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标和胖翻译官

昊哥

<p class="ql-block">  1976年9月,天安门前人头攒动,红旗招展,游行的队伍川流不息,我们的队伍由西向东,迎面一支队伍由东向西,打头的挥舞着一面大旗,北京电影制片厂,醒目得很。由于人太多,队伍走走停停,让我有了一饱眼福的机会。李亚林,于洋,胖翻译官,众多的电影明星从我面前通过,当时几乎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现在想了又想,还是想不起来名字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小兵张嘎》电影里的胖翻译官印象深刻。这不,他也在游行队伍里,摇摇晃晃的走了过来。那时候只是记住他饰演的角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在才知道他的真实名字——王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澍扮演的角色翻译官,恰恰是在表现他的本来职业翻译。不过不是日语,而是俄语。</p><p class="ql-block"> 王澍,原名王树祥,原籍河北昌黎,1928年生于哈尔滨。父亲原是詹天佑手下一名测量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之后,开设公司在东北落户。王澍幼年时期的保姆幼儿园和老师都是俄国人。八岁那年,他被送入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读书,全班只有他是唯一的中国孩子。功课中,俄文是主科,英文却被定为外语。任教老师清一色俄国人,这样的生活学习环境自然奠定了王澍的俄文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抗战结束后,他从北平返回哈尔滨,途中被搁浅在长春。他在长春偶遇青年会的同学,就被挽留在当时苏联电影输出输入公司长春办事处从事俄文翻译。1949年底,他来到东影厂翻译片科当副组长。先后翻译了前苏联、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等国40余部影片。</p><p class="ql-block"> 主要有苏联的《伟大的转折》(合译)、《夏伯阳》、《胜利而归》、《红领巾》、《小船长》、《小海军》、《玛丽黛》、《卓娅》(合译)、《光荣之路》、《黑孩子马克西姆》、《除奸)、《山地大战》、《山中防哨》、《忠实的朋友》、《快乐的人》、《我们似曾相识》(合译),捷克斯洛伐克的《水堤》、《明日处处欢乐歌舞》、《姐妹》,匈牙利的《火》、《卡尔查克作业队》,保加利亚的《丹卡》,民主德国的《冷酷的心》、《每日的粮食》和罗马尼亚的《爆炸》(合译)、《沸腾的生活》(合译)等。还有中苏合拍片《风从东方来》,他是主创翻译之一。</p><p class="ql-block"> 当年法国影星钱拉菲利普率代表团来访问时,代表团中的一位法籍影片商,夸赞他翻译流畅准确。</p><p class="ql-block"> 1960年,因政治涡流裹卷,他不能再当翻译了,就开始演电影。</p><p class="ql-block"> 1963年初,入北影演员剧团。1983年毛遂自荐,调入儿影厂工作。几十年电影生涯中,他做过翻译、放映员、电影演员和电影特技工作。参拍影片除《小兵张嘎》外,(包括东影期间)主要有:《保卫胜利果实》(敌师长)、《内蒙人民的胜利》(大喇嘛)、《停战以后》(中央社记者)、《兵临城下》(牛师长),《下次开船港游记》(白瓷人),《奔向银幕的马》(黄默),《四个小伙伴》(陈辉父)、《高朋满座》(薛雅高)、《九九艳阳天》(老刘)、《荧屏奇遇》(舞台监督)、《美的诱惑》(老板)等。</p><p class="ql-block"> 2003年3月4日,王老因肺癌,医治无效,辞世,享年75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年他饰演的胖翻译官,给我的儿童时机带来了无比的快乐。我们玩抓特务游戏,就让一个胖墩饰演胖翻译官。那个小胖子饰演起来模仿的惟妙惟肖。尤其是那句“吃你几个破西瓜还要钱,老子在城里下馆子都不给钱。”几乎是大家一块儿说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京远望楼宾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巧遇,我去北太平庄国防科委远望楼宾馆办事,走到十字路口,那儿有个商场还是菜市场,人很多,乱哄哄的。