早就把饺子包好了,等我放学回来。我回到老屋,扯了一筐草喂兔子喂羊,祖母看到我回来,自言自语起来:吃过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不一会就听到祖母着急的在喊我的乳名,我急忙走过去,祖母说她的银耳环丢了——怎么会丢呢?急得祖母眼泪都要流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祖母的银耳环是太婆婆(祖母的母亲)在祖母七岁出嫁的时候唯一陪嫁,是她一辈子的家当,也是祖母对亲人唯一的怀念。平日里祖母将她的银耳环总是用布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很少有时间拿出来晒晒,只要她把银耳环拿出来,一定是祖母在想念她的亲人。那天,我和祖母找了半天,也找遍了整个屋子,始终没有找到,真是奇怪了。祖母非常地失落,于是我就安慰她:等我长大上好了学,拿了工资给您买一对金耳环。</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中期我上班了,风雨无阻拿着每月三十六块二毛钱的工资,也能慰籍一个农村青年心灵。九十年代初我又在村南新庄置办一位宅子,于是便把祖母从老屋接了过去,老屋朽了,后檐墙风吹雨淋两三百年倾斜的相当危险,祖母依旧隔三差五地去老屋看看。</p><p class="ql-block"> 不知祖母是在想念她的银耳环,还是舍不得离开老屋,我没有争求祖母的同意,找人把祖母的老屋拆了,同时也把老屋的房基地弄丢了,再也不现老屋的模样。从此不见祖母脸上有过笑容,我也后悔不已……</p><p class="ql-block"> 那一夜,月光淡淡,祖母渐轻渐远地走进了那座漆黑的“屋子”里,那是她的归宿。那些年,在阴雨连绵的脑海里,想起被我损毁的老屋——祖母的老屋,始终不能原谅自己的鲁莽。祖母的离逝,没有帶走一丝的暗然神伤,祖母的远离却让我神情暗淡,我带着凋零的诗笺和夙夜的情怀在梦里为祖母祈祷,原谅我把她的老屋拆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张之前,江苏连云港东海县人,中共党员。中学毕业后在一家矿山上班。本人喜欢写作,擅长诗歌,散文。88年始先后参加过鲁迅文学院、《诗歌报》举办的函授学习,以及河池地区文化局的面授班学习等。现在从事商业服务,业余时间笔走诗行,偶有诗文在网络平台上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