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念念,千里烟波,唯有天堂阔!忽闻好友国光先生已仙逝百日,甚是痛心。找回2013年曾为他的书《琅琊文化谭屑》序,发布一下,以示告慰:逝者安息……(以下为“序”全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齐鲁文化”这个大命题下探究“琅琊文化”渊源,当然属于“为纲张目”。但就浩瀚史料中采撷出的相关材料看,琅琊文化历史之悠远、积淀之深厚、形式之多元,作《史略》以名世乃至另辟一历史文化体系,虽有“志怪”之虞,但也不失为“齐鲁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尽拾遗补缺之功。于斯土斯人来说,更可称为一项振奋民心、弘扬历史的文化工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光先生本出生于齐鲁大地,壮年下乡客居临沭县,后调回青岛胶南市(古为琅琊郡治所在,今并入青岛黄岛区),迄晚年致仕,一生中所谓的“华年”,都赋予琅琊这方水土。他有绰号,称“三多先生”,即书多、酒多、话多。书多令人仰慕,而话多细品真是十分受用,他渊博的知识如泉而涌,似资深教授、博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官场卸任后国光先生所从事的,多文案工作,加以性好看似粗犷实为多兼文雅,自然对“琅琊文化”探究颇深,积累甚多。多年来屡有关于琅琊文化的文章发表,其中不乏“小叩辄发大鸣”的学术佳作。现下赏菊东篱,寻幽南山之余,将这些作品结集出版,说是“谭屑”,但笔墨挥洒之间,却为后进学者指出一条深入探究“琅琊文化”的路径,如此说来,这本小书,实有“正义”之功,定义的差池显示出先生“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文人秉性,也足使当代著书立说者“见贤思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难能可贵的是,国光先生的笔墨,并不仅限于勾勒史料,下篇的几篇文章中,行文厚重又不失活泼。尤其是有感而发的几篇随笔,即便跳出“文化溯源”这个概念,也算得上散文佳作,兼以先生对黄岛这片正在开发的热土的厚爱,笔下文章因此显示出“山东豪杰”式的开阔襟怀和赤诚情感。所谓“故国神游,多情应是”者不外如此,而“大江东去”换作“沧海横流”,爱国、爱乡、爱家之情感,只怕更显炽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本不才,为此书作序,实是小花脸出演大武生,架子还没拉开,先玷污了观众的眼睛。幸好本人也为琅琊王后人,传承弘扬琅琊文化实为本职。何国光兄慧眼另看,平日又对我疼爱有加,掂量信任,又觉多了一次学习机会,才彻夜通读,仓皇草就,所能言者,无非是自己读后的些许感想,读者另有所悟,则是灵性天生,以为主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若上所云云,当可无视。</p><p class="ql-block"> 成玉2013年12月2日于青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