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老师家乡祠堂

观海听风

<p class="ql-block">徐士林,清代名臣,并且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乾盛世的名臣。尤其难得,他是乾隆启蒙老师。教师教材教育至关重要,成就了乾隆在位六十余年,是中国在位最长皇帝之一。徐士林出生于胶东半岛东部,现文登区泽头镇徐家村。徐姓族人扩展到周边县市建村,差不多每村都建立祠堂,但仅剩牟平区王格庄镇西道口村一处。本篇探访的,就是这个西道口村徐士林家族祠堂。</p> <p class="ql-block">徐士林出生于1684年,病逝于1741年的乾隆六年,享年57周岁。他1713年康煕五十二年登二甲进士,在京都先后任过宫庭教习、内阁中书、刑部主事、礼部主事、晋员处郎等职务。1727年雍正五年后,出任江南安庆知府、江苏按察使。1736年乾隆元年后,任河南布政使、升仼江苏巡抚。</p> <p class="ql-block">清朝这些官位我看不懂。一句话徐士林,在任:受到这三大皇帝夸奖、尊崇、重用;病逝后,乾隆皇帝亲笔撰写祭文,盛贊徐士林为“一代完人,千秋典范”,这可是绝无仅有的。身后:让其享祀贤良祠,这待遇是地方巡抚大官能进京师贤良祠的第一人。徐士林短暂一生,写满了忠孝节义,能力超凡,誉满朝廷内外。大家可在网络上搜索查看,先进事迹一萝筐。</p> <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24日下午,文会研学社乡野考察一村一探,走进西道口村,探访徐士林家族仅存的祠堂。祠堂不大,荒凉残破,早已无人问津。</p><p class="ql-block">但是,走进这四面环山村落,空气清新,山清水秀,一股延年益寿冲动,却上心头。</p><p class="ql-block">本篇解图游记,送给同行和未行的朋友,在休闲时浏览,给您美好心情。</p><p class="ql-block">这期乡野研学,最接地气,最送安慰。老年村的感觉令人泪奔,更令人深思,研学从风土升级到人情。</p> <p class="ql-block">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也可作为各房子孙婚丧寿喜等事件的场所,以及族亲们商议重要事务的场所。西道口村徐士林宗亲徐氏祠堂,建筑面积不大,座落在进村主要道路的十字路口处,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从正面看有三个门楼,中间正门是敞开的,西侧门和东侧门常年关闭。</p> <p class="ql-block">这是牟平官媒对该祠堂的介绍。归纳两点:</p><p class="ql-block">一是分居西道口村的徐氏后人,也按照徐士林老家的祠堂仿建,是大约已有150多年历史的清末建筑,也是仅存的一座徐士林家族祠堂,具有艺术和科研的一定价值。</p><p class="ql-block">二是亮点所在:西厢房后墙屋檐下那十六块彩绘雕砖、北山墙顶上无人能识的砖雕字,以及大门楼。</p> <p class="ql-block">该祠堂就是一个小四合院。临街的西厢房,两头都有花墙套接成院。墙头与厢房西墙下部石材和地基连为一体,让人感觉流畅顺眼。那个正反两面有彩色字画的照壁形状墙,不知是原始就有,还是后来增加的?将西厢房在外面分割突兀出去,不知有什么讲究。照壁状墙肯定翻新过,如果没有这墙,祠堂外可称得上是个小广场。</p> <p class="ql-block">这是祠堂东侧,东厢房已经倒塌,只剩下残损的东墙和南山墙。临街山墙顶部那圆型窗洞塞了几块石头。祠堂大殿北屋大约六间房,东面三间无窗,房北长满荒草。至此,祠堂外观简单光顾拍照写实,与设想的宏伟庄严相比,内设相背。</p> <p class="ql-block">西道口村距芝罘区五十多公里,离开公路进入村道约有几公里。先到的两批研学成员,在进村十字口桥西树荫下,摆上自带的茶桌茶水,围桌茶话等人。</p> <p class="ql-block">透过村桥,可以看到那青黑砖瓦醒目的祠堂。再往东,是村中主路以及主村落背景。</p> <p class="ql-block">按照既定时间,二十余人陆续到齐。汽车九辆,给这平静的小山村带来了不少喧嚣。</p> <p class="ql-block">喧嚣引来几位年长村民,在我们集合处坡上阴凉处,含笑观赏我们这些外来人员。她们都在七十多岁以上,其中两位八十多岁。</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凑过去套套近乎。