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十二本纪•秦本纪》载:戎王使由余於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缪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缪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br> 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於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於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於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於是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 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於政。”缪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虓,而後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於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缪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缪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彊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余姓,中国百家大姓氏之一,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51位(民国版中列第90位)。<br> 史记中的秦缪公即秦穆公。 余姓郡望:新安郡、下邳郡、吴兴郡<br>堂号:清严堂、忠惠堂得姓始祖<br>姬由余,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br> 源流一:由余是周携王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孙(另一说是晋国姬叔虞之后),在出使秦国时,秦穆公见其有才,于是用计留作己用,任其为上卿。由余在任期间,为秦穆公制定攻讨西戎蛮族的策略,助秦灭西戎十二国,使之拓地千里。由余的后人以其名作为姓氏,称由氏和余氏。 源流二: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大禹有妻涂山氏,据《姓氏考略》记载:“传夏禹之后有余氏”。禹生有三子,大儿子启,继禹而为天子。次子宰,被封为显。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其后以封地为氏,称余氏。<br> 余姓图腾。余,与舍字同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树木支撑的房屋形。上部为屋顶,下面为梁架和支柱,整个字形像一侧面的房屋架构图。余的本义是房舍。后来演化为第一人称“我”和富余之“余”,这均为房舍的引申之义,余的本义早已消失了。早期的余人是一群善于用树木搭建房舍的人,他们以房屋为氏族原始图腾,以树木支撑的房屋形表示氏族的族徽和名称。余人居住的地方带余字,建立的城堡称为余邑,最后发展为带余的国和姓。 源流三 :源于余丘氏,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地区的诸侯,因封地在余丘,家族称余丘氏,后简化为单姓余。<br> 源流四:源于地名,出自蜀道褒斜栈道(褒斜亦称褒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难》中对褒余栈道有明确的描述。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栈伙等,其中以陕西汉中一带秦姓为主的流民,皆有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斜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br><br> 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br> 北方此际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晋初余姓著名的人物有余昭元,因功高绩伟敕赐姓佘,为佘姓著名得姓始祖。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以孝行著称。 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中期有集贤院学士余钦。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省)人校书郎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隐居田园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省)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省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 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省迁至台湾,知名人物有抗日首领余日清。 郡望<br>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今浙江淳安,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安徽歙县。<div>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设下邳县。东汉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div><div>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置郡,在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br> 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高阳县旧城村。西汉初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是高阳乡,在今河南,与高阳郡无关。晋治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还治高阳。隋开皇三年(583)废。<br> 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br> 武威郡:河西武威(今甘肃武威)。元末死节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谥忠宣余阙公世居地。<br></div> 堂号<br>下邳堂:以望立堂。<br>新安堂:以望立堂。<br>忠宣堂:合肥余氏望祖元余阙谥“忠宣”。<br>清严堂:宋朝的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br>忠惠堂:宋朝时期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宋理宗即位后,封天锡为奉化郡公,他逝世后谥号“忠惠”。<br>八贤堂:北宋仁宗时余靖,曲江人(今广东曲江),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仁宗天圣年间,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后世广东的余氏人士,都对这位杰出先人的事迹津津乐道。<br>四谏堂:余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世称"四谏"。皇祐间起知桂州,英宗即位,知广州10年,勤政廉洁,归时不带南海一草一木,广州建"八贤堂",靖为八贤之一受祀,晚年官至工部尚书。余氏四谏堂、八贤堂即由此而来。<br><br> 其余有忠厚堂,绍贤堂,培元堂,端本堂,敬义堂,敦睦堂,亲睦堂,敦本堂,白华堂,风采堂,永言堂,丰乐堂...等。 宗祠对联<br>【名高四谏;道就单车】<br>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韶州曲江人余靖,天圣初年进士,仁宗景祐年间,范仲淹被贬,谏官御史都不敢说话,他上书反对,也被贬逐,从此知名,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br>下联典指南宋时期的安溪人余克济,庆元年间进士,由侯官尉升任梅州知州。当时境内有盗,有人劝他慢行缓去,他说:“乘他们还没有集而优势,正可以及时灭掉。”于是单车上路,盗也退去。<br>【灵鼍负阁;钓鱼列屯】<br>上联典指南宋时期的大臣余端礼,相传幼年时曾遇大水,与乡邻同处一阁,阁将沉时,有物如鼍来负此阁,众人得救。中进士后,历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刑部尚书等,官至宰相,曾辅佐光宗、宁宗理政,后受韩侂胄排挤。<br>下联典指南宋时期的大臣余玠,寒士出身,曾参加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府抗击蒙古军,继而升副使。淳祐初年被理宗召见,建议不可轻视武将,愿以收复全蜀为己任,被授予四川安抚处置使,立足重庆,整顿吏治,招纳贤士,筑合州、钓鱼等城,增强防备,曾击退蒙古军。<br>【余徵台辅;胆落豪踪】<br>上联典指余氏名人余尧弼事典。<br>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进士余端礼事典。端礼,字处恭,龙洲队。孝宗时累官吏部侍郎,光宗召拜吏部尚书,擢同知枢密院事。宁宗立,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卒谥忠肃。