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您也许耳闻目睹过著名僧人昙曜大法师主持开凿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但也许你未成听过昙曜大法师还主持开凿了第三处石窟,那就是辽宁锦州义县万佛堂石窟。万佛堂石窟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与云冈、龙门两大著名石窟同期一脉。是由书法摩崖、石刻造像构成的艺术综合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之瑰宝,它被誉为中国北方的“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参观万佛堂石窟,主要有三部分。</p><p class="ql-block">一、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平东将军营州(今朝阳)刺史元景为皇帝祈福开凿的西区。</p><p class="ql-block">二、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等74人开凿的私窟东区。</p><p class="ql-block">三、现代增补区。</p> <p class="ql-block">万佛堂石窟,坐落在辽宁省义县县城西北9公里的大凌河北岸,至2015年为止,是中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北朝石窟中纬度最北,位置最东的窟群,万佛堂石窟始建于北魏年间,因为常年的自然风化与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经破损坍塌,不复存在了。它被誉为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宝库,同时万佛堂石窟又是一处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万佛堂石窟分西、东两区。西区共九窟,上下两层,上层为三小窟;东区共七窟。现存窟(龛)20余处,雕像430余尊。西区第五窟的题刻手迹乃是平东将军景在公元499年造崖时手书其上的,是重要的史料,并被清末的康有为评为“元魏诸碑之极品”。西区第六窟的交脚弥勒乃是弥勒佛的原身。它们均为镇窟之宝。义县万佛堂石窟被称为“北方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万佛堂的传说</p><p class="ql-block">传说古时候,有一个皇帝的父亲,过腻了皇宫里的生活,一心想修行成佛。他四处求佛,想找个修行的好地方。一天他来到宜州,就是现在的义县。他走到大凌河北岸,只见这里背靠大青山,面临凌河水,可说是山清水秀,别有天地。这位皇父相中了这块地方,就叫人四处张榜,招鹃能工巧匠,要在这陡壁悬崖上雕凿一座万佛石窟。许多石匠纷纷前来应试,可这皇父一个也相不中。眼看子一天一天过去了,也没找到一个中意的石匠。有一个小石匠,生就喜欢在石头上雕凿个花草禽虫的。可就是手笨,做出的活计七扭八至,粗粗拉拉,拿到市上去卖,十回有八回卖不出手,挣不来钱,日子越过越穷。这天,小石匠又从市上回来,手里托着一个没有卖掉的石头凿的小公鸡,一边走一边叹气地说:“小公鸡呀,小公鸡!家里就要断顿了,你又不能给我换几个钱花,干脆,我把你扔掉算了。”谁知他的话音刚落,这只小石公鸡一扬脖就说话了:“小石匠,小石匠,快给皇父凿佛像。明天带我去应试,皇父一准能相上。”说完就再也不开口了。小石匠又惊又喜,乐颠颠地跑回家。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揣上小石公鸡,上皇父那里应试去了到了那皇父跟前,他胆小嘴笨,吭哧了半天也说不好一句话。老皇父见他长得挺憨厚,也不怪他,就让他把做过的活计拿出来看看,小石匠从兜里掏出那个秃光光,歪巴巴的小石公鸡。谁知这个小石公鸡眨眼工夫就变了样,鸡冠是红的,尾巴是花得,浑身还一闪一闪地放亮光。这回,不光老皇父看直了眼,连小石匠也愣住了。老皇父因求佛心切,就把小石匠留下了。叫他一年之内雕凿出一万个石佛。多一个不可,少一个不行。到期交活,交上活,要什么给什么;交不上活,还要治罪。小石匠开头挺美气,可后来听老皇父这么一说,心里暗暗叫苦。自己连花草禽虫都凿不好,还能凿好佛?凿不好,再交不上活,断了钱路不说,最后还要掉脑袋。这样一想,小石匠可就犯愁了。他只好掏出小石公鸡对它说:“小公鸡呀,小公鸡!你的心思我知道,想让我找个差事挣俩钱。可我笨得出名,哪会凿佛呀!”谁知小石公鸡一扬脖又说话了:“大凌河里洗个澡,管保心灵手又巧。”说完又不吱声了小石匠高兴地蹦到大凌河里,痛痛快快洗了个凉水澡,然后爬上岸来,顿时觉得心明眼亮,手脚灵活。他抄起家什,在石壁上“”几下就凿成一个小佛。没多大工夫,凿出好几十个,个个慈眉善目,金光闪闪的。小石匠乐得直蹦高。心里想,照这么干,用不了一年我就能凿出一万个佛,还是抻着劲慢慢干吧。于是,他每天晚晚地起,早早地睡,白天有空还去河边钓鱼。可活计却没耽搁。