乡野考察,除了风土,人情世故也是一方乐趣。聊聊村史,啦啦故事,纯朴老农民最厚道诚实。别看七老八拾的,他们可是现今本村山岚梯田农活中的主力。播种打药收割,八十多岁照样都责无旁代。</p> <p class="ql-block">山哥解读历史趣闻,与大爷聊起徐士林教乾隆的“鍚、荼、壸”三字,记不住就责打一戒尺。后来登基皇帝多年,高丽番属国为挑事端,进奉锡做的茶壶,上面铸有这三个字,试探大清有无人能识。满朝文武皆认为是“锡茶壶”三字,不解字中都多写一横。只有乾隆帝想起当年徐老师那一戒尺,笑读这三个字读“yang、tu、kun”,令邻国使者惊讶。回国禀承说大清王朝皇帝文武兼备,不可窥何,战事由此罢免。</p> <p class="ql-block">八十多岁的老人满脸沟壑,写满岁月苍桑。可他们心宽体健,依然是农忙壮劳力。山里人与城中人融洽交流,老人们喜笑颜开。</p> <p class="ql-block">开始参观,进祠堂前先讲故事。山哥主讲徐士林23岁赴登州府考试举人,途经烟台南初家村,贫病交迫一病不起。幸遇午台南塂杨同翁老人相助,领回家中居住和交流教诲指点,从此成为师生。直到第三年考期,杨同翁见攻读成熟,才送徐士林上路赶考,从此一举成名。</p> <p class="ql-block">蟾宫折桂,载誉归林,徐士林先到午台南塂拜谢恩师。临别敬请老师教诲,杨翁给他题词四字:“敏事、慎言”。</p><p class="ql-block">徐士林29岁公车进京,登二甲进土,归途又先拜谢老师。临别又请老师教诲,杨翁给他题词五字:“温良恭俭让”。</p><p class="ql-block">徐士林拜官内阁中书,回家探亲途中,又先拜午台南塂恩师。临别再请教诲,杨同翁给他题词六字:“爱民致君保国”。</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杨同翁题徐士林“四五六字箴言“。</p> <p class="ql-block">徐士林官至江苏巡抚,上任之前,最后一次向老师辞行,拜谢恩师。此行他为老师题了一面大匾,匾额四个大字“恩同怙我“。</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徐士林四谢恩师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位小哥讲述了徐士林为官办案故事。为查明案件真相,徐士林导演一出深夜审案,显鬼震慑凶犯伏法。这鬼故事,看起来不可思议,听起来毛骨悚然,但案件真相大白,冤魂昭雪。</p> <p class="ql-block">故事惊魂动心,功名有迹可寻。古建大有学问,祠堂难得保存。</p><p class="ql-block">为这次探访祠堂做足功课的,还有群中转载相关文章的哥门们。</p><p class="ql-block">与旅游参观截然不同,我们的研学不断充满殷实的学问。</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引经据典讲故事,引人入胜。这是做足了一村一探的功课,导游级导师也难比其意境深切。</p> <p class="ql-block">祠堂正门,门框上4个雕刻长方体突出,据说是叫门瞻。前面圆面似乎有字,仿佛四只大眼在向门外张望,渴望关注。门坎两侧2个高个长方体站岗,据说叫蹲。只是这高个角台,拿钥匙开锁时,手中物品和包等暂搁在上面,倒挺实用。</p><p class="ql-block">纳闷的是,怎么没见“祠堂”屋名这么重大的名词亮相?</p> <p class="ql-block">正门开着,难道是因那把锈死的锁和残破铁链锁扣失效?门框上面正中那框内,仿佛有祠堂二字,依稀有痕。原来应该是有祠堂之名。四个门瞻前端明亮圆面,可辩“破旧立新”四字,依圆变体成圆边字形,倒具艺术性。显然文革时期反迷信,似乎涂改了原本“福禄寿喜“之类恭词。</p> <p class="ql-block">广角拍全景,祠堂门前像如广场般,其实没这么宽。我有两个懝问求解:</p><p class="ql-block">一、正门楼屋顶垂脊上的镇脊兽,缺少一只成为五兽,应该五脊六兽吧?不知是何讲究。通常听人说:“你看你闲的,成天五脊子六兽的”,难道可以改称为屋脊四兽的?</p><p class="ql-block">二、图右侧地势高是上坡,左侧路西就是条河,而在祠堂那照壁一线,为何路中建有一横排铁排水沟?连铺铁沟盖。雨水从坡上流下,直接过路入河会更加流畅。自猜答案见后述图文,令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进入门洞,门框装备虽然残旧或涂改,近前观看细节,还是有古老厚重情怀。