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高地》连载26 过“八一”

罗网天下

罗际明《1984高地》再版 <p class="ql-block">8月1日 </p><p class="ql-block"> 过 “八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前线,每天都是工作日、战斗日,没有节假日一说。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战区各部队以特殊的方式纪念和欢度自己的节日。根据统一的安排,一线部队不主动攻击敌人,高度戒备地坚守在阵地上,随时准备歼灭来犯之敌。 二、三线部队普遍开展了适合任务、地域特点的教育和文娱活动。</p><p class="ql-block"> 军前指和各参战部队都收到了祖国各地送来、寄来的慰问品和慰问信。前指杷收到的慰问品和慰问信抓紧分发,委托下部队的同志捎到基层单位和各个阵地,让参战官兵从全国人民的问候和期望中吸取力量。</p><p class="ql-block"> 41师收到了河南郑州国棉二厂工人写的一封慰问信,信中写道: “当我们在节日里与妻儿漫步公园的时候,当我们在明亮的教室读书的时候,当我们在机声轰鸣的车间劳动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忘记你们远方的边防官兵们,正在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你们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妻夫儿女,你们何尝不想合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但是,你们把对亲人的爱,化作了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英勇地战斗在硝烟弥漫的南疆,把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怒火,倾注在枪口中、炮弹上,狠狠打击侵略者的来犯。”“我们要把对子弟兵的热爱之情,化作经济建设的动力,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以实际行动向你们学习、致敬!”我们觉得内容真诚感人,便印发到每个连队,以此教育鼓励官兵。</p><p class="ql-block"> 上午,我用一个小时召集宣传处的同志开会研究工作,参加人员有汤宝才、毛天鹏、夏伦辉和王毅。根据军前指的工作计划,我确定了宣传处几个工作重点:一是抓好军作战指导思想和发扬“五种革命精神”的教育;二是抓好战地宣传鼓动工作;三是抓好宣传报道工作,支持配合军内外新闻、文艺单位的记者和创作人员来前线采访写作。我强调了办好油印小报《战报》的问题。我说,《战报》的地位和作用,相当于战时军党委、前指的机关报,要下功夫办好,使它成为传达上级和军党委指示的重要工具,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宣传鼓动的重要平台,展示我军指战员战斗风貌的重要窗口。我军从红军时期开始就有办油印小报的光荣传统,动荡、艰苦的长征途中也没有间断,邓小平同志就主编过红军总部的油印小报。别小看了这种传播手段,它具有贴近实际、快速灵便的优势,在作战中发挥了其它传播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仍然没有过时。针对宣传处人少事多的实际,我对人员分工与责任作了调整和明确。</p><p class="ql-block"> 宜传处的会议结束以后,我参加了接待地方慰问团的工作。今天前来慰问的是文山县茂克乡以区长和乡党支部书记为首的36名回族群众,乡亲们带来两卡车食品慰问部队。会场是一个敞开的军用大帐篷,中间摆2张桌子,四周摆了一圈木凳,备了茶水,十分简陋。这是政治部的同志早上突击准备的。军长马秉臣由于军务繁忙,过去一般不参加接待,这次却亲自出面主持座谈,说明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云南曾经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沙甸事件”。沙甸是个旧市一个回族聚居村寨。“文革”时期,这里的宗教活动受到严重干扰,清真寺被封闭,礼拜活动被禁止,伊斯兰教典遭焚毁,教徒遭批斗。1974年9月,云南省委正式宣布清真寺不得再作宗教场所,全部都要关闭,引起了回族群众的强烈不满,继而奋起反抗。云南省委向中央请求采取军事手段镇压,并获得批准。1975年7月29日凌晨,解放军驻滇南某部奉命动用步兵和炮兵,对沙甸及附近多个回族聚居村落发起攻击。战事进行了7天,摧毁了村内大部份房屋,回族群众和部队官兵伤亡惨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云南省委和昆明军区党委于1979年2月联合发文为“沙甸事件”平反,并彻底推翻之前的污蔑结论,释放被捕的回族群众,沙甸重新出现了经济发展、政通人和的兴旺景象。</p><p class="ql-block"> 由于受“沙甸事件”影响,滇南回族群众与解放军的关系一度有些紧张。老山、者阴山对越作战打响后,回族群众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积极支援解放军打仗。