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豆腐,大豆腐,卤水大豆腐……”</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小镇集市上,做豆腐(小作坊)和卖豆腐的大概有3、4家。每到凌晨5点左右,就都骑着三轮电动车,装着做好的大豆腐、干豆腐还有豆浆(豆汁),从自家出发,飞速地去占领他们在集市曾经的“老地方”,打开一摞摞一板板装着白白的、嫩嫩的、方方正正的“水”豆腐开始叫卖。</p><p class="ql-block"> 几个人边忙活边叫喊,相互之间就像声乐比赛,各自抬高自己的大嗓门,长长的带有尾音,喊得是那么的从容、自然,此起彼伏,声声入耳。</p> <p class="ql-block"> 现在吃豆腐真是方便,遛弯后,在集市上买完蔬菜、水果,顺便捎带着就买一块。回去简单的“生”吃蘸大酱、拌酱油,复杂的或炖或炒或炸,四季都能与其它的菜品一起烹调,属于“百搭”的“豆制品”。如果厨艺好,做的软、嫩、鲜、香,老少皆宜,吃起来“味道美极了”,那么,豆腐就不是豆腐,堪比“山珍海味”了。豆腐亦荤亦素,素有营养,荤不腻人,时不时地来上一块大豆腐,确实能满足口中之福。</p><p class="ql-block"> 可是, 这样的口福,在我小的时候,却难以享受到豆腐的如此“美餐”。</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个时候,镇上就一个做豆腐的“公家”豆腐房。在一个昏暗的小屋里,有两三个上了年纪的“师傅”,叼着自己卷的“旱烟”,不紧不慢的忙活着。</p><p class="ql-block"> 他们开始做豆腐的工作时间,好像非常的早。家里有时为了“捡”一、二块豆腐,在寒冷的冬天,便把我从“温暖”的被窝里叫醒,快速地穿起衣服,“摸黑”步行到离家不远不近的豆腐房。即使这样,不知道为什么,豆腐总是早早的都卖光了。据说一天做不了几板豆腐,但是去这么早,也买不到。自己端着一个“大大”的空瓷盆,在豆腐房痴呆了很久,才沮丧的返回家中。</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豆腐就是一道“硬菜”。如果家里来了客人,能吃上用大豆腐或干豆腐所做的菜,都是“贵宾”待遇了。不夸张的说,吃豆腐比吃鸡蛋还“费劲”。由此可见,吃一回(次)豆腐,那是真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家里好几年都没吃上几块豆腐,可以说“屈指可数”,平常都吃不上,年节更失望。有时候,去买豆腐心里都“打怵”,一趟趟的“白跑”,让我变得有些厌烦。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说热豆腐,冻(凉)豆腐都吃不着。即使口中想吃豆腐,也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没这个“口福”。看着家里面存放的一联联购买豆腐的“豆腐票”,每个月一晃就过期了,转眼就变成了废纸。</p> <p class="ql-block"> “豆腐,大豆腐,卤水大豆腐……”</p><p class="ql-block"> 路途中,隐隐约约的又传来了豆腐诱人的叫卖声。买的人不是很多,几板豆腐还冒着丝丝的热气。我上前买了一块,回去准备做一道名菜“麻婆豆腐”,再喝上二两(酒),今天的我,有豆腐绝不“对付”。</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开始动手。起锅烧油,葱姜蒜……,这时,如果要是有人问:“菜做的怎么样啊?”我就用老北京人的话来说,那就是“瞧好吧您呐……”。</p> <p class="ql-block">(图片均来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