</p> <p class="ql-block">门边装板有些年头了,弯曲萎缩。内行人一眼看穿,这是梧桐木板。耐水耐腐的桐木板如此,可见由来已久。进入门楼内堂,倒是清凉如许。两侧东西各有拱顶无框门,通向院落。中间照壁已是空黑一片,犹如黑板。</p> <p class="ql-block">祠堂院内蒿草侵略,已是多年不能进人。北屋大殿六间,东西两门四窗都是古老木质。中间位置有个墙洞带台,上面熏黑,估计是个放油灯的地方。试想一下:古时山村无电灯,风高夜黑中,族人殿里商定军机大事,院中围满小辈严阵以待。墙洞台上的油灯,摇曳着微弱光芒,在满天星斗黑幕下,犹如带来希望的指路明灯。而现在,繁华落尽,辉煌不再,只剩人高蒿草摇曳凄凉。</p> <p class="ql-block">院落东侧,进入得有胆量。地面松软积坑,绿植蚊虫袭身。东厢房因抗不住风雨倒塌,砖石瓦砾一堆、门窗朽木突出,一触可能二次再塌,易受伤害。村里可能无资也无意修复,宗姓祠堂在现代也无用处。北屋大殿上的红瓦,似乎多年前经过翻笆倒岭,换过红瓦。</p> <p class="ql-block">东厢房倒塌,仅剩半高墙头,由外可览全院。而临街西厢房却基本完好,可圈不少亮点。谅我叫不出学名,那屋檐下十六块雕刻装饰青砖,据说右侧八块为“梅兰竹菊琴棋书画”,左侧叫暗八仙,不知指哪些。房北山墙高开窗户,顶上有一菱形砖上刻有一个字,有文章说可能是,左边米家旁,右边忱字的右旁,不识是什么字。我看左边倒像上边是山,下边为小字上加一横,而右边忱右旁中却多出一横。反正谁都不认识,那就是保佑丰衣足食意恩。</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南侧山墙,外有围墙,顶上则有异型砖拼成的圆形窗框,里面装的像是磨砂玻璃状窗户。如果祠堂是150多年前的建筑,那时并无玻璃或者玻璃普及,这玻璃状透光窗,恐怕不是原装。</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临街后墙只有一个后窗,经后来刮擦涂抹过的两扇木板黑窗,上面仿佛有过文字,拟或是有过门神像,隐隐约约看不清。祠堂正殿后观,六间房屋西三间有窗,三个不同造型窗过木及屋顶红瓦,有简单维护修复过的迹像。窗户防盗栏杆,绝对是就地取材,厚实。</p> <p class="ql-block">祠堂门旁纵向照壁,不知是否原创。现在用的是绘画瓷砖拼接而成,图文并荗,色彩艳丽,倒是在村里见过的唯一文化大看板,饶有趣味。</p><p class="ql-block">上图祠堂正面:鹤翔宝地。福字当中,山河亭阁,青松飞鹤。对联:家善宝地财源广,人在福中喜庆多。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下图路旁背面:松鹤延年。旭日东升,高山流水,鹤立松前。对联:笑纳东西南北财,喜迎春夏秋冬福。横批破损,也是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这烤瓷图文,制造不易。在当代,恐怕能比祠堂祀福,更直观实用。</p> <p class="ql-block">研学成员合个影,</p><p class="ql-block">西道口村不虚行。</p><p class="ql-block">徐氏祠堂古风在,</p><p class="ql-block">汇聚山村现代情。</p><p class="ql-block">同行成员并未全部参加拍照。</p> <p class="ql-block">无人机航拍整个村庄俯瞰实况。西道口村四面环山,只有南侧山丘较低矮。一条十多里水泥村道,名为致富路,比较宽阔。与穿村的那条河流,始终纠缠一起通向公路。村竖大约170多户房屋,从空中和地面看,山村景色还算优美。</p> <p class="ql-block">航拍祠堂正门和后院,还有一众参观者在徘徊研究。现场风貌真实写照,残旧祠堂活跃起来。祠堂有灵,必会感动。</p> <p class="ql-block">航拍截图放大,上图左侧桥西是我们停车茶话位置。桥东右侧一角就是祠堂,简单微小四合院,一会就浏览结束。</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便开启了穿街走巷模式,体验村情民情。不知道的以为我们上级考察团的,有人问是不是来搞折迁改造的。</p> <p class="ql-block">两位村民来到桥头,稀奇的来与我们攀谈。得知我们自行来见赏祠堂,想寻访年老知者,壮年村民便急忙打电话请村长级领导帮忙。电话那头人在牟平,不能返回到场,却交代村民给予协助。我突然想起前些日子去三山岛,村干部令必须提前三天向居委防疫报备,简直大相径庭。