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 题照 : 影树 /儒中校园种植的树种</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从1973年7月算起,至2023年7月,我们73届高中毕业整整50周年 。这篇儒洞中学往事的回忆录,力求从模糊、碎片式的记忆中,粗线条还原历史的真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71年9月,经推荐和考试,来自儒洞小学及各大队小学附设初中毕业的10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2),进入只设高中的儒洞中学学习 ,加上后来转学插班的韦孙喜同学,共105人,其中男生89人 、女生16人 。女生来自儒洞居委会和附近的边海、大村、蓝田三个大队,其余的大队没有女生。 那时候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制分别是5、2、2年(我们1969年小学毕业是最后一批6年制 ) 。当时的大队小学普遍附设初中班,为解决这些附设初中生升学读书问题,需要有一所高中,这与儒中只办高中是吻合的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儒中首届招生是1968年 ,主体学生是1965年考入初中读至毕业的,以及少数1966年和1967年毕业的初中生 。1969年无招生,1971年入学的我们,便成了儒中第三届学生 。由于缺少教室,为了招我们两个班,无奈将1970级的4个班在升高二时合并为3个班,腾出一间教室 。这样,我们入学后,全校共5个班,其中高一级2个班、高二级3个班,学生共250多人 。此后多年也因教室不足,每年轮着招两个班或三个班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儒洞中学以所在地命名,校园很小 。在教师那排平房宿舍前,生长着数棵高大的凤凰木(当地惯称影树),看上去已有一些年份了。凤凰花盛开时,鲜红的花瓣带着黄晕,艳丽至极 (注 : 这种花,如今是阳江的市花) 。从树龄和学校借用了一些房舍办学来推断,学校的地盘似乎原先为其他单位所属 。我与许多同学一样对母校的渊源不了解 。为弄清她的历史沿革,在写本文时,曾上网查找考证,仅见有儒洞中学创建于1954年一说,如此惜字如金的一句话,真让人对她的前世及演变摸不着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母校毗邻儒洞小学、蓝田小学和儒洞地段卫生院 。狭窄的东门靠近学校厕所,一般从圩头进出学校才会走东门 。斜对卫生院的北门为最大且有牌坊,此门至卫生院近学校操场边种有木麻黄,该树不是绿化树,沿海地区大都用作防风 。朝向儒小的西门较小,它比作为主门的北门更适用,因为从西门至十字街距离最近,约200米,出入便捷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那时的儒中设施简陋,没有楼房,只有平房 。两个年级共5个班的教室分布在与西门、北门相邻的两排平房里,一个可容纳100多人的大间临时用作开会兼上课,一排平房是教师宿舍(兼办公)及图书室与体育器材室,两间上下大通铺的学生宿舍,一个厨房和一口水井,一排冲凉房,一个沙泥操场(非400米的标准跑道),还有一座厕所,在高一级教室对面的墙上,镶嵌一块黑板(供制作墙报和学校发布通知用) 。若没记错的话,这应是学校的全部家当 。军人出身的萧校长要集中全校师生讲点什么,多是做完早操后在操场上 ,或者带上凳子去操场,学校没有礼堂,操场就是校长对学生作报告的最好载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虽然学校硬件说不上好,但却有一批精英教师聚集于此 。有的教师原在阳江县第一中学任教,因种种 “ 问题 ” 被下放至这所离县城80多公里的公社中学,如高伟梧、唐文有、关崇任等 。有的教师最初是从一中被发配至儒洞公社的乡村小学,后才被调入儒中的,如梁正度、梁广周等 。梁正度老师曾在蓝田小学任教,而梁广周老师对大村的同学而言并不陌生,梁老师在调入儒中前在偏远的南洞小学任教,每半个月或一个月,总会见到他,头戴草帽,身披汗巾,挑着两个袋,去儒洞圩购买生活用品,来回路过大村小学时,在河边的影树下歇歇脚,喝喝水,再赶路,那身行头,与其说是老师,不如说是农民更像 (多年后,梁老师定居美国,想必对南洞的生活,感慨甚深 ) 。老家在阳江大沟的林代钦老师原在儒洞大村小学附设初中班教语文 ,讲课生动,声情并茂,写得一手漂亮板书,1971年秋调入儒中(师母是林老师的学生,不知林老师当年是否因此故被发配至大村小学)。由此缘故,来自大村的同学初、高中四年都受教于林老师 。还有来自外地的教师 ,如何志杰(遂溪籍) 、罗远祯(广西合浦籍)、谢映霆等 。那年头,对连阳江县城都没去过的我们来说,汕头是非常遥远的,不知汕头籍的谢老师当年因何远离家乡来儒中 。在儒洞中学教师中,本地教师有黄宗良、陈小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高中时,文革尚未结束,教材用的是省统编的试用本,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无不带着那个时代的政治色彩 。不过,语文还是收入了古文,记得是《曹刿论战》。数学课本配套有一册《数学用表》,专用于查找 。变化最大的是涉及物理与化学知识的课本那时不叫物理、化学,而叫《工业基础知识》(分机电与化工册) ,涉及生物知识的叫《农业基础知识》(全一册) 。不难看出,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学工学农的指导思想, 淡化知识的系统性,突出实用性 。英语课是上了高中才开,不像如今的小学就有英语。在闭关锁国尚未对外开放的年代,在高中设置英语课实属难得 。来自农村的我们,不晓得学这门课有啥用,因为毕业还是要回农村去的 。