<br>【系承由余;望出新安】<br>全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晋人由余,秦奉为上卿。子孙分别以“由”、“余”为姓。<br>【学尊孟子;清并林逋】<br>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余允文,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余靖。<br>【兄弟睦,家之肥;子孙贤,族乃大】<br>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三防主簿余小霞自题联<br>【劝子勿为官所腐;知君欲以诗相磨】<br>此联为清朝嘉庆进士、清朝两江总督梁章钜(公元1775~1849年)赠余氏名人余小霞联。<br>【谏草流香,当记曲江遗泽;长茅发迹,敢忘宋朝传声】<br>此联为江西省武宁石渡乡余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曲江人余靖,以直谏著名。下联“长茅”为地名,处于修水、武宁两县间。<br> 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湖北等省多此姓。家谱文献也十分浩瀚丰富,除民间收藏外,官方收藏也很多,据统计分别在下列机构: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家谱网站、上海市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江西省档案馆、河北大学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div>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浙江省临海县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等。<br></div> 余姓名人:<br>余讽,东晋官吏,晋成帝时期谏官。<br>余昭元,余讽之子,字君章,东晋将领。<br>余齐民,南朝宋官吏,以孝闻名。<br>余镐,唐咸通年间进士。<br>余钦,唐代官吏,曾任集贤院学士。<br>余懃,唐朝名臣,工部尚书兼御使大夫,最后勋封上柱国。<br>余中,江苏宜兴人。公元1073年于宋神宗时期高中状元。<br>余靖,北宋名臣,庆历四谏官之一,官至尚书左丞。<br>余深,北宋权臣,一生曾两次封相。<br>余元一,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弟子,为其得意门生。<br>余天锡,南宋大臣,官拜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br>余端礼,浙江人,南宋丞相。<br> 余复,南宋文人,是宋光宗赵惇登基后的首位状元,亦是福建首位状元。<br>余玠,字义夫,曾任资政殿学士,兵部尚书兼四川制置使等。钓鱼城防御体系的创建者。南宋抗蒙名将。<br>余有丁,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之一。<br>余煌,浙江人。天启五年状元。曾任南明鲁王政权兵部尚书,后投海殉国。<br>余子俊,明朝名臣。祖籍湖北京山,曾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任上曾力筑延绥长城。<br>余国柱,湖北大冶人,曾任吏部尚书,康熙年间入阁。<br>余正健,清朝名臣,曾任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兼顺天府尹。雍正时曾御赐“天下师表,和而不流”。<br>余朝贵,晚清重臣,黄冈余家楼人。清廷曾赐“劲勇巴图鲁”称号。是与左宗棠,曾国藩等并列的清廷五位从一品衔汉人武官之一。<br>余象斗,明朝书商,通俗小说作家。<br>余洪元,湖北咸宁人,著名汉剧表演大师。史称“老生正宗”。<br>余三胜,湖北黄冈人。著名京剧大师,是京剧创始人之一。其子余紫云亦习京剧,为同光十三绝之一。其孙余叔岩系京剧余派老生创始人。<br> 余日章,基督教领袖,中国红十字会早期创始人之一,蒋介石与宋庆龄的证婚人。<br>余汉谋,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抗日将领。<br>余程万,民国陆军中将衔,抗日将领,曾指挥“常德保卫战”。<br>余光中,祖籍南京,落籍台湾。著名诗人,作家。<br>余日清,台湾抗日志士。<br>余秋里,开国中将,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原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br>余立金,开国中将,曾任空军政委,“杨余傅”事件受害人之一,平反后任空军党委第二书记,民航总局第一书记。<br>余放,原国家安全部副部长。曾指导过“潜伏”等谍战影视作品。<br>余章林,又名余德骥,化名章林,曾任中央纪委委员,黑龙江省纪委书记。任上病逝。<br>余瑞璜,著名物理学家,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教授。<br>余承东,现任华为消费者业务CEO 、华为集团董事。<br>余梦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火箭领域专家。<br>余秋雨,著名诗人,作家。<br>余男,著名女演员,代表作品《月蚀》、《图雅的婚事》、《战狼》等。<br>余旭,汉族,新中国歼十战机首批女飞行员之一,烈士。绰号“金孔雀”。<br>余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br> 余姓,在全国有多少人?<br>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40余万,2016年公安部统计数据约有近700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1%,当年排名第41位。人口分布主要以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br> 余姓人口迁移:<br>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较南方发展态势要弱得多。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望族。此际,北方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省常州)人,以孝行著称,为唐代以前唯一见诸史册之余姓人物。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壮大起来,并逐渐在东南部一带形成两处望族。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省)人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省)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省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省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br> 出自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来:<br>①据《余氏总谱》载,云南镇雄县余姓,自称系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九子一婿。九子一婿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十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堪称一字双关。但此类余姓根据多名历史学家考证,实出自于西夏党项羌人,始祖为元末安庆守将余阙及同族之人。世居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后世避红军之乱逃入四川,清代又迁云南、贵州.其宗谱所载内容多与史实不符,冒认自诬其祖为元太祖铁木真,统称为铁改余氏。<br><br> ②僳僳族以鱼为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br>③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br>④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等汉姓为余。<br>⑤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br>⑥其他如苗、彝、布依、满、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蚌埠,素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誉。史前时期,蚌埠为淮夷族聚居区;春秋战国时期,今蚌埠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邑地;元朝时期,今蚌埠市区西属濠州怀远县;明朝时期,今蚌埠市区西属凤阳府怀远县。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过今禹会区境内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br><br> 中国古代传说中,黄河鲤鱼跳过龙门(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河津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常喻意,中举、升官、飞黄腾达、逆流前进、奋发向上。<br> 2000年8月8日发行《小鲤鱼跳龙门》特种邮票一套五枚:鲤鱼奶奶讲故事(5-1),小鲤鱼找龙门(5-2),螃蟹大叔的帮助(5-3),小鲤鱼跳龙门(5-4),燕子大婶捎信(5-5),河津龙门也成为该套邮票首日发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