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名树:李家疃奇观:槐抱榆

沧浪书客

<h5> <font color="#ed2308"> 胶东这个地方,大多数姓氏,都是移民来的。从那儿来的,大槐树下。因此,历史上胶东农村有一种大槐树情结:凡有村庄的地方,大都都有槐树的栽植,或村中要处,或氏族祠堂前,或族长大户甚至殷实之家门口。挺拔的槐树,茂密的槐叶,清香的槐花,饱满的槐米,象征着族人的兴旺,生活的富足,邻里的亲和,世代相延,成一种文化。欲问何因,怀望家乡之寓意。所以胶东地区现存的古树名木中,以槐树具多。<br>  福山区回里镇有个李家疃村,村子的西北角有一棵古槐树,在腐朽空了的树杆中,生长出一棵榆树,榆树杆穿过古槐树的朽洞,与古槐树同生同长同增争辉,成一大奇景。树下有石碑,上刻着“槐抱榆”三个字。槐抱榆,听起来就是“怀抱玉”,很吉祥的名子,很好的寓意。<br></font><font color="#ed2308"> </font></h5> <h5>  <font color="#ed2308">古槐树何年由何人所植,村子里的人没有能说清楚的。据《烟台古树名木》一书记载:此树树龄:600年,生长态势为强壮,胸径90cm,树高13.4米,冠幅14/14米。这个资料是上世纪90年代调查整理的。如果当年测定是正确的话,眼下古槐应当是630多岁了。由此推之,古槐树当植于建村前。<br> 根据村碑所记:李家疃村建于明景泰(1450至1455)年间,距今560多年。又查《福山移民史略》一书记载,李姓当年是由牟平迁此建村,目前全村170多户,430多人口。这样看,古槐树可能是李氏建村前所植,或李氏来之前已经有人居此。随着李氏家族迁来后,原先居民或迁走,或其他原因没了香火,因而成为纯李氏村庄。李氏家族在古槐树下繁衍发展,延续至今。不过,李氏村民是不会同意这个推测的。他们还是认为,这棵古槐树应当是李氏先祖所植。<br></font><font color="#ed2308"> </font></h5> <h5> <font color="#ed2308">古槐树历经沧桑,饱经风雨,傲骨高挺,伴随着李家疃村民一代一代走过春花秋月,记录着李家疃村民一代一代的喜乐哀愁。不知何年何时起,古槐树底部主杆开始腐朽了。树杆朽成空心,一侧形成半圆形的洞口象个门,另一侧在圆门的上方高度形成一个圆形洞口象个窗,每天下半晌阳光能够照射进入空心树洞。高大伸展的树枝,不知经过多少次的雷击摧残,却倔强的生长着。2010年秋我第一次去赏树的时候,明显感到树冠的冠幅比记述的要小许多。<br>  古槐树为村集体所有。村子里在树下砌起了矮墙并填加培土,以涵养古槐树生长的水份,也给人以明显的保护明示。古槐树下有一条东西路。树根在地下四周延伸。修路时曾发现有一大根向北延伸,几米外长出一棵小树,修路人隔外加以保护处理,呵护古槐的下一代。不过,今年我去的时候,小树已经没有了。古槐却依然茂盛,郁郁葱葱,长势喜人。<br></font><font color="#ed2308"> </font></h5> <h5> <font color="#ed2308"> 让人惊奇的是,古槐树主杆空洞中有一棵榆树,从洞之窗斜长出去,胸径长满洞口。我原以为可能是那个年月风刮来一粒树种子,自然生长的。后来一女村民告诉我:那棵榆树,是其老公公栽植的。老人将一棵小榆树苗从西侧的洞口穿过,栽植于空了心的古槐树内,慢慢长成现在的样子,西侧的洞也随着加粗的榆树主杆,被堵了个严实,从古槐树北侧的洞口能看到一段榆树的树杆。现在,两树浑然一体,古槐树环抱着榆树生,榆树依偎着槐树长,相亲相爱,浓浓的人情味儿。后来,人们就为其取了个“槐抱榆”的名子。<br>  从大的地域形胜来说,李家疃村地处狮子山下,也可以说是狮子山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抗日根据地,福山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就是临村胡家夼村。李家疃村东临烟青一级路,新建的高速铁路从村西一角斜穿而过。东北西有狮子山脉延伸的三齿牙、眠凤山、大天、后庵等山峰环绕 ,南为低矮的丘陵。经胡家夼水库流下的河水从村前东去,穿过烟青路注入大沽夹河。山环水抱,有靠,也有照。村西头两侧各有一小水库,库水清澈,如两颗明珠一般,山环抱玉,极好的风水格局。从村容村貌以及接触到的村民精神状态看,这个村子是不错的。而且,随着福山区狮子山乡村连片改造工程的推进,必将展现出新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的。<br></font><font color="#ed2308"> </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