这门课学得最牢的,是学会了用英语说毛主席万岁(注 : 当年儒中是缺英语老师的, 让政治和化 学两位老师也教英语) 。</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i><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上下图 /物理、化学课本分别叫机电、化工,生物课本改用农基 (图片源自网络,拼图为后期制作 ) 。</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一学期,我们百号人还未分班,在连通宿舍的那个大间上课 。入学不久,发生了9·13事件,一天,我们高一级被紧急集中在那个大间听文件传达,方知接班人出逃的惊人消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二学期,高一级分 ⑴、⑵班上课,除了班主任不同,任课教师是相同的 。两班教室相邻,中间隔着一个总务室和黄宗良老师的房间,总务负责人是麦祖益,同学们习惯叫他麦总统(多年后他调回阳江市的一所小学) 。课间休息时,两班人串门非常方便 。两班的男生宿舍同在一大间,睡的是通铺 ,有更多的时间相处在一起 。我们虽分班却如同一班 ,“ 混 ” 得如同兄弟姐妹 。不过,即使吃居民粮的与农村的同学相处得再好,男女生在恋情上还是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 遇上班级比赛,同学们的界线和阵营绝对是分明的,支持谁与力挺谁,那态度是毫不含糊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虽说文革高考已中断,没有升学的压力,但两年的学习我们从严要求,坚持上晚自习 。那个年代只有公社所在地是通电的,农村还得靠点煤油灯照明 。教室里灯火通明,日光灯管对我们这些乡下人无疑充满着诱惑力 。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无法安排儒洞居委会和附近大队的同学住校,他们只好上完晚自习后回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那时的学校,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 。因为 "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 ,伟人这一语录,我们背的滚瓜烂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于当地的工业薄弱,学校安排的生产劳动主要是学农,每个星期有一天不用上课,全天劳动 。为解决学校砌围墙之需,去过南洞打柴烧砖,到过马山岭挖石 。5公里外的学校农场即原来的农业中学也是常去之地 。位于南洞大队福安的农中( 只设初中)原是半农半读学校,是文革的产物 。该校撤销后 ,据说划给儒洞中学做农场 。在农场,我们主要是种水稻、花生、甘蔗等,或收割农作物,这些农活对于在农村土生土长的我们来说,算不了什么 。由于路程较远,中午这一顿是免费的,在农场的厨房开伙,但要自带餐具 。农场于数年后改作知青场,专门安置儒洞公社的下乡知青,没想到班上吃居民粮的同学因此再度下农场接受教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劳动的地点还有学校紧挨儒洞卫生院太平间的那块地(按班级划分) 。初次去那,胆战心惊,去多了,习以为常 。但女同学还是有些害怕,大多要与男生结伴才敢去 。每到劳动之日,有人舍近求远,宁愿去农场,也不愿去离校近在咫尺的这个地方 。这块地近太平间,种下的青菜和瓜果没人敢去偷 。收获季节,各班则将蔬菜供给学校饭堂,用以降低师生的伙食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每逢星期六上午上完课,住校的同学就要走路回家,最远的单程需走2、3小时,于星期天晚上带够一个星期的大米、地瓜或者咸菜、萝卜干之类的下饭菜赶回学校 ,没钱买饭堂的菜则吃自带的 。个别困难的学生每月可领到一元助学金,学生每月有粮油肉票补助,农村和居民学生的粮票分别是7斤和5斤。肉票每人半斤,花生油票数两,饭堂集中使用(那是凭票证供应的贫苦时期,没有票证就买不到相应的东西,有了票证还得有钱才能买到东西) 。饭堂每餐只卖炒蔬菜(有时会加点肥猪肉片炒,每份5分钱),在饭堂开饭的学生得预先用自己的盆子洗好自带的米或加点地瓜添上水,放到蒸笼 ,待开饭时找到自己的那份 。高中两年是一天吃两顿的,早上没有早餐,只有早操早读,上完第一节课后,约10点钟才吃第一顿(这一顿好尴尬,究竟算早餐还是午餐),小小的厨房没有吃饭的位子,只好三五成群在外面或蹲或站着吃,雨天或到教室吃 。餐毕,10点过后接着上两节课,中午下课,没饭吃了,只好午休 。第二顿饭是在下午上完课的5点 。伙房也是高中的重要场所,同学们与厨房的阿标和福彩相处融洽,两位员工还参加了毕业合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儒中学习的两年,生活丰富多彩 。学校通过班级把墙报办到儒洞圩最热闹之地一一十字街口,作为宣传和展示学校风貌的平台 。校图书室虽小,但从那可借到苏联小说阅读 。学校有文艺宣传队和篮球队,适逢节日,举办文娱晚会,表现军民鱼水情、欢快活泼的藏族舞《洗衣歌》受到同学们的喜爱 。廖纪同学胡子一贴,帽子一戴,在台上跳的 “ 大寨亚克西 ” 惟妙惟肖,至今没忘 。校篮球队常与居委会、附近小学的老师开展联赛,远的还打到蒲牌、新圩公社,甚至跨过儒洞河到电白县的岭门 ,球队骑着自行车(那年代拥有一辆单车不亚于今天的小车)沿着沙土公路浩浩荡荡去这些地方赛球,用今天的话说,也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校内班级之间也常举行球赛 ,活跃气氛,增强集体感,不过我们73级多是负于72级 。在毕业20周年的聚会,同学们仍不忘打 " 波 '',居委会队挑战各大队联队,在儒洞镇球场开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忘不了,操场上的打闹嬉戏、球场上的抢球角逐 。