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黄屋城

山稔子

<p class="ql-block">  是一座寂静的城堡,如风中的老人,在北粤韶关南雄百顺镇月朗峰、尖嘴岭下,一站就是六百年。</p><p class="ql-block"> 他的姓氏:黄屋城。 </p><p class="ql-block"> 在岭南广阔的山地里,他不是最古老的城堡,但却是保存的相当完整和原色的古堡。</p><p class="ql-block"> 粤北韶关,一座与江西、湖南山水交织的岭南名郡。大部分的周末,我都会穿行于莽莽苍苍、跌荡起伏、烟云如海的大山之中。乐昌、始兴、翁源、仁化、乳源、南雄奇峡峻岭,林密树重,在这广袤无边的群山深处、自北向南不绝如缕的羊肠古道,宛如细密的溪流,溪流沿岸,棋子一样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围屋、城堡。</p><p class="ql-block"> 起初,我对粤北地区随处可见的围屋、城堡充满好奇与遐想。半年时间里,我在始兴隘子镇见识过规模宏大的客家满堂围和风格各异的罗坝镇长围村围屋,仁化周田镇灵溪大围,翁源江尾镇八卦围、湖心坝围楼群,更有许多规模较小,墙颓垣残,人去楼空的散落于山林、洼地、田畴、溪畔各式各样的城围、炮楼,类型大多为回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排屋和四角楼。看得多了,便渐渐失去了对这些客家建筑探奇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出韶关市区,过新韶、大桥、周田、黄坑、闻韶,穿山越岭,一路崎岖,中午时分抵达南雄百顺镇,在镇上用过午饭听说附近黄屋城,有着相当的历史和看头。</p><p class="ql-block"> 镇子朝东,一水西来,水发源于尖嘴岭,叫百顺河,河面不阔,量却丰沛,下游经仁化汇武江。</p><p class="ql-block"> 跨过百兴桥,进入仁里村,便可以触摸到它高大斑驳的城门。正午阳光之下的黄屋城,显得空旷、沧桑,黄志善正为自己九十多岁去世的老父亲操办丧宴,远亲近邻的到来,让古老的大屋重现出昔日的人气和亲情的温度。这些年住在古堡的只剩下极少的老人,绝大多数已迁出城外起了新居。但无论如何,红白大事必回到古堡,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与祖先近距离告慰与对话。</p><p class="ql-block"> 村民组长黄剑锋,七零后,面色黑红,身板敦实,憨厚热情,腰间挂着硕大的手机皮夹。被选为村民组长之前,大多时间奔波于城市各地经营餐馆,有着一手不错的烹炒手艺。他看得出我对古堡的好奇,很愿意回答我提出的每一个话题,仿佛他乡遇故知,这种感觉让我顿生惊喜与感动。</p><p class="ql-block"> 于是,跟随黄剑锋的脚步,我走进了黄屋城的过往与身世。</p><p class="ql-block"> 黄屋城,坐北朝南,北倚南山,南望粑子岭,占地一万平方米,有人说,黄屋城是最小的城,城内房屋勾连,街巷俨然,虽然叫城,但与岭南地区所有的客家建筑一样,被石门砖墙一圈,便是一座巨大的城围。</p><p class="ql-block"> 2014年初夏立的《黄屋城碑记》记载:城堡始于唐盛于明,初时为诸姓杂居。明洪武十年(公元1337年),南雄府在此设百顺巡检司。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黄姓先祖由梅州程乡迁来,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为防匪盗,历时八年,加固扩建百顺司城,始有黄屋城。</p><p class="ql-block"> 走进城堡则更像是走进一座防御工事。</p><p class="ql-block"> 整座城堡呈椭圆形,以花岗条石和青砖砌就的城墙,高过9米,厚近1米,城楼置了望、指挥、联络设施。遇到敌情,易守难攻,既可自卫出击,又可退入山林。除此之外,对于城堡防御能力的整体布局与考量,更是丝毫未曾松懈。城东南矗立着通体花冈岩砌就,四围镶有角楼的“小金汤”方形炮楼,虽经百年风雨,看上去依旧坚固威严,气度不凡,炮楼之下为“永石居”。城西北同样矗立着另一座方形炮楼。两座坚固炮楼与黄屋城严密的防御工事互为依托,互为犄角,足可以抵挡规模较大的兵燹冲突、匪盗围攻。</p><p class="ql-block"> 距此不远的尚睦村,一支游姓客家移民驻足百顺河畔聚族而居,名为游屋,其靠山临水,外墙密布枪眼的排屋建筑格局,形成护卫之势。村口矗立高大坚固的四角炮楼,是游姓族人口中的平安广厦,一旦风吹草动,关上四周大门,排屋之间便是宽大的场院,妇幼老人通过场院即可撤入广厦。</p><p class="ql-block"> 广厦孤悬村头,楼门洞开,使我有机会登临其间一探究竟,炮楼内光线昏暗,楼内没有我想象的宽大,但结构严谨厚实,布设的瞭望孔和密集的枪眼没有死角,对周边的状况可以一览无余,作出最迅速的反应。</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大批氏族南下岭南,辟地建园,开创基业,起先驻足珠玑、牛田坊一带。其后,南迁珠江三角洲各地,还有部分氏族选择定居南雄。这些耗费巨资、耗时漫长、投入人力众多构建起来的坚固城池,其森严气势,留给今天更多的是惊异与赞叹,但透过其厚重自信的外表,可以想见闯荡外乡,初到岭南落脚的客家人经历的艰难与惊恐。尤其寄居于崇山峻岭之间的客家先人,最易受到盗匪、猛兽的侵袭。这样的生存环境,让客家人不得不放弃单门独户的分散居住,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以获得身处蛮荒异乡最基本的生存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黄屋城中,保留着南雄境内唯一明代巡检司官署。