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乡张家口,喝酒趣闻多

闲聊幕后故事

张家口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自诩为酒乡。<div><br>据说是因为张家口酒厂多。曾几何时,全市十三县,县县有酒厂,厂厂有品牌。比较有名的如怀来的沙城老窖,涿鹿的三祖龙尊,张北的草原二锅头,康保的康保老窖以及沽源的沽酒等。</div><div><br>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张家口能喝酒爱喝酒 的人多。尤其到了冬天,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人们更爱在自家炕头上热乎乎地啁几口小酒。</div><div><br>可喝酒不仅容易上头,难免说点四六不靠的酒话,更要命的是容易上瘾,天天想喝,顿顿要喝,时间长了老婆不干,有的两口子因喝酒三天两头吵架。</div><div><br>笔者有一街坊,男人好喝酒,老婆怕费钱,还嫌弃男人酒后爱吹牛,所以经常干仗。两口子一吵架,老婆就骂男人喝二两”猫尿”就不知道姓甚名谁分不清东南西北了。从那时知道”猫尿”在特殊语境下还是酒的别称。</div><div><br>由此,当年不少老爷们不愿听老婆唠叨,只好到街上的小酒馆去喝老婆称之为”猫尿”的东西过瘾。</div><div><br>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家口街头巷尾都有小酒馆。</div><div><br>小酒馆门脸都不大,倒也名副其实。门楣上方悬挂着酒馆的幌子。有的是一面绣着斗大的”酒”字的酒旗,有的则是一个简约的大底细脖小口的酒具造型,底部挂一些红布条蓝布条,随风飘摇,用以招徕顾客。</div><div><br>小酒馆进门一溜栏柜上墩着几个酒坛子。酒坛的盖子包着大红的绸布,显得格外耀眼红火。</div><div><br>冬天的傍晚,天黑的早,也是小酒馆生意最好的时候。原本不大的小酒馆里座无虚席。下酒的小菜主要是花生米、开花豆、烂糊大豆、猪头肉、豆腐干之类。那时好像自带下酒菜也可以,只要买酒馆的酒就行。</div><div><br>小酒馆里的酒客也是三教九流,主要以贩夫走卒体力劳动者为主,杂以光棍鳏夫以及二两酒能喝仨钟头、车轱辘话说到周围没有半个听众的”酒腻子”。</div><div><br>当年小酒馆酒客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马车社赶马车的车把式。这些车把式风风火火的把马车停在酒馆门口,穿着白茬皮袄带着一股寒气扑进小酒馆,朝伙计打个彼此都熟悉的手势,伙计用酒提子将酒輒进酒碗,转眼功夫,车把式站着就将一碗烧酒灌下肚,然后抹一把嘴角,无需任何铺垫和下酒菜。酒风之粗犷凌厉,令人瞠目。</div><div><br>小酒馆的伙计常常收了酒钱再抬头就懵圈,记不清是不是收了钱还没有给人家酒,竟对着车把式的背影嚷嚷:嗨!哦还没给你倒酒了!</div><div><br>不知何时,张家口街头的小酒馆消失得无影无踪,但这并不影响张家口人喝酒的豪情。</div><div><br>想当年,”市井知名人物”桥东的马大哈、桥西的王二虎,都是以”酒鬼”形象示人。</div><div><br>经常端着陶瓷缸子当酒杯,沾酒就醉的马大哈,拉着快散架的板车,踉踉跄跄地迈着醉步在街头游荡。</div><div><br>跛着因公致残的一条伤腿的王二虎,脏兮兮的长发刺猬似的炸着,每每在单位给他定点就餐的小饭馆门前,晃着酒碗,醉眼迷离地念叨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哦王二虎!</div><div><br>张家口与内蒙接壤,张家口人骨子里就有蒙古人豪饮的基因。内蒙人喝酒的许多规矩,诸如什么上马酒、下马酒还有唱歌敬酒等,几乎让张家口人全盘继承并发扬光大 。</div><div><br>外地人来张家口最怵喝酒。因经常让张家口人灌的五迷三道,醉的一塌糊涂,外地人一致同意将“二蒙古”的桂冠扣在张家口头上。</div><div><br>张家口纬度高,海拔也高,气候寒冷。尤其是坝上地区,冬天气温零下20几度甚至30几度。因此坝上人更爱喝酒。</div><div><br>坝上人认为,喝酒不仅可以舒筋活血,暖身驱寒,而且可以打发坝上漫长无聊的冬闲。</div><div><br>坝上人喝酒的最高境界是早晨睁开眼就喝,俗称”硬早点”。甭看不少人中午或晚上挺能喝,但却啃不动坝上液态的”硬早点”。