一年工夫眨眼过去了,到了年根底的最后一天,小石匠看雕凿得差不多了,便从头查数,看够不够一万个佛。查头一遍,一万还少一个。小石匠不在乎,“当”凿巴几下子就补上一个。他怕还不准当,又从头查二遍,查来查去,谁知还是少一个。他就又凿一个补上了。查到第三遍,他想,这回一定能够数了。可是查到最后,偏偏还差一个。小石匠心里好纳闷,没法子,只好再凿一个。他查了凿,凿了查,从下晚黑一直凿到大天亮,可说啥也凑不够一万个佛。这时候,忽听门外有说话声,他扒着门缝一看,原来是老皇父带着家人收活来了。小石匠急得直冒汗,来回转磨磨。转着转着,他忽然想到,“干脆,我坐在这里顶个数吧!”于是,他找个空地方,腿一盘,掌一合,坐在那儿。谁知可就真的变成个小石佛了。这时老皇父推门进来了。四下一看,小石匠没有了,命人去找。山上山下找遍了,也不见小石匠的影子。这阵子,老皇父正点着佛像查数。查到最后个,不多不少,正好一万个佛。他又用手去摸最后一个佛像,觉得身上还热乎乎的呢。这个佛就是小石匠变得。据说打那以后,小石匠白天在那儿坐着当佛,晚上就跑回家。他的本事从此可就大了。他在石头上凿个小鸟,小鸟会飞;凿头老牛,老牛会干活。家里的日子也就一天比一天富足了。直到今天,当地人们都说那个小石匠仍旧在那儿坐着。只要从头摸一遍,哪一个佛身热乎乎的,哪一个就是小石匠。</p> <p class="ql-block">大凌河上新修的通往万佛堂的吊桥。</p> <p class="ql-block">万佛堂石窟山门,坐东朝西。</p> <p class="ql-block">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营州刺史元景为祈福始建万佛堂西区,由国师昙曜(tányào)法师主持修建。</p><p class="ql-block">魏景明三年(公元503年)纪念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出使契丹一事开凿东区。</p><p class="ql-block">此后因战乱等因素的影响,石窟多次受损。</p><p class="ql-block">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锦衣卫参将王锴为其母祝寿修建圆形小塔一座_文峰塔。</p><p class="ql-block">明代嘉靖年间重修,并流传至清末民国时期。抗战时期,石窟再次受损,经过 1994年至1996年三年的修缮方才重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万佛堂石窟入口</p><p class="ql-block">古式石门,有精雕细刻的鸟兽花草。上刻“万佛洞”三字。</p> <p class="ql-block">平东元景将军铸铁塑像。</p><p class="ql-block">元景将军,拓跋姓氏,鲜卑族后裔,任营州刺史,是石窟的开凿者。</p> <p class="ql-block">元景原名拓跋景,是鲜卑族,出生在北魏河南郡。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元㬌因为遭到小人的诬告,在北魏朝廷中的职位由散骑常侍降任中大夫守常侍,是年,又调行散骑常侍领司巾大夫。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元景则被任命为营州(辽宁朝阳)刺史。在元景担任营州刺史的期间,北魏朝中发生了一起叛乱。当时在位的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治家,推行改革,让北魏国力蒸蒸日上。但此时北魏朝中的太子拓跋恂,他身为孝文帝长子,却受到贵族穆泰、陆睿、拓跋丕等人的蛊惑唆使,发动叛乱,阴谋弑父夺取皇位。太子拓跋恂的叛乱,很快被父亲孝文帝元宏坚决地镇压下去了,孝文帝处死了拓跋恂、穆泰等人。因为这起叛乱非同小可,北魏孝文帝元宏在朝中追查拓跋恂、穆泰余党时,清洗叛乱分子的余孽,此时,一直忌妒元景的禾龟缶后觉得有可趁之机,就诬告元景参与了太子拓跋恂的阴谋叛乱。禾龟缶后想借势坐实元景是叛乱分子的同党,让他家破人亡,但孝文帝明察秋毫,深知元景是一位忠心不二的治世贤臣,不但没有杀元景,反而加封元景为平东将军营州刺史,而对借刀杀人,诬陷忠臣的禾龟缶后处以腰斩,悬首两京。经过这么一场风波,元景对孝文帝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把北魏孝文帝当做自己的再生父母,他诚心希望孝文帝能够长命百岁。当时北魏朝中都有着笃信佛教,大造石窟以祈福的风气,元景就准备为孝文帝修建一座规模巨大的石窟,为孝文帝祈福,希望佛祖保佑孝文帝福寿绵长。为了修建这座石窟,元景亲自去往洛阳,请到了曾主持设计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宾阳洞、古阳洞)的著名高僧昙曜法师,到营州选址修造石窟寺。</p> <p class="ql-block">昙曜法师是北魏时期著名的石窟雕塑艺术家,他是汉族人,俗姓张名显,祖籍凉州,7岁拜入空门学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曾下令灭佛杀僧,昙曜拒绝还俗遁匿山中。