我低着头匆匆前行,不小心和人擦碰了一下,定睛一看,脱口而出:“王德标!”,王德标露出他那标志性的奸笑,冲我点头表示歉意,我一时兴奋,忙摇头表示没事。等他走了,我才注意到斜对面是电影学院的大门,原来他是横穿马路过来的。许多靓仔俊女正从大门里出出进进,原来大名鼎鼎的北京电学院就在这儿啊。</p> <p class="ql-block">  以下都是我刚查了百度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王德标是他饰演的角色,他真名叫安震江,1928年10月14日出生于北京昌平一户农家。6岁跟父母来到北京城,先后在北平私立德新小学、市立九中、汇文中学、私立辅仁大学附中读书,1948年,曾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p><p class="ql-block"> 1951年,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表演班招生,安震江与李亚林、贺小书、赵联、孙敖、柏瑞桐、叶琳琅、武豫梅、周森冠等32人考入演员二班,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专业电影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安震江饰演的反角,有恶霸、地主、汉奸、特务、敌军官、鬼子、地痞、流氓等等,总之是五花八门。</p><p class="ql-block"> 其代表性反派有《平原游击队》中的地主杨老宗、《侦察兵》中的敌队长王德标、《红孩子》中的敌大队长肖振五、《沙家店粮站》中的地主尚怀宗、《虎穴追踪》中的特务高军如、《红旗谱》中的狗腿子刘二卯,《红河激浪》中饰演了敌保安队长孙百岁、《暴风雨中的雄鹰》中的敌营长等。</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脸谱化严重的年代,由于安震江其貌不扬、矮小瘦弱,所以,总演配角、反角也是没有办法的事。</p> <p class="ql-block">  在《粮食》中,安震江出演了四和尚这样一个经典角色,让人看了过目不忘。</p> <p class="ql-block">  50年代,安震江先后饰演了《虎穴追踪》中的高军如、《如此多情》中的照相师、《暴风雨中的雄鹰》中的匪营长、《地下尖兵》中的张德发、《红孩子》中的肖振五、《粮食》中的四和尚、《矿灯》中的黄监工、《飞越天险》中的安队长等。</p> <p class="ql-block">  1955年,安震江加入长影任演员,在郭振清主演的电影《平原游击队》中,出演了一肚子坏水的汉奸杨老宗,而演他儿子杨守业的则是葛存壮。1957年,安震江重回北京电影制片厂。 </p><p class="ql-block"> 60年代,安震江先后饰演了《红旗谱》中的刘二卯、《五彩路》中的小管家、《暴风骤雨》中的假农会主席张富英、《红河激浪》中的孙百岁、《红色邮路》中的张治上等角色。</p><p class="ql-block">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六七十年代的一个时期里,安震江和大多数演员一样,中断了演艺事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开始,安震江在《侦察兵》中饰演了敌搜索队长王德标、《烽火少年》中饰演了黑田、《沸腾的群山》中饰演了周彪、《战地黄花》中饰演了七岁红等。</p> <p class="ql-block">  粮食</p> <p class="ql-block">  安震江演了一辈子小人物,但他从踏入影坛第一天开始,就认真演戏,踏实做人。他在《平原游击队》中的“儿子”葛存壮就曾这样说:“在我们这一代演员中,能把狗腿子、特务这些小人物角色演绝了的,安震江当数首位。”</p> <p class="ql-block">  尤其在李文化执导,王心刚、金征源、王达成主演的《侦察兵》中,他饰演了敌搜索队长王德标这一角色,让人难以忘怀,也因此,当年的大人小孩都会不时来上句:“搜索队长王德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1977年9月12日,安震江在参加电影《巨澜》拍摄现场,突发心脏病和脑血栓,英年早逝,年仅49岁。</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我在北太平庄遇见他不久,他就突发疾病去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