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乒乓球比赛战例谈如何提高业余球员技战术水平(二)

狂飙

<p class="ql-block">文字原创</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百度(除一张外)</p><p class="ql-block">音乐来自美篇</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七十周年纪念年</p> <p class="ql-block">二、关于接发球</p><p class="ql-block">接发球能力其实与个人的乒乓球运动水平高低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讲,水平高些的,不宜吃球,接发球能力与水平高低呈正比例关系。接发球时,球手的注意力一定要盯住对手发球时、球在接触拍面瞬间时的动作,以便及时判断来球的球性,转球还是不转球?对方发球瞬间,如果球拍有摩擦动作,而且是向前下方的摩擦,那么,大多数情况下,来球是下旋球或侧下旋球;但也有例外,对手球拍看似与球有摩擦,但在接触瞬间成了轻微的撞击,或者同样的动作,摩擦在球拍的上段(因为在这个部位的摩擦基本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它就是一个不转球。如果对手在发球时有侧摆、拍子较为树立且向上带的话,那么,这个来球一般来讲是上旋球或侧旋球。判断清楚对手发球旋转情况后,接发球者就能根据来球果断做出自己的回球选择。</p><p class="ql-block">但是,单从字面及理论上认识对手发球的旋转性还远远不够,因为发球方会采用迷惑的假动作以及各种长短不一、落点、旋转不同的球以干扰接发球者的注意力。所以接发球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靠球员与各种不同类型球员的广泛交流,在比赛中不断积累和感悟,从而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的同时,形成自己对接发球能力的认识和提高。显然,这与乒乓球爱好者头脑的敏锐性有一定关联。</p><p class="ql-block">对于这一点,在实战中,我是有失败经验可总结的。好像是2006年,由南航大举办的退休教职工(那年比赛规程规定,凡55岁即可视为退休人员参加比赛)乒乓球赛,参加者中不乏业余乒乓球高手。我前面比较顺利均以三比零闯入前四名。在半决赛中,我与东大的苏姓老师相遇。这场球我零比三败下阵来,但输得有点窝囊,感觉自己水平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问题就出在接发球上面,接不好球,节奏、情绪都受到影响。他的侧上、下旋的发球,我有点看不大清。其实,这种情况下,我完全可以用我拍子反面的长胶去接判断不清的发球。长胶不吃旋转,尤其不吃上旋球,而且长胶接上旋球,回过去的球晃悠悠的发飘,对手并不好接;再加上落点上的变化,应该会很快扭转被动局面。但是,在激烈的比赛中,在观众的喊叫声中,我竟然忘了用这应急招。</p><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认为输得窝囊,一是可以化解对手的发球却糊里糊涂地没用上,二是除了接发球被动,我在进攻等其它技战术方面还略胜一筹。因为吃发球,整个情绪、节奏全有点不对,导致输球。窝囊的同时又告诉人们发球的重要性和接发球的敏锐性,都是我们业余球手应该注意的。</p> <p class="ql-block">庄则栋</p> <p class="ql-block">三、关于技战术水平的运用</p><p class="ql-block">需要指出的是,打乒乓球有个辩证关系在里面,你想抢占主动,对手并不会那么轻易地让你得逞,他会用一切办法用一切技战术去破坏你的战术意图。比赛双方此时比的是头脑的灵敏性及技战术能力的运用水平。因此,说到底,所有技战术的发挥,一定是建立在个人的各个单项技战术水平能力上的。没有好的技战术素养和水平,即使你再绞尽脑汁地试图调动对方、抢占主动,结果可能也会是徒劳的。</p><p class="ql-block">下面,我将会通过其它战例分析,使大家了解乒乓球的各个单项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某一个人的水平高低的道理。乒乓球水平的提升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苦练各单项基本功,才能真正做到相对的得心应手,从而应对来自不同特点的对手的挑战。