文成帝拓跋睿即位后,下诏恢复佛教,昙曜被封为昭玄统(沙门统)为统领全国佛教寺庙、僧众的最大的僧官。昙曜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提出了“皇帝即如来”的口号,得到了北魏统治者的支持,振兴了中国北方的佛教,昙曜法师又召集了天竺来的僧人,集中在北魏都城翻译经书,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昙曜不仅是一位渊博的佛学者,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对音乐、绘画、雕塑、建筑都有很高的造诣。昙曜法师设计开凿了云冈石窟,并将佛像与北魏五位帝王像融为一体,雕塑了著名的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昙曜法师又应宣武帝元恪之邀开凿了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洞,古阳洞。德高望重的昙曜法师,在受到元景的邀请后,就概然应允,前往千里迢迢的辽西营州,找寻合适修造石窟的地点。中国修建石窟的选址,都是选址靠山临水的最佳位置,还要看山的石质,因为修建石窟需要大量用水,因此取水的远近至为关键。中国最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就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下临党河(水);大同云冈石窟则开凿于武州川峡谷北岸,北倚山崖,下临深川;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龙门山、香山,下临伊水(河)。昙曜法师先后走访了营州龙山、黑凤山、福山等地,观其山势,察其水脉,勘其石质、测其风理,最后选择了依山近水的营州东30公里的河城福山,福山下临白浪河(大凌河)。福山山崖下临大凌河,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而福山石质便于雕刻,所以昙曜法师就选择了此处开凿万佛堂石窟。昙曜在营州并未完成他的设想,只开窟一区便圆寂了。弟子道悦继承他的遗志,又历经十年,凿成九窟,雕塑大小佛像一万三千尊。石窟矗立于山水之间,气象非凡。窟内法像威严,满布笑佛、千手观音等。其中一窟主佛像为交脚弥勒,仿孝文帝的模样,清风瘦骨,长眉细目,高鼻薄唇。这就是现在的万佛堂石窟,武州山大同云冈石窟的神韵在这里得到复制重现。</p> <p class="ql-block">万佛堂石窟分西、东两区。西区共九窟,上下两层,上层为三小窟;东区共七窟。现存窟(龛)20余处,雕像430余尊。西区第五窟的题刻手迹乃是平东将军景在公元499年,造崖时手书其上的,是重要的史料,并被清末的康有为评为“元魏诸碑之极品”。西区第六窟的交脚弥勒乃是弥勒佛的原身。它们均为镇窟之宝。</p> <p class="ql-block">由于万佛堂石窟的山门在西边,而石窟的排序是从东向西排列的,所以参观的石窟的序号是倒着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大凌河北岸福山悬崖峭壁上的万佛堂石窟西边的断崖下有三个石窟中间是开凿石窟的元景将军铸铁造像,左边是一尊小石佛,石边是大肚弥勒佛,石窟和两佛均为现代产物。</p> <p class="ql-block">万佛堂石窟西区上层的三个小窟7-9窟。</p> <p class="ql-block">西区共九窟</p><p class="ql-block">1号窟:窟前有后世添造的外廊式窟檐,面阔3间,正面辟门,上方有“万佛堂”篆字门额。门东侧天王像已风化无存,西侧尚存残形。门上西侧龛中雕1躯坐佛和脚踏莲花的胁侍2躯。门西壁佛龛内雕坐佛7躯,有2躯已风化。门两侧内壁有碑记。窟内门上方雕坐佛3列,现存37躯。窟中凿方形塔心柱,上连天井。每面凿成两层佛龛,龛内原造像已无存,只余背光和背光上的莲花飞天浮雕。现有佛像皆后世所雕。塔心柱南面尖拱式龛上部横向雕坐佛1躯及化生童子像13躯,间置莲花;上层佛龛雕有莲座,上雕坐佛1尊和胁侍2尊,两侧雕两行供养人像,每行6人。龛下雕对卧双鹿,龛项雕弧形花幔和三角形纹饰。在上层佛龛上面的山形纹中间还雕有化生童子。塔心柱的另三面与南面雕刻形式大致相同,但所雕刻的内容和数量都有所减少。塔心柱的四角雕饰可分4层,下层雕罗汉立像,仅西北角稍见残形,其余已风化无存;中层雕须弥山和交盘双龙,以及双手捧物飞天像;上层则作佛龛,龛上雕屋檐瓦面,下刻石阶,龛内雕坐佛;顶层雕大瓣忍冬纹。柱四周的天井上,原各有浮雕飞天3躯,现存南顶飞天3躯,北顶全部剥落,西顶存2躯、东顶剩一个残形。东、西、北内壁各雕高2.6米,宽2.2米的佛龛3个,佛龛的形式、龛内雕像、龛上方的宝盖和飞天均属后世重作。东面飞天剥落1躯、西面残存1躯,北面宝盖、飞天风化无存。</p><p class="ql-block">2号窟:原门南向,东、西、北三面雕尖拱式佛龛。后因前部岩石崩塌,门不能通行而改成明窗,东、西各辟1门与邻窟相连。此窟仅遗存原门上方刻的坐佛和两侧的千佛式小佛。窟顶中心雕有莲花宝盖,四角原各雕1躯立于莲座上的菩萨像,现仅存1躯。