一个令人作呕,一个令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村民聊起北面高山深处,曾经有过玉皇庙和龙王庙。曾隨众人上山入庙求雨,场面可谓忏情。过去农村迷信风行,虽然迫不得已,现在看来就是一场隆重热闹的集会活动。</p> <p class="ql-block">左边这位是村民。他说自己接近60岁,却是现住村民最年轻的一位,尚且为数不多。村里三分之二的房屋,现在都空着无人住。剩下约五十多户,基本只剩老年人,儿孙年轻两辈早就已在工作生活。现住村民,七八十岁占大多数,是农业生产的主力。这不能用老龄化来对比了,这就是百分之百的老年村。</p> <p class="ql-block">这些坐着纳凉老年妇女,平均七十有五。退回二十年,她们儿孙满屋。再退二十年,三十有五,她们是生产队、家庭中如日中天的主妇。再再退二十年,她们青春初开、如花似玉。</p><p class="ql-block">那往后二十年呢?现在的村里人可能所剩无几。设想会掉泪,可惜也不能倒退。岁月苍老,换了村貌。但她们精神不倒,依旧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这倒也好,人不真老。</p> <p class="ql-block">祠堂身后的这幢房子,在古老高台地基上翻新重建。窗户大,档次高,探出的白底房檐,与白墙协调相连,即独特又简洁明了。但看那滿园芳草,院墙都没建起。可见这等好房也无人住。</p> <p class="ql-block">这院无门,迈过堵门的沙袋,也要进去一探究竟。像这样落迫的院宅,村里有不少。房子虽在,户口可能也在,很久却无人居住,甚至并不维修。</p> <p class="ql-block">这边相连两门,都像百年枯门,显然久无人居。拍张老屋房檐照,有些古韵就留存在这尘封中。</p> <p class="ql-block">两位女士穿街走巷,却见不到受访者。拍张山村古巷照,也留下永久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走街串到胡同里,有打扑克的声声悦耳,甚是紧张激烈。走上一看,玩家全是75岁以上老人,有的已经80多岁了。寂寞山村能论论牌场,也算种文化热闹了,活活脑力。</p> <p class="ql-block">虽然早已不是年轻人,思维劲头却不比年轻人差,聚精会神,牌艺高超。有位奶奶孙女来找,我问意思是这是留守儿童?她说不是,是孙女放假送过来住几天。说这村已经没有小孩了,小孩和她父母这一代,早就外出工作居住了。</p> <p class="ql-block">漫漫长街,空旷无人,只有我们这些探访者,在活跃着山村。</p> <p class="ql-block">街道无人,只好开启探户模式。敲敲门,无人问,貌有暗锁铁将军把门。春联不旧,坐等看看人回否,矮墙铸花有看头。平板门楼下,百年朽门,里面估计没有真人。老辈檩子窗,有眼拴马的石洞,看来骑手不在,无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终见有人坐在街头,如获至宝相谈。坐姿、蹲姿、站姿都潇洒,犹如久别重逢。</p> <p class="ql-block">前面路上有几个少年男女,一问知秋,又是放暑假送到奶奶姥姥家住几天。活力却立刻涌现街头。</p> <p class="ql-block">空中织出红色彩旗阵,加上几个孩子远去的身影,顿时给山村带来喜庆和生机。平时空无行人的长长街道,始终是一尘不染。右侧路边水沟,小小溪水潺潺流去,大概来自东坡上的山泉,排水沟也清澈无汅物。</p> <p class="ql-block">彩旗阵中间,一户门旁写有喜字,门板大红喜联。原来是这家有子孙结婚,曾到这老房庆婚,返乡下榻。此刻难得也是蓬荜生辉,给山村带来喜庆辉煌。</p> <p class="ql-block">坐下与老人聊聊天。老人们自然十分喜欢,甚至拿出家存的有机黄瓜,赠送我们众人带走品尝。村府里尽是老人,难得遇到我们这些远方客人。</p> <p class="ql-block">吃根老人推送送黄瓜,都显得情真真、意浓浓。小山村难得一见的城里人,给老人们带来难得的宽慰。有一种情结,叫作遇见。</p> <p class="ql-block">年轻人外出务工生活了,这些老人都是八十开外,有的已经90多岁了。儿孙平日都不在眼前,逢年过节也不一定回得来。村里几十年了,都没听到过婴儿哭声,也不见了儿童顽皮嬉闹。人丁繁荣时代,成为即将忘记的往事。我们到来交谈,似乎带着神秘,却在老人的笑眼里,闪着欣喜的泪光。</p> <p class="ql-block">社长向老人们握手道别,耄耋老人们纷纷站起,像受阅的将军一样,成排举手待握。人到了晚年,即使路人的回头一蓦,也格外看重,洋溢幸福。