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民歌

美迪

<p class="ql-block">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质,又有它所对应的最辉煌的文学。唐朝是诗歌,宋朝是词,元朝是曲,明清是小说,南北朝这个时期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比较乱的乱世,这个时期他的文学特质最辉煌的是两个字,叫做民歌。从来就没听说过老百姓创作的人民劳动歌曲能够当作文学给弄出来。这在南北朝是一个特例。</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常年的对峙局面导致了南北方在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等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导致南北方的民歌风格和民歌的情调也不尽相同。</p> <p class="ql-block">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南北朝民歌各有一首代表作,代表了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的是《西洲曲》,代表北朝民歌最高成就的是《木兰诗》。</p> 南朝民歌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是我国文学史上民歌的又一次繁荣时期,沉寂已久的乐府民歌在此时重新放出了夺目的光彩。南北朝时期,南方战祸少,时局相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甜美。于是南方的少男少女们就有了更多时间可以谈情说爱,所以,南朝民歌多为“恋爱之歌”。</p> <p class="ql-block">“南朝民歌”,产生年代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留存总数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见《宋书·乐志》、《魏书·乐志》)。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p> <p class="ql-block">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这一方面因为在浪漫的、非礼的爱情关系中,受阻被隔,空怀相思,或一晌贪欢,转首负情,是常有之事,所以容易形成悲伤的情调;但另一方面,从审美趣味和娱乐性来说,也是由于伤感的情绪比欢娱的情绪更显得优美,更容易动人。美好的事物、真诚的感情受到破坏,不能实现,会在人们心中唤起对它们的更为热烈的向往与追求。其实不仅民歌,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都是以悲哀的情绪为主导的。</p> <p class="ql-block">南朝民歌几乎都以女子和爱情为题材,有的写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有的写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的写情人分合的悲欢过程,有的写男女分离的无限惆怅;还有的写女子被男子所弃的无限痛苦……其中,《子夜歌》、《华山畿》、《读曲歌》、《西洲曲》等,均是南方民歌中的佳作。在封建礼教压迫的时代,这些作品描写青年男女大胆坚决地谈情说爱,这就具有冲击旧礼教、开创新风气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作为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的《西洲曲》,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沈德潜称在《古诗源》称其为:“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则谓之曰:“言情之绝唱”。</p> <p class="ql-block">《西洲曲》最早著录于南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后来被北宋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中。这首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美学意蕴,受到历代欣赏者的喜爱。它谱写的是一首纯情的恋歌,通过描写女子公对男主人公一年四季的执著相思,展示其秀丽轻灵的外表美和真挚纯洁的内在美。</p> <p class="ql-block">《西洲曲》通过描写季候特征和景物变化,用梅、莲等清丽的意象营造出清新、淡雅的意境,其结构精巧、婉曲,其语言清新、自然、蓄深婉,其音节流畅、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因此,许多人读了这首《西洲曲》都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例如,朱自清。他在其散文《荷塘月色》中就引用过其中的句子。</p> <p class="ql-block">这首《西洲曲》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p> <p class="ql-block">《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女子从春至秋,想念,妆扮,等待,遥望,折梅一枝,采莲一袖,花香人意,馥郁满怀,悠悠入梦,幽幽醒来,声情摇曳,楚楚动人。“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南朝民歌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以前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在建安时代兴起了中国古代文人诗的第一次高潮。而此后,魏、晋乐府停止了对民歌的采集,文人诗也一步步雅化。雅化也是一种发展途径,提供了许多新的东西,但也带来文辞的艰深奥涩、繁复芜杂,音乐感的破坏等等弊病。而南朝民歌的兴起及其在上层的流播,再度把新鲜的血液输入到文人创作中。于是从鲍照到齐、梁的文人诗,雅俗结合渐渐成为主导的方向,从而改变了面貌。另外,前面说过,南朝民歌与宫体诗的兴起也有直接关系。</p> <p class="ql-block">唐代以后,南朝民歌继续影响着文人的创作。最显著的例子是李白。他的很多短诗,以语言清新自然见长,就是学习南朝民歌的收益。人所共知的名篇《静夜思》,显然是脱化于《子夜四时歌》秋歌中“秋风入窗里”一篇。直到清代为止,历代文人模拟南朝民歌的现象,始终没有断绝过。