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晓阳</p><p class="ql-block">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 现在部队的文化生活真是丰富极了,“VCD”、录像机、网络平台应有尽有,兵们已很少看电影。我刚当兵那阵子可不是这样,电影难得看一次。那时我们连在东岗全训,看电影要集合起来走五六里路到警备区大院去看,有时是在礼堂看,多数是看露天电影。每次看电影兵们都很高兴,精神抖擞地走在大街上,“一、二、三、四”喊得震天响。</p> <p class="ql-block"> 看电影的第一道程序是“拉歌大赛”,这是展示各单位士气的好时机,各连进入“阵地”(人座)后,便发起了冲击,看谁气势大,看谁压倒谁。那时兵们唱歌简直不叫唱而是吼,整个一个“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记得当时有部新片叫《青松岭》,那里面的插曲很好听,我们连率先学会,看电影时,屁股还没有坐稳,两侧兄弟连队已开始叫阵:“五连的,赶大车,快!快!快!”连长毫不含糊,袖子一挽指挥我们吼了起来:“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哎一叭叭地响哎一哎哎嗨咿呀一!”嘿!别看不是队列歌曲,照样唱得山摇地动,群情激昂,我们五连的歌声从此名声大振。</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放电影常常先放映各单位的幻灯片,或是毛主席语录,接下来是“加片”,也就是《新闻简报》,最后才是“正片”。那时候影片不像现在,一会“速度与激情”,一会又儿“谍影重重”,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我们经常看的是“八部样板戏”,“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想来也有意思,像“老三战”这样的片子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倒背如流,但仍百看不厌津津有味。如《地道战》中,那位民兵队长遇到难题,愁眉紧锁,马上拿出毛主席著作《论持久战》急用先学,顿时立竿见影豁然开朗,推窗远眺,云开雾散,一曲《太阳出来照四方》悠悠响起。现在看来真是神了,可在当时,我们不但非常欣赏,而且认为是精彩的点晴之笔。</p> <p class="ql-block"> 几部电影反复看的多了,电影语汇便时常挂在嘴上,如野营拉练时便以《南征北战》中师长的口吻说:“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夜间练习观察与潜听,便有人出洋相,学着《地道战》中伪军高司令的样子,悄悄地说:“这里安上一口缸,听听有没有挖地道的声音”;在战术训练时还有人像《地道战》中民兵队长那样小声地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可见对那些电影印象之深。那时虽然片子少,但兵们仍然希望多演几场电影。</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好像失去了当年那股热情,甭说电影,电视都懒得看,原先以为是节目太丰富,口味变高了的缘故,细细一想才感到我们那时爱看电影,要紧的不在于看什么,也不光是紧张生活中的调节,兵们珍爱的是那种热烈的集体活动过程和它所产生的特有的有着浓浓兵味的朝气蓬勃的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