</p><p class="ql-block">四、实战比赛总结</p><p class="ql-block">在此,我从正反两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比赛经验和教训。先来说一下我的输球吧。大约是2004年,南京市高校乒乓球团体赛时,有一次。我们南农对阵南理工。我对上了南理工的CH钢铁。他横拍,两面弧旋球拉攻打法。他拉出的球落点刁钻,旋转性强。我是近台快攻打法,左推挡右手近台快攻。我的特点在快,在前三板上。双方比赛开始后,我充分利用发球抢攻技战术,先发制于人,很快取得场上的优势,连连得分,大比分很快以2比0领先。但陈钢铁并非等闲之辈,两局下来就识破了我的漏洞和破绽。他看我站近台,于是从发球开始,就用长球与我形成相持。他的特点是中台两面弧旋球,球一旦打成长球,他就拉住我的反手位。我是单面正手攻,反面虽然能拉球,但只能拉下旋球,对于长球,我只能推。他注意到我的缺陷,充分利用他的强项两面拉攻特点及战术,逼住我的反手位,一旦我的回球质量不高,出了机会,就是一拍爆冲正手。这样一来我就处于全面被动场面。最终,我以2比3败下阵来。</p><p class="ql-block">这也让我想起来,在与CH钢铁的比赛前一、两年,我曾经在南京高校乒乓球比赛单打第二轮中以2比1(当时还是21分制)侥幸赢了南工大的业余高手许老师后,打入单打前十六名。在十六进八时,我遇到现在东大任教的Y忠。他大学时期,曾经就在南农体育馆获得过南京市高校学生乒乓球比赛单打冠军,后又在东大读了博士。他也是横拍两面攻,但攻击力逊色于CH钢铁。我与他比赛,主动权全在我这边,我主攻,他退台放高球。那时并不懂,在这种局面下,我应该逼着对手的反手位进攻,这样就会始终占据主动地位。尽管,打直线有一定风险,但必须有直线进攻的尝试,以牵制对手。因为缺乏实战比赛经验,当时也并不懂得这里面的道理,就一根筋往他正手位扣杀。结果,他一直退到挡板附近,正手位却越拉越有心得,球也越发旋转,回过来的球往往飞向我的正手位底线,使得我难以发力,结果造成我扣球不断失误。最终我0比2输掉比赛。虽然0比2输球,但比分十分接近,应该讲是痛失好局。我全场主动进攻,他被动防守,只要稍微有哪怕一点点的变化,恐怕结果就不是这样了。</p><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提出这两场比赛,前面对阵CH钢铁是我自己技战术能力上面有漏同,被对手利用,说到底是实力不如人。后面对Y忠全场主动,头脑一阵空白,缺少必要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像这种糊里糊涂的输球,往往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后来有一年,南京高校退休教职工乒乓球赛由南大主办(57岁即可视为退休)的乒乓球赛,我以同样的错误2比3输给了南大的ZH晓凌老师。(同样的这个对手,我在南京市高校乒乓赛中曾轻松以3比0完胜.他只是改变了一下打法,不与我硬拼,就是退台放高球防守)。所以从上面的战例就能看出,战术运用和变化对于乒乓球比赛来讲至关重要。这里面还有个技战术运用能力问题。能力,此时体现在技战术水平的多样性,体现在激烈比赛时的变化中。</p><p class="ql-block">说到输球的往事,就不得不提与南师大数学系陆老师的一次乒乓球交流活动。时间大约是2007年左右。陆老师是我院时任副院长、数学系博导ZH老师的学术同行。因为受张老师的邀请,我们有机会与陆老师切磋交流。我印象中,早年他曾经获得过南京市高校教职工乒乓球赛第三名。我们与他的切磋比赛就在南农大学校体育馆,打了有五六场之多,因为战术运用和技战术能力有一定差距,一场赢不了。差距在什么地方?战术打法缺乏变化是一个主要方面,另外,相持球的基本功与其相比也有不足。</p><p class="ql-block">有些东西,你明明知道应该如此,可真正在比赛中,往往成了一种习惯。比如,发球抢攻战术,发了球,就想侧身,结果正手位形成巨大空挡,被人多次打成直线球。即使在相持中也有类似情况产生。对此,我并不是不知道要尽力保护自己的正手位,而在比赛过程中,习惯成了自然,总也无法做到注意正手的空挡保护。这与我前面输掉的战例有相似之处。头脑不清醒,形成习惯势力、积习难返是一个重要原因。那时候,我的反手位拉近台攻打法还没有趋于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我的一些打法。</p> <p class="ql-block">五、失败经验小结</p><p class="ql-block">对此,我觉得至少有四方面经验值得总结。</p><p class="ql-block">一是,球员在比赛中自己头脑一定要清晰,要从发球开始,就要把球想细了,发什么球?第三板如何打,乃至于总体战术运用都要有针对性的变化,自己率先求变,对手变,自己也要变,在双方不断变化中掌握球权,这个球权就是比赛中的主动权。