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年——八连的那条小河 这是海南尖峰岭原始森林的一条小河。当年八连的小河也像这条河一样,河水是那么清澈,河中也有大小不一的石头。在比较宽阔的河面,河边的石头经过水的冲刷,表面更光滑。人们在河边洗衣、洗澡。我当炊事员的时候,经常挑着满满一担青菜,在河的上游洗菜,下游有婆婆妈妈们在洗衣,叽叽喳喳,嘻嘻哈哈。八连的小河,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br> 八连依山傍水,可最初队里没有电。我们晚上开会、看书,都得点煤油灯。夜晚,自制的煤油灯那花生粒大小的火焰,要摆得近近的,才能看清书上的字。我们迫切盼望早点有电。1969年,工作组进队后,带领我们知青和老工人,修起了水坝,建起了水电站,从此结束了黑暗的夜晚,有电灯啦。<br>八连的小河、水坝,成了八连一景,留下我们青春的影像,留下我们一串串笑声。 <p class="ql-block">2008年,在我们下乡四十周年后,我们又一次回到八连。除了会见老工人,我们都想再看看当年我们亲手建设的水电站,看看那条美丽的小河。</p> 尽管如此,还是留影做个纪念吧! <p class="ql-block">水电站在哪?</p> <p class="ql-block">应该是这里!</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水电站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望着眼前的荒凉景象,水电站的管理者心里在想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听鲁石的话语——</p><p class="ql-block">很难忘记参加兴建小水电站的这段经历,也很难忘记那几百个凌晨和夜晚,无论是明月当头,还是伸手不见五指;无论是晴天,还是台风来临的风雨交加,一个人走在去水电站的小路上。</p><p class="ql-block">谢谢你们!</p><p class="ql-block">让八连的美景和我们的青春岁月一起,留在我们的心底。</p><p class="ql-block">(林子)</p><p class="ql-block">后续——德全大哥补充:工作组老林,弄来七千瓦水轮机组,规划指导修水覇和引水渠。场部拨的水泥不夠,比例不足,沙和石灰多了,大霸垮了。后来又重新动工,那时我已离开八连。</p> 梁森 <br><br>断坝随感<br><br>巍巍水坝青春影,<br>当年嘻笑逐眼前。<br>中流击水摧坝断,<br>小溪流流四十年。<br>虽败犹荣蹉跎路,<br>此生难悔聚八连。<br>故园记忆难挥去,<br>尚喜夕阳霞满天。<br><br>故园:牛坡园<br><br><br><br> 异乡明月中国心 <br>2014-04-26 <br> <br> 那年9月,我们一家三口就要移居美国纽约生活了。女儿刚满七岁,已有幸被培正小学录取,这可是广州一流的小学啊,但我们行程在即,办理退学手续时,真是黯然神伤。<br> 9月13日,小女成了纽约市124小学的二年级学生(美国是六岁上一年级,小女七岁,就插班进入二年级)。这所公立小学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国城(也叫唐人街),学生们自然大多是我们黄皮肤黑头发的后代,老师也有很多是炎黄子孙。有时接送孩子时,在熙熙攘攘的中国家长与学生中,我们会浑然忘记身在异国!<br> 但我们实实在在脚踏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不久,小女已能用地道的美式英语与人交谈,英文也写的似模似样。不过,这毕竟不是祖国的方块字,糟糕的是,以前她能写自己的中文姓名,现在也忘记了,我想,将来她大概只能认出斗大的“一”字了。更令人担心的是,她的中国话也越来越讲不好,成为夹中夹英的大杂烩。她能用中文读出“飞机”“火箭”;她当然能用中文说“猪马牛羊”,但她看见图画中侏罗纪里的四脚爬虫,她会说:“这是一只dinosaur。”因为她不知道这东西中文叫“恐龙”。<br> 有一次吃饭,小女突然说:“我不吃这个octopus。”我定睛一看,是一盘炒章鱼!又有一次,我问她英语Obey是什么意思,她想了一下,说:“比方有人叫你去做一件事,你很听话,马上去做了。”<br> “噢,这叫‘服从’。”我笑了。<br> 一天,在纽约格兰街地铁站出口,有人递给我一份免费赠阅的中文报纸,这一期四大版都围绕一个题目:如何教育华人后代学习中文?这的确是令家长们十分关注的话题,各种议论各种意见,七嘴八舌,但只得一个“难”字。<br> 上面的一张漫画很典型:年轻的父母满头大汗,气势汹汹地对他们的宝贝儿子,父亲手里握着一根鸡毛覃子,母亲则拿着一本中文课本。不用说,这是“武力逼学”了。而孩子却满不在乎,双手抱胸,一付不屑的神气:“给我一个理由,我为什么要学中文?”(听听,连口气都美国化了!)。<br> 为什么?因为你是中国人,你的每个毛孔,每个细胞都渗透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属性。<br>每当周末,我在地铁常看到这样生动的一幕:一些老华侨带着他们年幼的孙儿孙女,背着书包到中国城补习中文,孩子们嘻嘻哈哈,互相考问生字,解释词义,引起很多美国人的会心微笑。而我只能用羡慕的眼光向他们致敬。为生活奔波,我在休息日也要工作。<br> 女儿八岁了,她那聪明的黑眼睛自然注意到我们的烦恼。一天,她兴冲冲地向我们宣布:“爹地,妈咪,你们不用担心我不懂中文了,密斯陈今天说,我们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文,她还要教我们读诗呢!”陈小姐是小女所在班的老师,也是中国人,我们真是大喜过望。<br> 过了几天,小女神气活现地给我们背诵了一首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r> 太棒了,连唐诗都学了,而且是在美国!马上写出来恐怕不行,不要紧,慢慢来。<br> “但是,你能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吗?”她妈妈问道。<br>“当然啦,你们听好了。”小女倒是胸有成竹,“当你躺在bed(床)的时候,看到天上的Moon(月亮),为什么在Room(房间)里没有Light(灯),地上还那么Bright(明亮)呢?…….”<br>是这样学中文的吗?我和妻不禁目瞪口呆:“Oh, My God!”(噢,我的天!)<br> <br>此文刊登在1995年10月2日的《羊城晚报》家庭广角栏<br><div>作者:阳光</div> 那时我们还年轻 <div>2015-11-13 <br><br>那时候我们还年輕,<br>姑娘们都穿着裙子。<br>知青的岁月为我们增添英气,</div><div>辛劳的年轮只刻在心里。<br>那座城市, 我们陌生而又熟悉, </div><div>不管前路如何,<br>心里总感觉到光明。<br>那时候我们还年轻,<br>对新的生活充满热情。<br>只是当时可能没有意识到,<br>牛坡园的土地,<br>加成山的石头, <br>在我们脚下垫了硬硬的基底。<br>那时我们还年轻<br><br>作者 德全<br><br><br></div> 这卡这国徽 <br>. <br> 看正面可见国徽<br> 看背面知我是谁<br> 我携卡起程出行<br> 卡与我终生伴随<br>. <br> 一生持卡无数<br> 唯独这卡珍贵<br> 问我身世身份<br> 数我年年岁岁<br>. <br> 孩童时的朗读声<br> 成年举手宣誓声<br> 伦理道德<br> 国法家规<br> 如山一般的叮嘱<br> 似海一样的教诲<br> 统统收入卡内<br>.<br> 感受五千年的灿烂<br> 沐浴新世纪的朝晖<br> 我就认这张卡<br> 我只认这国徽<br> 人在卡在 <br> 至死不悔<br><br> ——牛仔<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