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七月中旬的一个周末,与朋友相约去黉山游玩。</p><p class="ql-block"> 刚刚下过一场雨,上山的小路还有点湿滑。天晴日高,阳光毫无顾忌的炙烤着大地,水气蒸腾,空中弥漫的热浪扑面,使人透不过气来。没有多远就汗流浃背了,只好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 站在高处四面观望,周围一片葱绿,路边芳草萋萋,灌木簇簇,野花飘香。林间被雨水洗过的青松,高槐正在抽枝窜叶。翡翠一样嫩绿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随着树枝的摇晃,不时的滚落下来。远处田间的庄稼蓊郁茁壮,四野呈现一片盎然生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穿过流水潺潺,树荫蔽日的中天门,沿着上山的台阶登上山顶。回身望去。漫山遍野的青松,槐,柳树,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吹过波涛起伏,碧波绿浪中不时隐现着寺庙的红墙黄瓦,勾檐雕甍,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光,给这静谧的山林增添了一份神秘。</p> <p class="ql-block"> 黉山,顾名思义是古代教学的山。享有“小泰山”之称。海拔三百余公尺。走进南天门,玉皇阁,碧霞祠,文昌殿等建筑排列山顶。然而,最使我感兴趣的则是“郑公书院 ”。</p><p class="ql-block"> “郑公书院”是淄川八大景之一。相传,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郑玄在游学归里之前。曾在此“建庐授学”,后人把它称为“郑公书院”。书院内原建有藏书阁,晒书台。几经沧桑,藏书阁已荡然无存。晒书台虽有但也破旧不堪,颇具神韵的“郑公书院”仅成为一处遗迹,实属遗憾。</p><p class="ql-block"> 还有另外一种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天下文章几乎绝迹,郑康成在此居庐建院,凭借自己过人的记忆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的学识,在黉山补漏拾遗的重新编写,完善了多部经书的著述。事实与否,无从考证。但郑公在此”居庐修著”则是有文字记载的。</p><p class="ql-block"> 郑玄,字康成,山东高密人。自幼天资聪颖,十二岁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礼记和春秋。青年时代立志潜心研究经学。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他最大的功绩是编写《周礼》《义礼》和《礼记》的注释。</p> <p class="ql-block"> 游览“郑公书院”后,我们又沿着山后的小道来到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鬼谷洞”。一条不大的山洞,里面塑有鬼谷子给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人授课的雕像。人们称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军事学院”。</p><p class="ql-block">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纵横派创始人“鬼谷子”隐居山中在此洞中收授门徒。学问博大精深的“鬼谷子”向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传授纵横术和军事理论。学成后的苏秦兼掌六国相国大印,成就了一段春秋时期有名的“苏秦合纵相六国”的传奇历史。而张仪,孙膑,庞涓相继成为各国的栋梁之才,也给后人留下一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历史上有名的马陵道之战就是齐国军师孙膑与魏国大将军庞涓率领各自兵马,师兄弟在马陵山搏杀的战场。此次战役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心窄气躁的庞涓战敗后被五马分尸,其头颅被抛在淄川城南的地方,村庄由此得名“将军头”村,后人为其修造的“庞涓将军墓”,则孤零零的座落在村东边,孝妇河的西岸。</p> <p class="ql-block"> 天近中午,我们结束了鬼谷洞的游览,在山下几棵树冠蔽日的饭店门前停下来。服务员把我们领进一间三面临树,一面近水的凉亭内,端来几样小菜,虽不是名厨佳肴却颇具农家风味。</p><p class="ql-block"> 喝着清凉的啤酒,心还沉浸在游览的遐想之中。回头再看黉山,猛然想起小时候老人们常念叨的一句“打开黉山,山东无穷汉”民谣,寓意是“黉山是埋藏着无数金银财宝”的宝山,现在看来还真有点意思。纵观黉山四周,东边的洪山矿,南边山下的寨里矿,西边的北斜井,北边的双沟矿。五,六十年代这些矿区都焕发着勃勃生机,几度辉煌。开采出的煤炭从这里源源不断的运往祖国各地,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发展,带动了地方其他产业的兴起,富裕了当地百姓,使淄川这座千年古邑焕发了青春,淄博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也已崭新的面貌快速跨进了现代化较大城市的行列。人民幸福,城市繁荣,恰恰印证了老人们对黉山这童话般美好认知!</p> <p class="ql-block"> 黉山不仅饱含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蕴藏着造福人类的无尽着宝藏!</p><p class="ql-block"> 黉山 ~ 一座瑰丽的宝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