四面的飞天浮雕仅存南面1对,东面1躯,其余均已剥落。</p><p class="ql-block">3号窟:与2号窟相连,构造相同,正门已被堵死,两边辟门成为1条通道。窟顶刻有莲花、宝盖,现仍见残形。东、西窟壁上部,略见尖拱式佛龛的尖拱。北壁风蚀,窟内雕刻几乎全部脱落。</p><p class="ql-block">4号窟:与3号窟相连,较2、3号窟稍大。原门南向偏东,已被堵塞。窟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后壁造像完全风化。窟顶刻有莲花、宝盖,现仍见残形。</p><p class="ql-block">5号窟:前半部崩圯,为防止继续崩塌,已加筑护堤。残存的北壁造像已风化,仅偏西处可见佛龛尖拱残痕和上面的千佛式小坐佛痕迹。后世靠北壁加盖3间庙堂式小瓦房,房前东侧置清宣统三年(1911年)捐资碑1通。窟顶刻有莲花、宝盖,现仍见残形。窟顶刻有莲花、宝盖,现仍见残形。是中国最北方所存唯一的年代最早的魏碑,题额已破损,两侧仅见雕龙残形。为防止人为刻画和延缓风化已加玻璃罩保护。题额上方窟壁刻的两排千佛式小坐佛,现仅存4躯;窟顶中心雕有大莲花宝盖和6人排列的小飞天。[6]</p><p class="ql-block">6号窟:因前部崩塌,窟顶几乎全毁,与5号窟几成一室。残存的窟顶边缘尚可见莲花宝盖残形。靠北壁雕造1躯巨型叉脚弥勒佛像,高3.5米,叉脚倚坐在1.2米高的座台之上。它是万佛堂石窟中最大的一躯造像。长眉细目、高鼻簿唇、高翘水波状的发髻,是典型的北魏造像的艺术风格。因窟顶坍塌佛像外露、下肢已开始风化。佛像背光为后世彩绘,佛像左右原雕有释迦弟子,现仅存左侧阿难。东北壁上还残存小佛龛1个,雕一佛二胁侍,现已残缺,龛下刻有8个千佛式小坐佛。在弥勒像的东西上方各刻一个半蹲式几乎是圆雕的菩萨像。东边的较为完好,西边的因岩石严重风化,腿部残毁。</p><p class="ql-block">7号窟:从2号窟到4号窟的上层有小窟3个,东数第一个即7号窟。圆拱形窟门高0.96米,宽0.76米。窟内高1.2米,东西长1.7米,南北宽1.59米。造像全部风化。</p><p class="ql-block">8号窟:位于7号窟的西边。门高1.4米,宽0.86米。窟室呈正方形,高2.75米,东西长2.97米,南北宽2.95米。窟顶存有莲花痕迹,造像全无。8、9两窟之间外露1个佛龛,雕有一佛二菩萨像,上半身较为完整。</p><p class="ql-block">9号窟:窟室呈正方形,窟门高1米,宽0.63米。窟内高1.55米,东西长1.2米,南北宽1.5米。北壁原刻一佛二菩萨像,现佛像无存,二菩萨仅见痕迹。东西两面原有造像,惜浮雕部分已被凿去,所剩的痕迹,似有未完工的造像。[6]</p> <p class="ql-block">西区第六窟的交脚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这尊交脚弥勒佛造像,依山雕琢而成,高3.5米,叉脚倚坐在1.2米高的座台上,为万佛堂石窟中最大一躯造像。据说,这尊交脚弥勒像,是仿照北魏孝文帝的模样雕刻,神态慈善,超然出世。波状发髻,长眉细眼,高鼻薄唇,双腿自然下垂交叉,是典型的北魏造像艺术风格,堪称佛教艺术中的极品。过去因为洞窟顶部坍塌,佛像裸露在外,剥蚀严重。后来人们加上了洞顶,让弥勒这尊未来佛有了一个真正的洞室。被誉为“群佛之冠”,又叫“万佛”。</p> <p class="ql-block">大佛两侧的小佛。</p> <p class="ql-block">西区第五窟的魏碑。</p> <p class="ql-block">西区5号窟内被玻璃罩保护起来的《元景造像碑记》(全称:东平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为旷世珍宝,历经1500余年经日晒水蚀、风化崩碎。字迹已斑驳脱落,但仍可见“灵觉冲虚”“妙门潜寂”“暨浩沧右带龙川临清流以藻秽背修峦,明可以轨瞩东民信之威训穆然存道久……”等104字。此碑由曾錾刻“口戈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的北魏著名石匠、佛教造像艺术家帅使念受昙曜法师之邀,与其子帅龟慈一錾一錾刻制,为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北魏名碑,引来国内外考古历史,书法名家前来研究探访,康有为赞其为“元魏诸碑之极品”,梁启超誉其为“神理固在,天骨开张,光芒闪溢,神龟正光”,此“魏碑”蜚声海外,深得书家们的青睐与珍视。</p><p class="ql-block">碑文由齐州刺史䰷麒麟次子,北魏昌黎大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韩显宗撰文。虽属公文题记,也不失辞藻之美,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空灵、体玄悟道的时代特色。</p><p class="ql-block">济阴太守北魏四大书家(崔浩、萧显庆、郑道昭、孙绍)之一的昌黎(今辽宁义县)人孙绍书丹。其书法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字迹挺秀功健,精密遒丽,奇悍俊伟精金百炼。