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迟暮之“伤”》</p><p class="ql-block"> (湖伊萍)</p><p class="ql-block"> 一天,和一位年事已高的友人闲聊,他说到,近年来总是做事无精打采,打不起精神,常感怠倦,莫名其妙的心不在焉,甚至对人生似乎有种很失望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我问他:“是身体哪儿不适服吗?吃饭减量了吗?去做个检查呀。”</p><p class="ql-block"> 他说:“身体很好,吃饭也还和原来一起,没有减量,只是总觉得有着一种人生很失意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啊,你应该是失去了目标,没有了理想,而心灵空洞,产生了精神的疲惫。”</p><p class="ql-block"> 他听了竟然淡定的笑了笑才回答说:“我原来有理想吗?我又不想当官,又不贪图发财,每天也只是围着家庭这个小圈子转,为着家庭的生存而日出而做,日落而息。”</p><p class="ql-block"> “哈哈,怎么没有理想呢?你这不就是理想吗!你原来想到父母生我、养我,我就有尽孝的责任,这便是代代相传的上奉之责。自己有啦儿女,又盼望着把儿女拉扯大,尽可能的让他们多读点书,这就是下养之心。人就在这上奉下养的承担中拼搏着,努力着,迈向暮年。现在父母离开了人世,儿女也长大了,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你这份长期以来紧绷着的弦松了,明确的目标没有了,心也松弛了,信念也就淡漠了。”</p><p class="ql-block"> “你莫见怪,我要说一句不太好听的。”我又接了一句。</p><p class="ql-block"> “不见怪,怎么会见怪呢,只管说。”他很实在的回答。</p><p class="ql-block"> “你是人生责任完成了,心就懒散了,奋斗的激情泯灭了,无所事事的寂寞啦,莫名其妙的多了疑虑和悲伤。你这是精神上的枯竭引发精神的颓废,而产生了沮丧。”</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这也并非是全部原因所在。”他还是冷冷的否认者。</p><p class="ql-block"> “儿女们怎么样?亲热吗?”我又问他。</p><p class="ql-block"> “儿女们,也还好吧。”他棱模不清的说。</p><p class="ql-block"> “你这还好吧!是啥意思?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p><p class="ql-block"> “说不好吗?也还不至于;说好吗?我又觉得不太合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沉浸在下午与友人的谈话里……</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这位友人是不是有了“老年寂寞”症(这是我个人给老年人的一种说法)了?</p><p class="ql-block"> 寂寞是想做点事,而无事可做;想与人交流,却又没有交流的对象;回忆自己的人生,想起自己曾经的人生历程,有着很多值得总结和借鉴之处,可却又没有聆听的对象…… </p><p class="ql-block"> 有人会觉得,人怎么会寂寞呢?可以走出去,溶入到众人中间去,去和大家一块热闹高兴。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未必能解决所有人的寂寞。有一种寂寞是——“热闹”的寂寞,所说的话,但没有多少是自己想说的;所做的事,并非自己有兴趣的事。这又是“人群里的寂寞”。</p><p class="ql-block"> 寂寞是对人性无形又缓慢的损伤,它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容易生锈的金属,它会使这些金属慢慢的腐蚀,锈迹斑斑,最终剥落到一无所剩。寂寞则会让人感觉无助与空洞,最终会导致心的颓废。</p><p class="ql-block"> 我又在想,友人曾说:说不好,还不至于;说很好,又不那么合适……</p><p class="ql-block"> 他是不是如孟子在《离娄.上》中所说的:“养口体,养心志……”这方面的不尽人意而产生了生活上的苦恼情绪呢?</p><p class="ql-block"> 《孟子.离娄.上》写到:曾子(孔子的学生,又名曾参),在奉养父亲曾晳时,即能在衣食上给予满足,同时还很注意对父亲心意上的满足,让父亲一直都认定他自己活着还很有用,有价值,活得很有意义。孟子把曾子的这种做法称为既“养口体”,又“养心志”。</p><p class="ql-block"> 曾晳去世后,曾子老了,他的儿了曾元,奉养曾子时,他只是对曾子衣食物资上的供应满足,根本就没有对父亲有心意上的奉养,孟子称他对父亲只“养口体”。</p><p class="ql-block"> 世人更多对“养口体,养心志”的知道,当是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的电视剧《人世间》中诗人冯化成“养口体,养心智”的一段“高论”。在剧中,《孟子》的“养心志”,成为了冯化成所说的“养心智”。</p><p class="ql-block"> 冯化成在剧中说:“孝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p><p class="ql-block"> 以文化人身份在电视剧《人世间》中出现的冯化成,这种说法是很偏颇的,他口中的所谓“养心智”,其实就是给予父母一种荣誉感,还可以说是满足了虚荣心。</p><p class="ql-block"> 冯化成所说的“养心智”和《孟子.离娄》的“养心志”,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冯化成的“养心智,只是让父母有了一种声誉上的满足;而《孟子.离娄》中所说的“养心志”,则是说要子女在日常相处中,用言行让父母感觉到自己在迟暮之年的生存中依然很有价值,很有作用,从而认定自己的生存很有意义,从人生价值观来确认自己生存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冯化成因为他的人生观有这种“不正确”性,所以才有了与自己身份、年龄不符的“激情澎湃”,轻率放弃患难与共的妻子和家庭于不顾,冲动的选择和女学生出走他国,最终出家为僧……</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果一旦有了不正确的思维,将会导致一连贯的连锁错误行为。</p><p class="ql-block"> 可能有人会说:养口体、养心志,都兼而顾之,是难以做到的。其实,并非这样,著名学者曾仕强在他的作品有这么一段记录:父亲已经高龄,行动也不是很方便,甚至耳都稍有点背,可我每次回到家,他都会问这问那,我都会回答父亲,我还会把我一些已经肯定了的事,请问父亲该怎么做,父亲都会说出他的观点和建议,这些交流让父亲很高兴,他觉得他的人生还很有价值,很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孟子说:“养心志”的子女都能做到“养口体”,“养口体”的未必能“养心志”。曾志强老师这就是在父亲奉养上的“养心志”与“养囗体”并存。</p><p class="ql-block"> 夜深了,静悄悄的,我还在胡乱的想着……</p><p class="ql-block"> 突然,大脑里冒出了巴金作品中的一句文字: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 ……</p><p class="ql-block"> ( 2022年7月20日于深圳)</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日月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