</p> 北朝民歌 <p class="ql-block">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品,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其代表作《木兰诗》等还入选了人教版教材,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p> <p class="ql-block">北朝民歌,产生于黄河流域,歌词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也有氐、羌、汉族的人民。歌词有的是用汉语,有的是用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后被译为汉语。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纪录的作品,大约是传入南朝后由乐府机关采集而存的,传世的约六十多首。歌辞的主要内容,有的反映战争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兰诗》),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有的描写北方特有的风光景色(如《敕勒歌》)。它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气绝体和七言古体及杂言体,对唐代的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北朝民歌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p> <p class="ql-block">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最显著的特色。这和北方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北方没有南方那样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湿润的水网,景观缺乏细部的变化。然而大自然在这单调之中,充分显示出它的严峻、崇高、阔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大会注意细微的东西,目光总是被引向高远之处,看到的是巨大的世界。久而久之,人的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形成粗犷豪迈的性格。其次,北朝民歌大多出于当时的少数民族,他们原来都是以游牧为生的,社会结构又有军事化的性质。游牧生活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安定,那样井然有序、有耕耘必有收获,而是充满了变化和风险。各部落之间,也少有文化礼仪的虚饰,谁有力量谁就去征服。在与自然、与敌手的严酷斗争中,造就了民众的强悍气质,他们不会喜爱南方人那种温柔缠绵的歌。</p> <p class="ql-block">南朝民歌是城市中的歌,是酒楼和贵族宴会上由歌女们演唱的风情小调,北朝民歌却是在多种多样的生活中产生的。有些题材,如战争生活、北地风光,在诗歌中表现出来,自然就有一种不同于南方歌谣的气象。就如庾信、王褒等人到了北方,即使单纯写景的作品,也比原来在南方之作来得雄壮。</p> <p class="ql-block">也正是因为北朝民歌产生的背景复杂多样,所以尽管现存的数量较南朝民歌远为少,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却远比南朝民歌来得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北地风光、游牧生活的最著名的是《敕勒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b></p><p class="ql-block">敕勒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据有些学者考证,敕勒川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歌中唱出北方大草原广阔无垠、浑沌苍茫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后面描绘水草畜牧之盛,抓住特点,大笔如椽,并且充分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自豪。据《乐府广题》说,东魏高欢攻西魏玉璧,兵败疾发,士气沮丧,高欢令敕勒族大将斛律金在诸贵前高唱此歌,以安定军心,可以推想它的音乐也一定是雄强有力的。</p> <p class="ql-block">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组织原来是军事化的,尚武是一贯传统。进入中原后,虽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逐渐改变,但民族精神仍旧勇悍好强。加上北朝战争不断,更刺激了这一点。因此在民歌中,多有对尚武精神的歌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琅琊王》)</b></p><p class="ql-block">前一首,以雄健的鹞鹰冲天而起、怯懦的群雀如水波躲向两侧的形象,赞美真男儿敢以独身敌众的英雄气概,足以感奋人心。后一首写爱刀甚于少女,有一种独特的情味。这里顺带提及《杂歌谣辞》中的《陇上歌》。这是汉族的歌,内容系歌颂为抵御匈奴刘曜而战死的陈安。语言朴素,内容浑厚,也是相当出色的作品。<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长矛左右盘,十决十荡无当前”,</b>写得气势飞扬;<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b>显出无限感慨。</p> <p class="ql-block">长期的战乱,致使人民流离失所,甚或转死沟壑。反映离乡漂泊之悲,徭役、从征之苦,也是民歌中常见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的一首乐府北朝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p> 《木兰诗》读后感 <p class="ql-block">《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主人公木兰代父从军、功成身退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北朝民风剽悍,尚武是一个时代的风尚,就是女子也不是整天围着闺房转,动辄就是针织女红,而是和男子一样习武练剑,弓马娴熟,武艺出众。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就是这样一位女子:“鬟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垒双”。