</p> <p class="ql-block">第5窟顶的莲花、飞天。窟壁的座佛、飞龙。大部分均与残缺,现存只有一小部分,但仍看得出雕工细腻,造型精美。</p> <p class="ql-block">第四窟</p> <p class="ql-block">第四窟</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p> <p class="ql-block">第二窟</p> <p class="ql-block">第二窟窟顶</p> <p class="ql-block">西区第一窟简介</p> <p class="ql-block">西区第1窟</p> <p class="ql-block">西区第一窟。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窟内平方形,高约5米,每边长约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连窟顶,方形石柱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层佛龛内的佛像,待者及弧形华幔,化生童子,窟顶的飞天,门内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劲健,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第一窟正门上方横写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佛光普照”,左门上方竖写“佛日增辉”,右门上方竖写“法轮常转”。“佛光普照”上边有“万福堂”三个小篆字。</p> <p class="ql-block">第一石窟大门东西两侧各有天王一尊,东侧的天王石像荡然无存,现有一石碑,西侧的天王石像风化严重,只有头部还能依稀辨别出一些模样。</p> <p class="ql-block">第一窟的方形塔柱</p> <p class="ql-block">第一石窟内四周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第一石窟内的部分造像</p> <p class="ql-block">东区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等74人开凿的私窟,共七窟。石窟佛像大者丈余、小者不过盈寸,整个造像群布局严谨,内容丰富,镌刻精巧,形象生动,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东区共七窟</p><p class="ql-block">1号窟:窟内造像损坏严重,仅东壁尚可见佛龛尖拱残痕。西壁门上方有后世所书“万缘桥”3字,现已模糊不清。窟内北部西侧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捐资碑1通。</p><p class="ql-block">2号窟:窟毁坏极为严重,窟内不见造像。整个窟室全部坍塌,使1、3号窟之间形成悬崖绝壁,后人架桥以便通行。桥有栏杆,上盖屋顶,保留了窟形。</p><p class="ql-block">3号窟:窟内东、西、北三面置佛台。北台上有后世塑的千手观音泥塑像,东西台各塑菩萨像1尊。</p><p class="ql-block">4号窟:窟内造像风化无存,仅见窟顶有莲花宝盖和东壁的佛龛尖拱残迹。[6]</p><p class="ql-block">5号窟:原门南向,《景明三年韩贞造像铭》就刻在门楣上。因后世将门改为明窗时,将碑文下部毁掉。窟内造像全毁,仅见东壁佛龛和窟顶莲花宝盖残痕。</p><p class="ql-block">6号窟:前面岩石连同窟门已经坍塌,窟后壁凿佛龛,内雕释迦坐像,高发髻,长眉细目、高鼻薄唇,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窟壁尚有残余浮雕。窟的南壁外,尚有残存的天王像和一组百戏浮雕。</p><p class="ql-block">7号窟:窟门已塌毁,窟内悬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铸造的铁钟1口。</p><p class="ql-block">此外,在东西两区之间的小山顶上,有明成化十年(1474年)建造的桶式塔1座。在西区1号窟东侧有现代建的平房3间,耳房1间,供看护人员使用。[7]。</p> <p class="ql-block">7号窟:窟门已塌毁,窟内悬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铸造的铁钟一口。</p> <p class="ql-block">6号窟:前面岩石连同窟门已经坍塌,窟后壁凿佛龛,内雕释迦坐像,高发髻,长眉细目、高鼻薄唇,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窟壁尚有残余浮雕。窟的南壁外,尚有残存的天王像和一组百戏浮雕。