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已记不清是那-年的初冬,长安“印武堂”迎来“摄影家协会”(可能是)、“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的众多宾客,主要议题:西安红拳文化研究会“讲武堂”第31期讲座——以武论技,探讨红拳的技法特点。</p><p class="ql-block"> “ 印武堂”是长安区赤兰村“红拳世家”王宝印创办的武馆。王宝印先生父亲王万西师承红拳名家鹞子高山的高家红拳,曾聘请高山谪传弟子“黄毛”(好象大名王正西)在家“坐堆子”(教拳)三年,从而尽得红拳真传。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附近方圆数十里前去学拳的人很多,“赤旦桥老汉”(当时叫法)成为西安城南的武术招牌。</p><p class="ql-block"> 老先生去逝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少林寺》掀起全国性的武术热,王宝印应运而生,印武堂正逢其时,“赤旦桥老汉”徒弟如蔺洋娃、薛天洋、张军省、袁宏运、任利民等与王宝印年岁相当,本事差不多——最主要的是“初心不改”、心系“印武堂”的“一帮子”。十几年后,又涌现出卢保良、齐子元、卢刚、李魁等“小一拨”能耍的小伙子。</p><p class="ql-block"> 在红拳成为国家非遗名录(零八年)以后,“中国红拳”也出版为《中国红拳》,“印武堂”不断升级发展,我担任秘书长工作,主要整理文史资料和策划红拳展示等。</p><p class="ql-block"> 二十余年过去,往事随风,记忆已经模糊了……</p> <p class="ql-block"> 那次活动主要领导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柴文魁、方秀敏、袁宏运、靳根省、周润生、康智峰、李志强、王宝印;</p><p class="ql-block"> 后排右起:张社林、张军省、蔺羊娃、卢新荣、(叫不上名字)、经建、保良、(叫不上名字)。</p> <p class="ql-block"> 印武堂堂主王宝印领着大家边参观边讲解“印武堂”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 “印武堂”门前合影。有红拳名家,也是红拳的功臣杨宝生(后排右四——猜的),还有市武协方秀敏等。</p> <p class="ql-block"> 那天有两个俄罗斯武术爱好者来拜访。</p> <p class="ql-block"> 我的师兄蔺洋娃,以及会前的会场情况。</p> <p class="ql-block"> 跟随王宝印老师二十余年,耳闻目睹他的红拳和为人处世,我认为他红拳师承全面,理解透彻,技法全面,功法浑厚,教人不误;不自封,不自大,虚心待客,海纳百川,对人厚道,对弟子要求严挌。</p><p class="ql-block"> 他常说:“练拳练心。”他的父亲——赤旦桥“老汉”也常说,“咱家的拳是心意红拳。”</p><p class="ql-block"> 老师教练套路要求“慢练,轻练”,这肯定是他父亲的真传,而“老汉”在徒弟“刀进枪”对练时,常常场外大喊:“往手上砍,往手上砍,砍上去他就要闪”,可见进入技法训练,要求的就是实战——要快、要狠,要毫不犹豫,要毫不给对手留下闪避的机会,从而练出红拳的“以快见长”。而“慢练,轻练”,要求的是“盘筋”要柔。“十大盘功”练不好不给教拳;练拳“以意为本,贵轻、贵柔,处处走圆”,看着不用力,是明劲练至暗劲;而打拳步法为先,要追求“脚下如鸡窜,眼睛似闪电,两手似穿梭”;要求:劲活、身整。</p><p class="ql-block"> 如今,人去“红拳”在,而以后的事就看个人的造化了。</p><p class="ql-block"> 难忘那年那天的红拳聚会!</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