第一批伤员下来后,文山的回族群众杀牛宰羊,敲锣打鼓到医院慰问伤员。有个当年攻打过回族村寨的干部,蒙住脸不敢见人。带队的回族老人安慰他说:“这是以前的事了,别提了。军人是奉命行事,与你们没有关系。”双方相抱痛哭。</p><p class="ql-block"> 今天,茂克乡回族群众来到我们军前指慰问子弟兵,让我们既惊喜又感动。座谈会上,马军长代表前线官兵向回族同胞表示感谢,然后向大家介绍了作战的背景和前一阶段作战的情况。乡亲们听后十分兴奋,你一言我一语,表达对解放军的钦佩和感激之情。清真寺教长马增喜说:“我以宗教的最高信仰支持解放军的正义行动!”少先队员马莉萍把一背篓又大又红的石榴送给马军长,她说:“这是我在自家种的石榴树上摘下的,希望解放军叔叔吃了多打胜仗。”到午饭时间了,军首长特别安排了几桌饭菜,要留慰问团共进午餐,可是乡亲们说什么也不肯。率队的区长说:“我们是来看望解放军的,不能给解放军添麻烦。”他们谢绝了前线官兵的好意,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落水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炮兵阵地△</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还有两个接待任务,分别接待新华社、《解放军画报》、《云南画报》一行6位记者和总政曲艺团2位创作员。前者顺带了解、后者专题了解廖锡龙和者阴山拔点作战的情况。者阴山之战,让廖锡龙在军内外出了名,战后十多天就由师长升任副军长。一位曲艺创作员跟我了解廖锡龙情况时说,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任命廖锡龙为副军长的命令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布后,军区内部有的领导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者阴山拔点作战的功劳不能归于一个人,何况这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战斗,没必要把廖锡龙抬得那么高。他问我怎么看?我说,对一个人有各种不同看法这很正常。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已经成了一个标志,他不仅仅是特定的个人了。把廖锡龙作为参战指挥员的代表人物进行高调宣传,既是对两山作战的肯定,也是对参战官兵的褒扬。当然,宣传中不能忽略集体的作用。者阴山之战是师领导班子的集体杰作,每位班子成员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师政委在团结班子、巩固部队、凝聚军心和提振士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指挥作战方面,一直随师行动的军指导组也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我分析了者阴山拔点作战的可圈可点之处:战斗准备阶段,师领导亲赴前沿侦察敌情,勘察道路,为穿插分队选择最佳路线;他们用虚虚实实、变幻不定的手段迷惑麻痹敌人,准确地摸清了敌人的火力底细,大量消耗了敌人的弹药,达成了攻击的突然性;总攻之前,指挥所根据气候和地形情况两度推迟总攻时间,使得艰难向前运动的部队得以休整,用宝贵时间调整部署,最终以阵亡不到百人的代价打了一个歼灭战。我说,战场上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伤亡小,战果大,才是真正的胜利,希望新闻和文艺工作者多多宣传报道我们军的英雄事迹。</p><p class="ql-block"> 晚上,前来参加明天军前指作战会议的各部队首长陆续入住落水洞简陋的招待所。我一一看望了各路“诸侯”中的朋友和熟人。我的老部队—32师的师长、政委等领导也来了。我在师政委李正贤的房间坐了很长时间,两人聊了很多。他告诉我,他今天出发之前,还在参加师炮指召集的各炮群群长会议。这个会议,汇集接防和转隶情况,通报分析敌情,筛选重点打击目标,研究确定战法,下达了共同担当的5条任务。师指挥的炮兵共有25个营,敌我双方炮兵兵力火力对比为1:2.3,我占绝对优势,到今天为止,已构成防御正面无盲区,远近、正侧、曲直相结合的稠密的火力绞杀带。</p><p class="ql-block"> 我俩谈得最多的话题是“平转战”。32师7月10日接到开进命令后,迅速进行战斗动员和各种准备,仅用两个昼夜就基本完成了“平转战”。从13日开始,部队分两个梯队从滇西的临沧、双江、保山、昌宁等地开进,22日全部到达集结地域,行程2千多公里,只用了12天。李政委讲了不少具体的事情:一些请假回家探亲的同志,刚到家就接到部队的电报,只在家几个小时就归队了;很多官兵在开进途中,路过家门而不入,有的同志只在行进的车上同在路边等候的亲人说了几句话,或者招了招手,就含着眼泪、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 谈到师炮团前几天发生的误伤事件,他心痛不已,十分自责。我说,全师从动员到开进,从集结到进入阵地,总的说是顺利的,军首长给予了肯定。他说,我们要吸取炮团这个教训,把以后的仗打好,不然没法向党和人民交代。我们都认为,32师基础比较好,这次上老山又是军委总部点将的,一定不会辜负全国人民的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