</p><p class="ql-block">二是,如果可能的话,一定要有一个好的熟悉你打法的场外教练,能够在你头脑不清楚时刻及时的有针对性的给于纠正及指导。</p><p class="ql-block">三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且与战术密切相关。乒乓球技术不能单一,如果只能打球的上升期,这样的话,稍遇强敌就会陷入被动。既要学会并熟练运用击打球的上升期的各个阶段球,也要会打球的下降期及下降期的各个阶段的球。这样,你才会在战术运用中根据球场比赛中的情况,形成不断的节奏上的变化,从而把控场上局面,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特打法和球风。上升前期一定是快攻击打,中期、后期,球拍就会有一定的摩擦,形成前冲弧旋球。而下降期的球,大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的高调弧旋球的性质。</p><p class="ql-block">四是,乒乓球运动员不仅手上的各种基本功一定要扎实,脚上的步法移动更要快速。步法移动是否能够及时到位,有个自我意识的判断问题,但更有一个自觉地训练问题。以往的两人对练,我们往往只是单向的训练,比如斜线左推右攻训练和对攻、对拉训练,或者直线的进攻与推挡训练。这种练球,往往更多的是手上的技能训练,脚上基本不怎么动,顶多是在球的线路不变的情况下,对练双方渐次地有意识的向后退步对拉训练。这样练球不是不可以,但明显有不足。</p><p class="ql-block">如果在两人练球时,有一方主动地专门喂出斜线、直线交替的攻、拉球,那么,另一方就会不仅练到手上的功夫,而且在练到反手位推挡的同时也练到了步法移动训练。对于业余乒乓球爱好者而言,这样的训练坚持时间越长,可能你的脚下移动会感觉越好,尤其是回到直线的脚下速率就会越快,从而能较好地配合各种技战术水平的充分发挥。</p><p class="ql-block">脚上步法移动,有一点要注意,乒乓球的脚下移动是横向的移动而不是纵向的跳动,哪怕这种跳动微乎其微,那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种错误的动作,会使得你的击球速度和力量在纵向运动中损失不少,关键是你很难形成击球瞬间的一种合力。</p> <p class="ql-block">六、获胜经验小结</p><p class="ql-block">下面我再讲一下我的成功比赛经历。所举的例子因为牵涉到具体我们学校的人,因此我就不说他们的名字了,此处用ABC来代称。A、B与我曾经常常在一起练球打球,凭硬实力与他们打比赛,往往输得一方是我。为什么?我以我的弱项去打他的强项,哪有不输之理?他两人共同的强项在中台的拉攻,因此站位相对属于中台。乒乓球所打出的距离越长,相对而言,球的速度和力量都在下降。我是快攻打法,他们中台,我击打过去的球,他们能较为轻松地拉过来,而且角度也好。这样的结果就是,球的弧度越长,对于近台快攻打法的人来讲,在击打中就会感觉越困难。如何限制他们中台从容的拉球,就成了摆在我面前必须改变的一种打法。</p><p class="ql-block">其实,改变打法突破难点,说破了,难点就并不难。他们打中台,我就从发球开始打近台,让你们往前夠着打。这样一来,他们原来的接球位置一下子不对了,不习惯是一个方面,也在于,当人们往前夠着打的时候,尽管可以把球回过去,但质量已经大打折扣,几乎毫无质量,更为讨厌的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忽然间开始显现,就是,打乒乓球的人都清楚,人们向前跨步与向后退步相比,无疑向前跨步容易后退难。这种难是一种生理上的难,就像往前走和倒着走的区别一样,当由于他们被调向近台、跨步向前所回过来的球的质量下降时,我这边一拍快攻打过去,他们再退回去已经有点来不及,因此接起我的攻球就很困难。因为接球位置由中台到了前台的变化,他们会很不习惯。这样就成了以我之长克其之短,因此赢球成了比较轻松的事情,而且屡试不爽,管用得很。</p><p class="ql-block">C是学校乒乓球公认的高手,小球时代,他多次获得过学校男单比赛第一。随着大球时代的到来,他赖以成名的旋转受到极大的约制。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乒乓球综合水平的实力。我与他平时双方切磋比赛,实事求是讲,胜少负多。但自从我反手有了拉攻下旋球的打发之后,情况开始有了好转。正手是我强项,一般人都把球回到我的反手位,有了这一板反手位拉攻打法,就有了改变场上节奏的机会。没有这种打法之前,大家都会在形成对搓球之后往我反手位搓,我的搓球本身发力不好,搓不转。这样下来,我很快就形成被动。有了这一招之后,球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节奏有变化的同时,带来球权的主动性。