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月流火扇风凉</p><p class="ql-block">元尚</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一入伏天,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忆起姥姥那把从老家带来的大蒲扇。</p><p class="ql-block">耳畔总是回想起姥姥的那句“七月流火扇风凉”。</p><p class="ql-block">不论我是坐在院子里写作业,还是晚上睡觉,姥姥总是摇着那把不离手的大蒲扇。呼呼的扇着,凉风习习,暑气全消。姥姥摇扇的动作,刻印在我心中,至今依旧历历在目。姥姥摇扇的东西,缓慢且轻,风从扇处飘出来,带着一种特有的柔顺。扑到身上,凉爽而不寒。记得姥姥说过,伏天扇扇子,不能一个劲儿地使劲儿摇动,“那样子,风大容易受寒。汗要一点点退了,才凉爽。”</p><p class="ql-block">伏天倍感幸福的事,也是一直想起来,总感觉内疚的事是。三伏天每个晚上,姥姥总是坐在我熟睡的身旁,为我轻轻地扇着。一是为了去暑,二是为了驱蚊。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驱蚊香。记得最早时候,父母使用卫生球泡水,洒在床边驱蚊。效果不怎么样。蚊子老师光顾我,咬的我早上起来上学困的不行。后来用了“敌敌畏”,效果可以管前半夜。而且这东西味道呛人,睡不好。还是姥姥说不如老法子,扇扇子管用。</p><p class="ql-block">每当我躺下的时候,姥姥就一边拍着我,一边扇着扇子。很快就能入睡。整个一晚上也没有蚊子咬我。那时候父母上班都很远,一星期才能回来一次。所以每天都是姥姥拿着那把已经有点岁月感的大蒲扇,照顾着儿时的我。</p><p class="ql-block">历史中的剪影,记忆中的陈酿。时时在梦里回到童话般的温馨往事。儿时夏天,每次起夜,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形象,是姥姥坐在我的床沿上,一手举着大蒲扇,一边低头眯着了。我还没有伸手去拉灯绳,姥姥却第一时间,拉着灯绳,屋子里立刻亮堂起来。我小时候灯绳就栓在木床的床头上。说是灯绳,其实是一根长点的普通小线,一头和灯绳捆在一起,一头拴在床头上,这样晚上起夜,直接拉一下灯就亮了。起夜回来,再拉一下就关灯了。灯灭之后,就听见姥姥摇动大蒲扇的呼呼之声。姥姥爱说夜里开灯着蚊子。忽然,有一天,我起夜回来。十分好奇的问姥姥。困不困。姥姥说,人老了觉少,眯一会儿就行。</p><p class="ql-block">我也总跟姥姥说,等我长大了,好好孝顺姥姥。</p><p class="ql-block">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姥姥身影,姥姥的大蒲扇,姥姥的呵护与疼爱,一直伴随着我。</p><p class="ql-block">后来读书,知道了,扇子,从古至今,有很多别名。扇不仅承载着生活的温馨与诗意,而且满载着丰富的文化精蕴与内涵。</p><p class="ql-block">汉朝有一种用来遮挡面容的遮挡物就是扇子那类东西,史书上叫“屏面。”</p><p class="ql-block">也有文人把扇子叫做凉友,《清异录》中有记载,这个名字非常形象,和姥姥的大蒲扇有一比。还是《清异录》里面,扇子还有一个神话般的名字叫:“主风神”。难怪扇子扇出来的风凉快,竟然是这个样子。古人的想象力真的一点不比现代人差。古时候文人离不开扇子,陆机就有一首诗,其中说:“朝游忘轻羽。”这个“轻羽“就是扇子。</p><p class="ql-block">说到蒲扇,唐朝诗人孙元晏有一首《蒲葵扇》:“抛舍东山岁月遥,几施经略挫雄豪。若非名德喧寰宇,争得蒲葵价数高。”可见蒲扇是古已有之。而宋朝诗人苏颂对于扇风的作用,讲的准确“一朝君手将动摇,犹似吟风欲跳逸。”</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有了电风扇,蒲扇就不怎么使用了。如今有了空调,蒲扇也就进了收藏间。</p><p class="ql-block">难忘盛夏,难忘姥姥,难忘大蒲扇。</p><p class="ql-block">最后附带说一句,姥姥说得七月流火,不是《诗经》里的那个意思,尽管如此,我还是信姥姥的说法,七月很热很热,热的像火流动一样。</p><p class="ql-block">原创。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