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未来教师》第一章第二节——有一种阅读叫“啃读”

柠檬@酱

<p class="ql-block">  在小程序打卡阅读的第二天,不同于在群里分享读书内容,这次不仅要读,还要写感受,不仅要写感受,还要写的深入,有质,昨天的打卡我草草写了一段,翻开别人写的读后感,让我倍感压力,很多优秀的老师写的文章,有深度,有见解,读着又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洗礼,让我不禁决定,认真对待打卡,读要有质,写要有料。</p><p class="ql-block"> 今天刚拿到书,感谢快递马不停蹄的把这本书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我手中,让我没耽误阅读打卡,在夜晚按照任务读完今天要读的内容,第二节“有一种阅读叫啃读”,让我边圈画边吸收文字,其中一位老师提到:自从加入每天的打卡笔记晚上的广场舞锻炼也取消了,有人不理解的问:再有几年就退休了,还学习干啥?这个问题我也在反问自己,之前朋友也在问我,都考上老师了,还学习干啥。考上了老师,我还希望考研,想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教育,让自己的理论更深入,更专业。还要继续学习,阅读经典,读一本本教育类书籍,丰富理论,更有经验的处理教学疑惑。做老师,不学是不行。不仅要学习新的政策,新的制度,新时代新发展教育的动向,自己的专业学科,甚至哲学、政治、人文全方位都要学,仿佛当了老师不仅要学,还要比以前学的更拼了,比以前要学的更广了。越学,越觉得不会的太多。我很庆幸在新网师遇见如此“疯狂”热情的一群“师霸”,让我找到与优秀的差距,让我快速的跟随优秀老师的步伐,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即使做的不出色,也不会太差。</p><p class="ql-block"> 一位网名叫“穿越”老师的一句“从书中学到多少知识并不重要,跟着老师的指引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读了这么多书,有泛读、有精读,自此读到这一节时,让我不禁反思自己每本书看似读了,又读的不够深入,以至于很多书读完后还没来得及写读后感,还没把内容更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当看到书友在同一本书做的密密麻麻的标记,又感悟又重点标记,才让我重新审视阅读的方式,有些书,一定要好好的“啃读”,也要像这样一样细细的写,细细的悟。书中的内容我们不会记得这么清晰,但在阅读中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丰富自己的思维,其根本在于改变之前的思维方式,在阅读中抚平焦躁的内心,唤起自己的见解。“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所以焦虑也无用,摆正心态,一步一个脚印,今天不行,明天继续啃读和思考。”在每个安静的夜晚,应该有书陪伴,安静的沉迷书中,啃读几页,人不仅需要一日三餐填饱肚子,更要来一餐填饱头脑。读书,可以让人减少浮躁。</p><p class="ql-block"> 手里还有一本书没写读后感,当我再翻开内容时拿着笔再次丰富了阅读的痕迹,读完啃读的几个层次,三重对话,我要在今后的阅读中慢下来,细细的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p><p class="ql-block"> 最后,借文章末尾的文字“希望能将这种热情转化为漫长岁月中可能寂寞而枯燥的学习。静静地啃读、聆听、吸收、行动。</p>

打卡

阅读

老师

读后感

要学

学习

本书

不仅

对话

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