</p> <p class="ql-block">6号窟右侧的笑面佛</p> <p class="ql-block">5号窟:原门南向,《景明三年韩贞造像铭》就刻在门楣上。因后世将门改为明窗时,将碑文下部毁掉。窟内造像全毁,仅见东壁佛龛和窟顶莲花宝盖残痕。</p> <p class="ql-block">4号窟:窟内造像风化无存,仅见窟顶有莲花宝盖和东壁的佛龛尖拱残迹。现供奉的胡三太爷和胡三太奶。</p> <p class="ql-block">3号窟:窟内东、西、北三面置佛台。北台上有后世塑的千手观音泥塑像,东西台各塑菩萨像1尊。</p> <p class="ql-block">最为显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佛像”,为明清时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于宝座之上,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至于手镶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们要象菩萨一样,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并举,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佛教文化以警世人。</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两侧的菩萨塑像</p> <p class="ql-block">东区2号窟</p> <p class="ql-block">1号窟:窟内造像损坏严重,仅东壁尚可见佛龛尖拱残痕。西壁门上方有后世所书“万缘桥”3字,现已模糊不清。窟内北部西侧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捐资碑1通。</p> <p class="ql-block">1号窟和2号窟</p> <p class="ql-block">东区石窟的山顶上有一座圆柱形小塔,名为“文峰塔”,是明成化十年(1474年)左将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骠骑将军王锴为他的母亲吴氏寿日祈寿所建。</p> <p class="ql-block">现代增补区。</p> <p class="ql-block">万仙洞府</p> <p class="ql-block">万仙</p> <p class="ql-block">万佛石窟南山门</p> <p class="ql-block">关公武财神在佛教中也谓伽蓝菩萨</p> <p class="ql-block">菩提圣境再现了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观音</p> <p class="ql-block">新修的罗汉坡。</p> <p class="ql-block">罗汉坡</p> <p class="ql-block">休息区</p> <p class="ql-block">荷花池塘</p> <p class="ql-block">老母洞</p> <p class="ql-block">观音洞</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大肚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福禄寿殿</p> <p class="ql-block">塔林介绍:塔林位于万佛堂石窟东区东北约50米处,为上世纪90年代末修建。这些塔为僧尼圆寂后的埋葬之处,其中以万佛堂设计者昙耀法师的圆寂舍利塔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地藏王菩萨</p> <p class="ql-block">金蟾荷花池</p> <p class="ql-block">通幽桥。</p> <p class="ql-block">圣水井</p> <p class="ql-block">建于北魏时期的义县万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东北地区年化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宝库。同时万佛堂石窟又是一处融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石窟凿于悬崖峭壁,下临宽阔的大凌河水,隔河望去是一片广漠的田野,远处轻烟漫笼,近处绿柳成行,不时还有觅食的羊群点缀其间,宛若唐人诗境、宋人书卷。特别是经过1994年到1997年的四年修缮,终将这一瑰丽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险、峻、秀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更加光彩夺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