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位于开罗市中心解放广场附近,成立于1858年,经两次搬迁于1902年开放。展品有十五万件,另有约四万件保存在储藏室里。这些文物展示了法老王国悠长历史中的智慧和文化,是世界藏品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馆内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历史展厅,展示从古王国到罗马统治时期的人物雕塑、石棺等,二层是专题陈列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从图坦卡蒙的墓葬中发掘出的文物,还有一个专门陈列木乃伊的地方。博物馆的花园也不乏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博物馆的建造者马里埃特毕生致力于修建埃及国家博物馆,直到1881年离世。他的遗体曾两次搬迁,最后安葬在开罗国家博物馆的花园里,并在这修了一个小的墓园,祭奠为博物馆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们,这个墓园也是博物馆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博物馆是一座考究的双层石头建筑,由马里埃特设计建造,中心是一个大厅,大厅中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阿蒙霍特普三世和 泰雅王后的巨大雕塑,脚下有他们所生的三个女儿的小雕塑。四周围绕着一百多间陈列室,地下还有储藏室,用来储藏国内不断涌现的新出土的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埃及的历史悠长深远,距今约7400年前下埃及出现了聚落组织、城邦,进而形成了国家。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上下埃及实现统一,王朝出现,国家形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如果要做个对比的话,我们进入夏朝的时候金字塔耸立在那儿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公元前4世纪,古埃及祭司曼涅托用希腊文写成《埃及史》一书,这本书的一部分被教会历史学家保存了下来,成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史料。曼涅托把古埃及历史从美尼斯(那尔迈)第一次统一上下埃及的约公元前3100年开始到马其顿希腊亚历山大征服埃及的公元前332年为止,将古埃及历史划分为31个王朝和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个时期,这也是现代学者沿用的历史分期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古埃及的历史非常悠远,但序列清晰,这是由于古埃及5000多年前就有了象形文字,而这些文字在神庙、陵墓随处可见。公元4世纪左右,只有很少的埃及人还能够读出这些埃及象形文字,此后逐渐就真的成了一个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8世纪末拿破仑远征埃及打开了埃及的大门,无意间也打开了古埃及文明的大门。罗塞塔石碑被称为开启古埃及文明之门的钥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799年8月,法国士兵在尼罗河西支流罗塞塔入海口附近修筑防御工事,偶然挖掘出一块儿布满稀奇古怪文字的石碑,石碑上有三段文字,第一段是古埃及圣书体文字,共11行;第二段是比较潦草的世俗体文字,共32行;第三段是希腊文,共54行。石碑很快被送往开罗,提供给拿破仑在那里创建的埃及研究院的学者进行研究,他们把石碑做成几件复制品,并将拓片分送到欧洲各国进行研究。这块石碑,就以他的发现地命名称为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的内容是公元前196年,埃及祭司为托勒密五世刻写的颂词公告。内容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历史意义,但是铭文的最后一段话却道出了石碑的价值。这段话是说祭司们想将此消息昭告天下,决定把他们的决议原文用埃及语和希腊语两种语言三种文字发布出来,目的是让每个族群的人都能看得懂。研究者们就从希腊语入手,破译了古埃及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801年3月英土联军再次攻入埃及,8月法军宣布投降。根据双方协议,作为战败方,法国人必须无条件地交出他们在埃及发掘的一切文物,虽然法国人千方百计想保住罗塞塔石碑,但最后还是未能如愿。1802年二月罗塞塔石碑被英国人运往伦敦,陈列在大英博物馆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直到现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埃及国家博物馆的这块石碑却是一件复制品,旁边的雕塑是破译古埃及文字的法国学者商博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法老是带有神性的国王,是神派往人间的使者,君权神授的理念通过石刻雕塑表达法老意志的永恒,所以古埃及人就用石头去建神庙、修墓葬、雕刻国王。神庙、墓葬中的浮雕石刻承载了古埃及悠长的历史纪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博物馆的一层陈列埃及法老像和一些巨大的石棺。很多文物是开放的而且可以触摸,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物管理如此之大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尔迈调色板,(约公元前3100年左右)这应该是埃及国家博物馆的 镇馆之宝,它是世上最古老的历史文献,从没离开过埃及,它有宗教祭祀的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块调色板于1894年,在前王朝时期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 “希拉康坡里斯”的鹰神圣殿中被发现,记录了古埃及 国王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的情景。那尔迈调色板分正反两面,正面上端刻有两个牛头人面的女神形象,中间刻有两个古埃及文字符号读作“那尔迈”。调色板的中央有一个头戴王冠的高大人物,他身穿紧身衣手里拿着权杖充分表明了他的王者身份,王者的左手抓住敌人的一缕头发右手紧握权杖准备打击敌人,这个姿势是征服的象征,后来成为表现古埃及法老征服敌人的典型姿态。敌人的上方是一只鹰和纸莎草。鹰象征上埃及纸,莎草象征下埃及,表达了上下埃及的统一。在它的反面依然说的是上下埃及的统一,下方刻有两头神话中的神兽 蛇颈狮/豹,两个埃及人用绳子拴住了神兽,似乎意味着征服及秩序的建立。两个神兽交缠在一起,也呼应了上下埃及统一的主题。那尔迈成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这块调色板说明了古埃及文明出现的时间约公元前310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860年马里埃特发掘了第四王朝哈夫拉的雕像。