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铁丝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巢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铁丝巷在外乡人看来是个古怪的地名,而龙城人早习以为常。龙城旧时以集市和商贸命名的地名甚多,如西门外专门运输和交易粮食的码头一带叫“米市河”,在清潭新村有条“木梳路”,西瀛里有条沿河而建的“篦箕巷”,而在清朝,黄杨木梳和篦箕向来是龙城向清廷进贡的贡品……从名字上就能领略到它们的前世今生。虽然这些地名如今大多只留下一个名不副实的地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铁丝巷实则为“铁市巷”,之所以写作“铁丝巷”与常州地方口音发音有关。铁丝巷东邻商业繁华的南大街的中部,西毗充满诗情画意的杨柳巷,像工字形中的一竖,占尽了天时地利。而铁丝巷沿巷而开的店铺,正如它的地名一样,与“铁”和“市”分不开,在我印象中,铁丝巷里有白铁铺、铜器铺、打铁铺、铅丝钉子螺丝铺、针头顶针针箍铺、木匠铺、弹棉花的,修棕绑的、磨剪子、锵菜刀的等不下于20家,它们的存在,几乎向全市提供了此类服务。店主大多是大陆解放前从苏北一带过来的手艺人,一铺,一炉,一师徒,外加他们的手艺,就成为他们谋生的全部。这些店铺如今看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没多大关系,但在五十年或更早以前,家家户户还离不开这些店铺的服务。这与江南人家日常特有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记忆那时,虽然家家户户普及了“洋瓷盆”——搪瓷洗脸盆,洗脚却还是用“凹手”——一种木制的洗脚盆,外延有一个凸出来的把手。这样设计的洗脚盆,虽然有些别扭,但盛水之后,不需要用两只手端,用一只手拎就行了。这样的木盆外围要用铁箍起来才能盛水,而铁箍时间长了会松动,生锈,就会漏水,这就需要维修和更换,就需要木匠和铁匠。远不至于此的是,马桶要箍鉄,砧板要箍鉄,连炒菜的铲刀木柄也要箍鉄;冬天被窝里用的白铜汤婆子,取暖用的手炉、脚炉坏了要到铜铺修理;剪子过一阵钝了就要磨,菜刀过一阵就要锵,棕床松了,被子旧了……所以铺子里的生意总是满满的……这些外乡人在龙城干得久了,手头有了一些积蓄,会回家娶了媳妇再回来,或者将已经结婚的媳妇带过来生活。他们的媳妇也会在龙城找一些事做来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 铁丝巷也不尽是这些手艺人的天下,这个巷子里住着很多当地人,这些店铺其实都是当地人外租给手艺人的。江南旧时的一般民居,门庭不是很排场,即便是将相之家和商贾大户,门户开的也相当狭窄,这讲究的是低调和“不露富”,但门里有几多纵深,就见百姓与大户之间的分晓了。我记得幼时顽皮,曾经从公园路一户私人家的后门进去,一直向西穿越,记不得经过几进几出,胆战心惊又充满刺激地从前门摸出来,发觉自己已经到了南大街上,也就是说,这户人家房子的前后门,穿越了两个街区。前些年去周庄,看了明代沈万山七进七出的故居,又在皖南山区参观过一个深山里的老宅,有十几个进出门,据说家中聚赌警察来抓,他们从不同的门一哄而散,警察连人都找不到,听起来很传奇,但比起我幼时穿越那大户人家的经历,也不过尔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铁丝巷的当地人与外地手艺人能够和平共处,他们把靠外的门面租给外地的手艺人,自己住在后院,进出门走的是同一道门——我称之为甬道的那种窄窄的门洞。铁丝巷也不是外人想象中的喧嚣,手艺人的店铺虽然开门极早,但大多做着一天中前期的准备工作,白天只有白铁铺发出啤啤嘙嘙的声响和弹棉花时丝弦在棉花中发出的嘭嘭钝响,而这些声音是可以忽略的,它们融合在市井的人声之中。下午四点以后,生意就淡了,这些店铺一般会早早打烊,顾客乘船的乘船,赶车的赶车;就是市内的,有自行车的人家也不多,拿了家什,没有运输工具赶远路总是不便的。也许,这些早早打烊的手艺人,并不因生意,而是兼顾了当地人恒久以来的生活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外公解放前在上海开过绸缎庄,虽然解放时他的公司被合营掉了,已经变为平民,但他还住在铁丝巷一个大宅里,因为儿女众多,我外婆照顾不过来,正好有个郝姓手艺人的媳妇找事做,于是成为我外公家的保姆,这一做就是一辈子,她帮着我外婆带大了我大舅,又帮我大舅带大了我的表弟。虽然是保姆,但全家老少都很尊重她,我表弟一直喊她郝婆婆。七十岁的时候,郝姓保姆拉着我外婆的手说,老姊妹,我们都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我也该回家养老了。我外婆心怀感激,泪眼婆娑,依依不舍。不久,郝姓保姆就回乡下老家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