此长彼消,对手反而一下子感觉不对了。为了打破这种不平衡,于是,他在搓我反手位的时候就有了顾虑。要么搓底线长球,要么不出台,但做到这两点,对于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来讲有一定难度和风险。我举这个例子,在于说明乒乓球单项技术的开发及使用,对于业余球手来讲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庄则栋扣杀球的英姿</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p> <p class="ql-block">笔者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南京市高校教职工乒乓球赛,最好成绩获得团体第四名成绩。</p> <p class="ql-block">七、乒乓球技战术上面的理论有很多,作为业余球手,我或许也讲不大透彻。但有一点,凡是用球拍的击球的运动项目,无论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还是棒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击球时,都要充分利用全身的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把击出去的球集中在球拍的一个点上,就是利用脚部、腿部、腰部及手部的不同部分的力量,把它们糅合在一起。所有的力量都能够集中于击球一瞬间的球拍上,形成一股合力,那么打出去的球就有力量,有速度,就旋转。腿部的蹬力、腰部带动转胯、大臂挥拍、摩擦球拍、手腕的不同使用,就像一种协调的传导,一气呵成。这种充分调动各部力量一气呵成的动作做得越好,那么,所击出去的球就会越稳、越有力量。但做到这点,绝非一日之功。这里面还有一个在运动中的集中发力问题,在不断的步法移动中,都能做到这种集中的击打,一般而言,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讲显得较为困难。但尽管困难,并不代表人们不去追求,不去向往。</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乒乓球是国球,喜欢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以千万计。以我们学校为例,由于学校领导长期以来重视体育运动的发展,重视教职工的健康工作,每年不仅有学校运动会,也有每年的乒乓球比赛。我们学院是学院乒乓球比赛男子团体冠军的多次获得者。2000年,国际乒乓球比赛规则发生的巨大变化,乒乓球变得略微大了些,由过去的直径38毫米增至40毫米。别看这一点点变化,但球的旋转、速度却有了明显下降。作为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我是这一规则的变动的巨大受益者。修改规则的当年,我第一次获得学校男子乒乓球单打冠军。随后两三年,我的状态也很好。但是由于比赛时间定在六月中下旬,天气炎热,体育馆内更是闷热不堪。团体打完后,接着就是男单比赛。天一热,加上比赛时间节奏快,汗水💦 流淌得多,造成电解质紊乱,在八进四比赛中,我连续二、三年出现小腿痉挛情况,疼痛难忍,无法坚持,遗憾不能继续前进。偶然中,我了解到,其实,只要适当补充盐水,就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实践也证明,这种补充盐水的方法效果很好。之后2008年,我再次夺得学校男子单打冠军。</p><p class="ql-block">上面我所总结的经验教训都是比赛中的战例。对于业余球员而言,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到了一定水平,会进入瓶颈期。大家都在这个阶段,有人在乒乓球某个或多个技战术单项上稍有突破的话,那么,他就会在业余球员中脱颖而出。所以大家平时练什么?我觉得,就是练基本功,练各个单项技术能力的提高。其实,不仅业余如此,专业也如此。中国乒乓球队长期处于世界最高水平,主要原因有举国体制保障因素,但归根结底是各项技战术水平的高超。举国体制保障球员可以心无旁骛,专心练球,乒乓球技战术精雕细琢,才有了长期雄居世界前列的大好局势。</p><p class="ql-block">受个人乒乓球技战术能力所限,我谈的这些内容,一定有很大的缺漏和不足。但对于一般的乒乓球业余爱好者而言,应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我虽然早已退出赛场,但我希望能够通过这篇文章,对大家不断高涨的乒乓球热起到一种推波助澜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