这尊闪绿岩雕塑发现于哈夫拉山谷的神庙中,面部、胸腹、四肢和指头的比例非常严谨,神态威严,肌肉线条流畅,头上的王巾条纹和腰间短裙的褶皱都细腻整齐。法老坐在一尊方形宝座上,宝座上满是王权的标志。坐着的法老雕像呈现至高无上的王权,并使他的地位得到合法化。国王的宝座是权力最好的表达,能为国家带来稳定和统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侧面看,神鹰荷鲁斯张开双臂保护着国王的头部,强调了法老具有神和人的双重属性。祖孙三代:胡夫、哈夫拉、孟卡拉给后人留下了谜一样的金字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诵经僧卡佩尔雕像。第五王朝(约公元前2498—约公元前2345年)木头越来越广泛的被用来制作雕像。雕塑上曾经覆盖了一层石膏粉,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些许痕迹,他向我们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在经济上宽裕,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十分满意的男人,他的眼睛用雪花膏、水晶和黑石制成,眼眶用铜镶边模仿化妆眼线,脸上这对经过精心修饰的眼睛,将祭司自大的人格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卡佩尔雕像的面部特征出乎意料的自然,以至于在他出土时,马里埃特的助手认为他看起来像他们的村长巴拉德,因此村长巴拉德就成了这尊雕像常用的称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村长”的全身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头像。1926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发掘。哈特谢普苏特是整个法老时代最著名的女王。她在位的时间约公元前1503年到1483年。她推广阿蒙神崇拜,并称自己为阿蒙神的女儿,他的神庙或称墓地风格独特气势磅礴。这尊头像原本是女王神庙第二层台地廊内的女王巨像的一部分。雕像上女王佩戴有假胡须、红冠等男性法老的象征物,但面部特征依然优雅女性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特摩斯三世的斯芬克斯像。于卡尔纳克阿蒙-拉神庙发现,1905年发掘。第18王朝法老,统治时期约公元前1504年—1450年。他即位时只有10岁,他的姑母哈特谢普苏特于母后的身份成为摄政王,操纵着国家大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阿蒙霍特普四世巨像,高2.39米,在拥挤的博物馆里非常抢眼。他是新王国第18王朝第四个统治者,约公元前1350—公元前1334年在位。他是那个时期宗教改革的领袖,“阿吞”神代替了阿蒙神将阿吞神提升为全国最高神,下令关闭阿蒙神庙,他的名字也被称为埃赫那吞。雕像背靠着神庙庭院内的柱子,呈法老成站立姿势,手臂叠放在胸前,手里拿着枷锁和象征王权的权杖,他的腰上和手臂上都刻有阿吞的教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巨像发掘于1926年的底比斯卡尔纳克阿吞神庙。</span></p> <p class="ql-block">阿吞神崇拜的标准石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说的哪一个法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博物馆二层的主要看点有二,一是图坦卡蒙的随葬品,另一个是木乃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坦卡蒙大约在公元前1334年—公元前1325年在位,继位时只有八九岁,当他十八九岁长大成人开始有一番作为的时候,却突然神秘地死去了。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帝王谷找到了图坦卡蒙的墓葬,成为20世纪最为轰动的考古发现。墓中出土5000多件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图坦卡蒙的金棺、金面具以及他的木乃伊。值得庆幸的是图坦卡蒙的墓葬从未盗掘过,保持了3000多年前的原貌。这个金面具成为古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面具大约重10.23公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坦卡蒙法老的宝座。宽大的座椅靠背上刻的一幅画,太阳神护佑者国王和王后。扶手的下端是两个狮子头,象征着王权,座椅鎏金打造嵌有宝石极具奢华,彰显法老的威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坦卡蒙的木乃伊由三个人形棺与三个外椁层层保护,每一个的大小恰好卡进另一个,外椁金碧辉煌,上面的图案雕刻细腻,雕刻的什么故事还真不太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最内一层的人形棺由22K金打造,重110.9公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据说在这里安放着他的内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两尊雕塑已经碎掉了,修复成这样的,似乎和国内的修复技术不太一样。这俩人是谁,我不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有一个展厅专门陈列木乃伊有人的有动物的。进到这个展厅是不准拍照的,这里展出的有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拉美西斯二世原本埋葬在帝王谷,但由于墓地遭到洗劫,祭司便将他的木乃伊几经转折藏在了另一座墓室内,这才完整保存至今。1974年,由于保存不当,他的木乃伊滋生了细菌和寄生虫,需要送往法国“医治”。但当时的航空公司,对运输木乃伊控制得非常严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为了送法老出国,政府特地为他办了护照,并以盛大的军礼送至机场。飞机降落在法国机场后,木乃伊再次接受了国家元首级的盛情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修建了许多大型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布辛贝神庙,他主持扩建了卢克索神庙,并在门口矗立起两座刻满象形文字的方尖碑。其中的一座方尖碑,于1831年被当时的埃及总督献给了法国,立在了巴黎协和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以后埃及神庙中继续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走进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远古人类文明进步的气息,每一件文物诉说的是人类智慧、王者荣耀……巨大雕塑的眼神穿越时空,当我和他对望感受的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力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