(《李波小妹歌》)受当时民风的影响,木兰自幼习得一身好武艺,后来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了令许多须眉男子为之汗颜的巾帼英雄。</p> <p class="ql-block">木兰这一艺术形象和仅仅是武艺超群的李波小妹比起来,显然更加妩媚可爱,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她和其他北方女子一样具有尚武精神,武艺超群,不仅如此,在她身上还凝聚了忠、孝、智、勇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首先是其孝。听到将要征其父入伍的消息,木兰十分着急,因为她上无兄长,没有人能够代替父亲应征,于是萌生了替父从军的念头:“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她不愿年迈的父亲去经受征战之苦,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辞别父母,踏上了征程,诗人只是用了“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二句,就写出了木兰见到“军帖”的复杂心情,写出了木兰对“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焦虑和忧愁,表现出木兰对父母的关爱和孝敬,一个孝女形象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p> <p class="ql-block">其次是其忠。孝是忠的基础,木兰代父从军,可谓是忠孝两全。以女儿之身女扮男装,和男子汉一样战场上与敌寇拼杀,既是为父尽孝,又是为国尽忠。她离开父母远征,虽然不能膝前尽孝,但是却用杀敌报国实现了对长辈的孝,而对国家的忠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再次是其勇。木兰从军之后,战场上英勇杀敌,奋不顾身:“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十二年之间,木兰像真正的男儿一样南征北战,身冒矢镞,英勇作战,功勋卓著,表现出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抗敌御辱的爱国精神。</p> <p class="ql-block">最后是其智。一个女孩儿家,和男子汉一样征战十二年,而能不露女儿本色,需要很高的智慧。但最能表现其智慧的,则是功成身退,不慕功名利禄。十二年的厮杀,木兰建立了赫赫战功,天子又是封赏、又是许官,若是寻常人物面对如此显赫的功名利禄,恐怕早就对着皇帝佬儿三叩九拜山呼万岁了。但是木兰很明智,她可以为父尽孝,为国尽忠,却不愿随朝伴君,且不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是在天子驾前,焉知不是伴君如伴虎呢?</p> <p class="ql-block">木兰代父从军,慷慨赴国难,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孝顺父母,报效国家。一旦战火熄灭,刀枪入库,她最大的愿望则是回到家乡,还其女儿本色,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诗歌在简约而凝炼地表现了木兰的忠、孝、智、勇之后,着重描写了她回归女儿本色的天真快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当她以一身女儿妆出来和昔日的战友相见时,人们都十分吃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只此两句,诗歌的喜剧效果尽数显现出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伙伴的惊异和木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诙谐调笑中戛然而止,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p> 南朝民歌VS北朝民歌 相同之处 <p class="ql-block">1、都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p><p class="ql-block">2、都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p><p class="ql-block">3、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p> 不同之处 <p class="ql-block">1、南朝民歌多产生于商业发达的都市,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因此,现存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且多是女性口吻。</p><p class="ql-block">2、北朝乐府民歌,现存只有六十余首。由于北朝乐府民歌产生于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又出于多个民族,因此反映现实生活比南朝要远为深广。</p><p class="ql-block">3、南朝民歌大量运用双关语,也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双关语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p><p class="ql-block">4、北朝民歌以反映战争、徭役和人民流离失所的诗篇最多;其次是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表现壮烈牺牲、歌颂战斗英雄。</p><p class="ql-block">5、北朝民歌数量虽然比南朝民歌少,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南朝民歌所不能比的。</p><p class="ql-block">6、北朝民歌语言朴素,感情直率,就是情歌也大都大胆泼辣,这就形成了北朝民歌刚健豪放的风格,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民歌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在历史意义上来讲,不仅仅是反映了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现实,历史状况,更是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和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学这个百花苑里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