</div><div><br>说到坝上人喝酒,曾经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故事。</div><div><br>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蹲点包村的乡干部,在村干部的支持配合下,提前完成了县乡下达的收缴”提留款”的任务。<br>这位乡干部一高兴,晚上就提着两瓶白酒到村干部家喝酒。一来庆贺完成任务,二来表达感谢之情。</div><div><br>二人边聊边喝,越聊话越多,越喝越兴奋,不知不觉夜已深沉,两瓶白酒已经见底儿,两人都喝得晕晕乎乎。</div><div><br>这时,那位乡干部晃晃悠悠地站起来,离了歪斜到院里去解手。</div><div><br>解完手一进屋就伸着已经变硬变大的舌头嚷开了:娘呀,外头的雪可是下大咧,哦一泡尿都没浇透,白森森的半天看不见地皮皮。</div><div><br>不一会,村干部的老婆从外面进屋就骂上了:哪个瞎枯了的灰个狍,往哪尿不行,都尿到哦晾的山药粉上了。</div><div><br>世纪之交,张家口最流行的劝酒词是:四区十三县,站着喝不算。还有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等等。</div><div><br>敬酒规矩也有了打硬圈(一个不拉挨着敬酒)、打软圈(有选择地敬酒)之说。如果遇到十多人或近二十人的场面,没点酒量的打一硬圈下来,差不多腿已经软了。当然,很多时候,打圈打着打着就乱了,有人就趁机不打圈开始打马虎眼。</div><div><br>有一阶段,张家口人在酒桌上还集体抵制“三球杯”,即那种张家口人形容得非常到位的小酒杯:“还没怎么倒就满球的了、还没端起来就撒球的了,还没怎么喝就醉球的了”。</div><div><br>许多人改用大杯喝酒,不光是为了喝得痛快,关键是心里有数,不至于喝大了。</div><div><br>张家口人喝酒喜欢跟风,这一阵子喝什么牌子的酒,大伙扎堆儿都喝这种酒。张家口人曾经热衷于喝黄帖子或黑帖子的沙城老窖,后来喝草原白或河套老窖,还时兴过喝承德的板城烧、张家口老窖、牛栏山二锅头、衡水老白干等。</div><div><br>后来时兴喝干红。某县招待客人,用标准喝干红的那种大口大肚玻璃杯,看似挺讲究。按照喝干红的规矩,每次往杯里倒酒只能倒一点点。但到了这个县,却要倒满杯,而且喝酒时必须露出第五颗牙齿,不许小口抿,有时还要干杯。</div><div><br>有一个单位,招待客人喝酒怪招频出。白酒啤酒可乐,客人可以任选一种,但是白酒必须喝半斤,啤酒不得少于五瓶,可乐必须喝够两大瓶,中间不许上洗手间。如此喝酒待客的奇葩招数令人哭笑不得。</div><div><br>当年,传说军分区有一位不带长的参谋,爱喝酒,喜应酬,经常酩酊大醉。参谋夫人跟其他家属调侃:我家那位说了,他要是在酒桌上”光荣”了,不要送火葬场,直接拉到酿酒厂做酒麯,为国家做最后的贡献。</div><div><br>某机关一干部,到坝上某科研单位喝酒。宴请快结束时,这位机关干部不见了。大家赶紧出去寻找,发现其已经醉倒在猪圈门口,几头猪正在哼哼唧唧地围着他舔舐吐在地上和衣服上的呕吐物。</div><div><br>那些年,市区喝酒圈子里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说有一个人叫杨某某,爱喝酒也能喝酒。他在酒桌上的口头禅是:谁不喝,谁就是王八蛋。</div><div><br>后来人们将这句话在酒桌上逐渐演绎成:谁不喝,谁就是杨某某。</div><div><br>在一次临时攒的饭局上,打硬圈儿敬酒的人不认识杨某某,轮到敬杨某某酒的时候大声说道,谁不喝,谁就是杨某某。这时杨某某本人弱弱地嘟囔了一句:哦就是杨某某。一桌人哄堂大笑。</div><div><br>时下的酒乡张家口,人们依然爱喝酒,只是喝酒的场景已经回归到家庭聚餐以及朋友聚会的正常状态。<br>山城夏日傍晚,人们光着膀子露天撸串喝冰镇扎啤,瞅着就凉爽。</div><div><br>塞外隆冬黄昏,人们则喜欢围着火锅满头冒汗喝高度原浆白酒,看着就热乎。</div><div><br>无愧于酒乡称号的张家口,喝酒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制造着新时尚,追逐着新潮流。<br><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更多好文欢迎关注:闲聊幕后故事</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