忘不了,农中劳作的挥汗如雨 。忘不了,通铺宿舍渗杂的萝卜干味 。更忘不了,老师们的谆谆教诲 。两年的学习与生活,同学情、师生谊如江水源远流长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73年7月,我们高中毕业 。" 散伙 '' 的班会,主题词是依依惜别情,浓浓祝福语 。学校杀了一头饲养的猪,给我们加菜 。我们深知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这是学校以最高规格为其学子送行 。带着对母校和恩师的眷念,带着同学间两年来结下的友情和依依不舍,我们挥挥手,告别高中课堂,走出了母校的大门,踏入了社会的课堂 ,开始了人生的选择和磨练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毕业后几经搬迁 ,笔者的毕业证已丢失 。因编写之需 ,便向同学打听谁保存有 。于是 ,就有了丽月同学提供的毕业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50年了,毕业证还如新的一样 ,真难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是一个时代感很强的毕业证 。那时,全县只有一间国营印刷厂,这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发放给各间中学填写使用 。当时文革尚未结束 ,印章上革命委员会的字迹依稀可见 ,也因此证书的落款之处是没有校长具名的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 高二 (1)班毕业合影</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 高二 (2)班毕业合影</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泛黄褪色的毕业照,打开了我们尘封的记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73届除4人停学(后转入74届)外,毕业时应有101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两个班的毕业照,共有91人参加合影(一班43人、二班48人) ,还有10人没有参加合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毕业照是两年高中学业结束的定格,按理说,若无特殊情况都会到场,不知为何缺席如此之多?</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 团支部合影 / 1973.7</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前二排 左 5~7分别为蔡杰生(副校长 )、萧枫(校长 )、黄宗良(分管团工作 ),照片中有 3人为74级高一学生</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毕业后数年,高伟梧、林代钦、梁正度、关祟任、谢映霆、梁广周、唐文有等老师陆续调走,他们有的调入大学、有的调回阳江一中、有的调到中等师范学校,谢映霆调回汕头 。原址的母校夷为平地,迁建搬到了马山岭脚下,后来改制为职中, 据说再后只招收初中生 。昔日的母校,于我们而言,是再也回不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毕业50年 ,时光如行云流水 。岁月沧桑,世事变迁,毕业18年时,同学们首次聚会,之后还聚过数次 。2001年那次,蔡杰生、林代钦、高伟梧、关崇任老师从外地回到儒洞参加聚会,我们共叙师生情同学谊,儒中学习与生活的情景及记忆于聚会瞬间被勾起,仿佛就在昨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岁月裹挟着生命历程而去 。可惜毕业至今已有 9位同学离世 。</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i><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师生合影 / 2001.10 </i><i style="font-size:15px;"> </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后排 左 4~7 : 林代钦、蔡杰生(副校长 )、关崇任、高伟梧老师</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i><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1973届合影 / 2018.5 于广西 </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 1973届合影 / 2023.7于台山</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50个春秋,潮起潮落 。半个世纪,我们体味了甜酸苦辣,经历了世事浮沉, 无论获得与失去,无论平坦与坎坷,都将成为过去,唯有难以忘怀和割舍的同学情才是永亘 。</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合影照片由同学提供 </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一一写于2022 .7</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更新于2023 .7</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