这一起于五代,盛于两宋的基层治理模式,进入明代,在岭南粤北地区得到普遍发展。</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粤北地区各州县至少各设两个以上巡检司,而一个南雄便有沙角、平田、红梅、百顺四个巡检司署,这些专司治安捕盗,扼守关津,盘诘征税巡检机构的密集设立,足以表明南雄地区重要的南北交通地位和古道经济文化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黄屋城外旖旎而过的百顺古道,南起古雄州水西,北至百顺扶溪,是通往南雄、仁化、韶关,抵北江、下珠江最主要的商旅之路。而黄屋城作为百顺古道上最大的一座安全堡垒,自然承载了人流、物流歇脚集散的重要功能。</p><p class="ql-block"> 在黄屋城主要街巷里,供奉着黄、诸、严三姓宗祠,很难说得清,究竟是什么原因,也有一说是西城倒塌,让诸、严二姓,最终迁往城外,另辟家园,使得黄氏一族彻底拥有了这座高墙大围,但他们的宗祠依然留在城内,与黄氏先祖和谐共处。无论如何,黄屋城延续数百年繁盛的光景,是黄、诸、严诸姓共同创造的,因此他们祖先的牌位同聚一城,共享后人的祭祀有着充分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可以想像一下鼎盛时期的黄屋城,驿道上人来人往,挑担的、推车的、骑马的、步行的,数不完的人,走不尽的货,听不清的声音此起彼伏,浑成一片,熙熙攘攘地朝着黄屋城来,又摩肩擦踵从黄屋城起身,向南或向北继续出发。滚滚货流,丰厚税银,使这片距离雄州超过百里之遥,深锁大山之中的百顺圩,成为州治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商贸中心。</p><p class="ql-block"> 南门之上一方石刻大字“义路礼门”古朴劲朗。守义重礼,耕读传家,既是中原移民刻在骨子里的传统基因,更是千百年来中原移民带给昔日瘴疬横行、蛮荒不化之地最鲜明的精神礼物和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 走进客家围屋,书院是不可或缺的建筑。黄剑锋说,《黄氏族谱》里就记载了明清两朝,一村黄氏出贡生、庠生、增生、廪生、国学生34人。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知识分子,除了少部分获得从政机会,大部分成为从黄屋城走出去的先生、师爷,他们的身影遍及四邻八方、州县内外。一时间,仁里村成为教师辈出的摇篮,崇文尚礼之风盛行。</p><p class="ql-block"> 黄志善,百顺中心小学退休校长,是百顺当地的百事通,对黄屋城的今生过往如数家珍,在黄屋城能倾听他的讲述,是回望这座古堡风烟岁月最亲近的打开方式之一。</p><p class="ql-block"> 其实,对于百顺,行侠仗义早有古风。公元574年降生于百顺河畔的传奇人物麦铁杖,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陈朝时,啸聚为盗,陈灭后,归附隋朝杨广,成为右屯卫大将军,征突厥,每战先登。战高句丽,慷慨捐躯,时年38岁,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号武烈。大水迳凤形山上留有其墓,百顺圩里立有祠庙。性情洒脱,厚友重义的铁杖遗风,契合了商海浮沉广东人血脉深处诚信纳祥、厚义招财的心理期待和需求,每逢新年初七麦氏生日,武烈庙总是香火鼎盛,热闹非凡,成为当地乡民津津乐道的隆重日子。</p><p class="ql-block"> 武烈将军麦铁杖作为神的存在,在百顺地区流传千年。</p><p class="ql-block"> 告别黄剑锋,驱车进入地势高峻、层峦耸翠,与江西省大余县山水相连的大庾岭西段山区朱安村,这里平均海拔接近千米,远远就能听到一阵阵呼啸而起的风声,闷雷一样滚过耳际,响彻整个山谷。</p><p class="ql-block"> 高大的山脊沿线,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组,在蓝天丽日之间,闪烁着银色的光芒。 </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听到缓慢转动的风机叶片,掀起的巨大风声。因为,以往我一直怀疑风机如此慢条斯理的转动,能否发出电能,这一次体验,完全颠覆了我对风力发电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回望群山之下,在百顺狭长的谷地里,经历了六百年漫长时光的黄屋城,即将跌入绚烂的晚霞里,汇集了众多溪流的百顺河依然闪着粼粼波光,一路向南,滋润着两岸祥和安宁的乡风民俗。而黄屋城下,那条寂寞古道,是否还能回忆得起曾经肩挑背驮、车马辐辏、人声不绝、血汗交织的风尘岁月与繁茂盛景?</p><p class="ql-block"> 黄屋城,因古道而兴,因古道而衰。繁华过尽,却难掩昨日光芒,始终站在这片被称作百顺的山水间。</p><p class="ql-block"> 对于居在黄屋城内外及奔波于古道沿线的先民及后人,百事顺遂、百事顺畅是发自内心最朴素、最简单的祈愿与向往。因此,百年来,望韶、韶安、高峰、白云,几经易名,最终还是叫回百顺这个六百年前就已经存在的地名。</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历史、灵魂和性格。百顺、百顺,叫着叫着,总会有一种心安、情感在里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