</p> <p class="ql-block">终有离别,依依不舍。老人们招手相送,十分看重我们的光临。天道有轮回,岁月不可回,人有终老时,难得能无悔。</p> <p class="ql-block">村南山丘旁,可以居高饱览山村民居的片片红瓦。摆个姿势留下影,焕发山村久别的青春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造型,这身姿,无比伦比,却是辛苦了摄影师。为衬托青山蓝天,可谓卧薪尝胆。</p> <p class="ql-block">这条巷子通往村南山近。除了我们来的人在那一头分别拍照,见不到村民。据说这巷子里平时几乎无人居住,年轻人居外,老人们去照料孙辈。</p><p class="ql-block">虽然这道路是修复过的石板路,稍有不平,但却是十分干净清洁,根本见不到杂物。卫生干净,是这山村一大特点。</p> <p class="ql-block">哪怕是断墙荒芜院落中弯曲小巷,地面也像刚刚打扫过一样,干净平整,绝无杂物。</p> <p class="ql-block">多条胡同小巷,所见到的都是一样的洁净,不差于城市里有专人管理的街道。村里居民基本都是老年人,年老体弱又要田地劳作,可能无力打扫街道。能保持清洁,更重要的是自觉维护,不乱堆乱放乱扔垃圾。卫生城鉴于规模不够,如说评卫生村,想必会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这是几年前牟平区政府文件,关于实施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方案。看来村里道路整洁,称道生态环保,得益于政府的高瞻远嘱,有系统计划和具体指施。</p><p class="ql-block">西道口村贯彻执行也相当到位。尤其是村民自觉的维护管理,更是值得点赞。新农村从软硬件上有了本质提高,景象升华。</p> <p class="ql-block">村西这条河,河面不宽,水流却湍急,水量不少。从北面高山起源,地势北高南低,路边都能听到汨汨水声。河中除了草丛绿植,没有任自异物杂物。河水清澈见底,静处映出蓝天白云。</p><p class="ql-block">原来,祠堂前那排污水井盖下的污水,并没有孔洞排入河中,引是建下水道,将可能的污水引往他处分流。可谓保护青山绿水典范,今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以电子地图截图拼接,起源于西道口村周围大山中的河水,经过桥樑穿过村庄向南流去。婉延几十里进入桃园水库,再流入北去的外夹河。而水库和夹河都属饮用水源保护地,为自来水厂提供干净的水源。说不定我们饮用的自来水,就有经过西道口村河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联想到村里干净的道路,祠堂前那排下水道盖,排污不流入那川流不息的村河,是在保护城镇饮用水源的洁净。这些高龄的真正老农,体力微弱,胸怀则顿感伟大。呜呼,谢谢!</p> <p class="ql-block">站在石桥向北拍,山村背景翠绿深厚。调侃发现,那远处山影仿佛是一仰卧大佛,而且像女卧佛。头面朝天,双胸隆起,貌有身孕。卧佛安祥,蓝天如湿,天地生命融为一体。山村静谧,孤独石桥,不知当初村里少男少女,心中能否湧起,那遥远的诗与远方。</p> <p class="ql-block">刚进村时,与一位79岁打完农药的壮劳力拉呱。听他说林北山后有一山,名曰.杀.人顶。怎么会起这么恐怖荒唐山名,其说古时在这山顶发现成百缝衣服戴的顶尖,意指土匪杀.过不少妇女,顶尖为证。我们难以置信。但是初姓群友探村探祠堂后,回家寻找出这张示意地图,还真有其名。</p> <p class="ql-block">这座拱型桥,是我们下午考察祠堂山村活动的中心。难忘我们在这桥头徘徊畅谈,祠堂山村街道、朴实村民和那流淌不尽的清清河水,有机融为一体。感叹万千,归集一点:这石桥只有那一排拱型石支撑,上面添加的石块厚垂,却承载力无穷。村民自建这座石桥,应该也算奇迹。</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回到停车落脚点,稍作休息围桌茶话。这期一村一探,略有总结的话,那就是研学了祠堂,考察了乡野,光顾了村情,体验了人生。</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准备回程时,那几位老人依旧在相邻坡路上驻守。是为我们看护那些茶杯茶桌?还是难舍我们离别?我自然选填后者。挥挥手,道道别,再见!西道口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