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林社

叶老头

在杭州西湖孤山东北角的后孤山路1号,有一座中西结合的二层歇山顶建筑,那是林社。林社是为纪念林启而建。 林启是谁?简单的说,林启是杭州市的老市长,是浙江大学的老校长(创始人)。在林社一侧的梅林中,有林启铜像。 【1】简介<br> 林启(1839~1900),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后提督陕西学政,补浙江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由浙江衢州调任杭州知府,治杭四年,屡次被保举为两浙循吏第一,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卒于杭州任所。<br> 1900年林启病逝后,杭人邵章、陈敬第、何燮侯等为永志思念,谕准以孤山民产六分七厘为社基,倡议建林社设祭,初建时的林社为砖木结构的中式平房。1925年,陈叔通等又筹资扩建,抗日战争期间倾圮。1946年重建,1951年完工,为楼三楹,宏于旧宇。小楼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 林启杜绝官场陋规,勤于治理,大兴教育,杭州士民誉其“守正不阿,精明笃实”。进入林社大门,首先看到的是林启胸像。胸像两侧对联:“窗含塔影,楼中饮兴点桃李;帘卷梅香,湖上诗情仰名贤。”浙江大学教授、副校长黄书孟(1942~ )撰,书法家沈立新(1950~ )书。 两侧入口还有对联:“两浙展宏图,桃李争妍怀太守;孤山留片席,鹤梅对舞迓先生。”张学理撰,姜东舒书。 林社一楼大堂宽敞,设林启生平以及林社变迁情况介绍。 大堂正中木制设竖屏,两侧楹联:“社结湖山,开两浙新学;情同梅鹤,伴一亭春风。”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姜丹书(1885~1962)撰,书法家沈立新书。 【2】左迁入衢——兴民利、除民害、兴教育<br> 林启在京为官近二十年,他目睹清廷时弊,多次奏本清廷要求改革。任监察御史时,曾应诏建言四点:<br> 一、简文法以核实政;<br> 二、汰冗员以清仕途;<br> 三、崇风尚以挽士风;<br> 四、开利源以培民命。<br> 与此同时,林启曾抗疏谏西太后停止建造頤和园以苏民困,因此左迁入浙,为衢州知府。<br> 林启守衢不到两年,有诸多利民举措:<br> 一、整顿谷仓,荒年时灾民因此成活;<br> 二、劝种桑植棉,自己带头植棉,令夫人养蚕以为倡导;<br> 三、为毛凤英被姑烫死一案雪冤;<br> 四、孔某干法,执法治之;<br> 五、整顿正谊书院,内课生必须在院读书,加给伙食,加厚膏火,充实图书;<br> 六、立义塾十二处,“既以裨寒士,又以益童子”。<br> 这几项措施兴民利、除民害、兴教育,可见林启仁爱刚直、重视生产和教育的作风。<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衢州士民公述《帅衢事略》</i></h5> 【3】守杭四年——善政在民,教泽及士<br>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林启调任杭州知府。他勤于治理,倡导务实之风,重视生产,发展经济,兴办教育。<br> 林启时时以百姓为念,杜绝一切官场陋规。初到杭州,便广而告之以怵衙蠹。禁红包、闲税以安商贾,勒石以使民共晓。惩办讼棍、恶僧,严词拒绝当时在杭洋人的不正当要求,“从此杭人不受秽积之气”。<br> 林启在杭功绩,尤以兴办三个重要教育机构为最,也即“求是书院”、“养正书塾”和“蚕学馆”,为浙江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立下开拓之功。<br> 林启任杭州知府凡计四年,兴利除弊,唯恐不及,深得百姓爱戴。杭州士民赞其“以四品之官,未及五年,而政事之美已不胜书。”<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杭州士民公述《侯官林迪臣太守遗爱述》(节选)</i></h5> 【4】创“蚕学馆”——开风气之先,裕无穷之帑<br> 鉴于浙江蚕丝生产衰退,农民养蚕连年歉收,林启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禀请设立蚕学馆。先请试办三年,经费由布政司拨银三万六千两,并以西湖金沙港关帝庙附近三十亩地为馆址。七月得抚署批准,九月动工建筑,翌年(1898)三月正式开办。<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杭州蚕学馆、与来访日本学者合影(旧照)</i></h5> 蚕学馆总办由林启自兼;“馆正”初聘邵章,邵辞,改聘沈铭;“馆副”聘林贻珊;“总教习”初聘江生金,旋即聘日本轰木长,其后为前岛次郎;“教习”西原德太郎等。林启关怀国利民福,创设蚕学馆,期于起衰救废,各方注目。而我国当时各地蚕业确受其激扬,绵泽于后。<br> 蚕学馆大旨为“除微粒了病,制造佳种,精求饲育,传授学生,推广民间”。课程设理化、动植、蚕体生理、病理、解剖、气候、土壤、显微镜、饲育、植桑、缫丝、采种等科,学制两年<br> 杭州蚕学馆于1908年后改为浙江蚕业学校后又几经更名,1976年改浙江丝绸工学院,1999年4月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5月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浙江蚕业学校(旧照)</i></h5> 【5】创“求是书院”——事事物物求其实;岁月不居,流泽孔长<br> 马关条约后,朝野上下,以为欲图自强,在兴教育。林启就任杭州知府后,请当时的浙江巡抚廖寿丰利用籍没的普慈寺屋兴建学校。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就寺设学,名为“求是书院”。<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求是书院(旧照)</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求是书院主楼、外景(旧照)</i></h5> 林启认为日本国情与中国为近,翌年(1898)四月,求是书院即资送高材生赴日留学,是为各省派往留日之始。<br> 求是书院创办时,课程以国文、英文、数学、理化为必修课,后来又加日文,可自由选读。书院由林启兼总办,聘美国人王令赓为总教习,教授化学。<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求是书院内的教育用房等(旧照)</i></h5> 廖寿丰呈报的奏折中可见当时办学旨趣:“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材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苟事事物物求其实,朝考夕稽,弗得弗措,何学之不成?