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行(三):井冈山的雨

温坚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月的井冈山多雨,春雨潇潇,润物无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我们在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参加党性教育培训的全体学员,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来到茅坪八角楼革命旧址进行现场教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负责讲解的老师向我们介绍,井冈山斗争时期,茅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和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同时,红军的后方留守处、医院、被服厂、修械所等后勤机构也设立于此。在这里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陈毅、谭震林等经常在这里办公和居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泽东住的房屋倚山而建,他的卧室顶上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当地群众习惯把这栋房子叫做八角楼。卧室的光线昏暗,靠窗的书桌上摆放着一盏油灯和一个砚台。当年困难时期,按照规定,毛泽东同志夜晚办公可点三根灯芯,但他带头勤俭节约,只点一根灯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盏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正因此,八角楼的油灯成了革命的明灯,它在茫茫的黑夜中,它在摇曳的风雨中,指引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八角楼,尽管天气依然寒冷,但雨停了,云层里透出了阳光,驱散了迷茫的雾霭,景色清新如洗。周围的树木翠竹,沐浴着阳光雨露,苍劲挺拔,郁郁葱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有一节课是在龙江书院上的。当我们坐车来到龙江书院的时候,天上也是下着蒙蒙细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江书院位于宁冈县城龙市西北的龙江河下游,坐西南朝东北,砖木混合结构。书院前用麻石条砌置泮池,辟“状元桥”拱跨其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部队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就在龙江书院,毛泽东、朱德、陈毅商谈了两军会师后的有关事项。随后,为了加强对两支革命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召开了第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任命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书记。5月4日召开庆祝两军会师大会,并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从此,“朱毛”红军威震华夏大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江书院”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院校的摇篮,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政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另一个党员同志冒着小雨,走上龙江书院前面的状元桥,模仿“朱毛”胜利会师的情景,紧紧握手,拍照留念。其他同志也纷纷效仿,留下难忘的瞬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若有情天亦雨,撒向人间润苍生”,“朱毛”红军会师的时候,是否也是春雨绵绵,雨水是否打湿了战士褴褛的衣衫?历经艰难险阻九死一生的相会,是否分得清脸上淌着的是泪水还是雨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春天的雨,如甘霖滋润了大地,滋润了心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革命向前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