亦何事之不举?”“泰西各学门径甚多,每以兵、农、工、商、化验、制造诸务为切于时用,而算学则其阶梯,语言文字乃从入之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求是书院章程、光绪二十三年六月浙江巡抚廖寿丰奏折</i></h5> 1900年后,各省有设大学之议,当局拟将求是书院改为大学堂,1901年求是书院改称“浙江求是大学堂”。1902年改祢“浙江大学堂”。去“求是”二字,扩充学生至一百二十人。<br> 1903年,北京设京师大学堂,将各省初办的大学改为高等学堂,实际上作为进入京师大学堂的预备学校。“浙江大学堂”改为“浙江高等学堂”。<br> 1911年后,因学制变更,废各省高等学堂,将大学预科集中京师办理,各省高等学堂均办至最后一班毕业为止。浙江高等学堂至1914年6月完全停办。<br> 1927年,时任浙江省政府委员的蔡元培、教育厅长蒋梦麟重议建设浙江学府,先合并农工两专校,组成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当时推行大学区制,大学兼管本省教育行政。1928年4月改名为浙江大学,7月改称“国立浙江大学”,这一名称一沿用至杭州解放。后发展为现在的浙江大学。<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国立浙江大学大门(1934)、大学路校区(1946)</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上世纪60年代初)</i></h5> 【6】创“养正书塾”——蒙以养正,圣功也<br>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林启以圆通寺僧不守清规,为舆情指摘,于是遂去寺僧,改为养正书塾,取义《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当时,英国人梅藤更在寺旁建有广济医院.也蓄意谋取寺产,林启说“夺佛以予耶穌,我所不为”,据理力争,养正书塾才赖以创建。<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养正书塾平面图、现杭州高级中学</i></h5> 1901年11月,养正书塾改称杭州府中学堂,辛亥以后改称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这一学校系统培养的人才有姜立夫、金兆梓、项士元、徐志摩、柴德赓等。现在为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br> 养正书塾设有科目国文、小学(说文)、经学、修身、算术、历史、地理,后又添设格致、体操、英文、音乐。聘杨文莹为总理(校长),陈黻辰为总教习。<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旧照)</i></h5> 【7】留葬孤山——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br> 林启在世时,曾为孤山补种梅树百株,作诗“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可见林启对孤山的喜爱。因此1900年林启卒于杭州任所后,杭人念其功绩,留葬杭州孤山。<br> 邵章等人又立林社,牍诣杭州府,谕准以孤山林社旁空地四分六厘为墓址,墓周草木均禁正樵苏。社中立林启像,并刻其僚佐高啸铜像附记,永志思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原林社内高啸桐石刻画像以及1900年建的林启墓(旧照)</i></h5> 【8】林社变迁——岁时致祭,未尝或缺;饱经风雨,历尽沧桑;憩棠之爱,永怀无斁<br> 1925年,适逢林社创社二十五周年,陈敬第等人又筹资扩建林社,并编印《林社二十五年纪念册》,计文二百篇。农历四月二十四日为林启忌日,定为林社祭日,由各校轮值设祭。<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1925年扩建的孤山林社及林社祭堂(旧照)</i></h5> 抗日战争开始,各校迁徙,杭州沦陷,林社惨遭破坏。1946年各校复员回杭,目睹林社旧房破败坍倒,复发起拆建西式楼房,由江浙两省丝绸业、蚕种业出资。但由于当时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庀材施工,两均不易,至1948年工程渐次建成,但房却未结顶,直到1951年春才全部完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蚕校校友会发起修建林社的合影、抗战胜利后新建的林社(旧照)</i></h5> 1997年,为纪念林启兴学贡献,浙江大学在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会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等有关部门共同筹划修缮林社。4月3日,林启纪念举行开馆典礼。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院士书“林社”扁额。林启后裔应邀出席,并捐赠林启青铜胸像,各界数百人士参加开馆仪式,这也是解放后林社首次对外开放。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潘云鹤题写林社扁额</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1997年4月3日林启纪念馆开馆典礼</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林社现状</i></h5> 在孤山,林社算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了,但在整个景区里却又是那么的不显眼,孤山草坪、梅树林、放鹤亭……每个景点都是热热闹闹的有许多游人,唯独林社有些寂寞。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这幢古色古香的建筑,因何而名,其记录的又是怎样的一段历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林启在杭先后创办了三所在近代浙江教育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学堂,并培养出一群具有国家栋梁之材的优秀学生。他这种敢为人先的思想和实际行动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功之路!林启倡导“求是创新,求是笃实,严谨求实”的精神被后人继承发扬,他对我国近代教育的贡献也应被后人怀念和景仰。(部分旧照来自网络,感谢原照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