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杂谈之三

河东漫士

<p class="ql-block">砚边杂谈有短文,亦有诗词、楹联等,随心而动,有感而发</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从盐池“担硝”到“拉硝”跟随社会生产力,都是在进步中发展的,“人类社会,它是一个有机的连续的不断发展过程,因人类生产水平的不断变化,从而不断地向前、向上递进发展着。”</p><p class="ql-block">从虞舜时“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历代河东儿女守望盐池,传载数千年而生生不息、勤劳拼搏、鹾海垦利。此文又是一部生命奋斗史,再现坚毅而质朴的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时代画卷,感叹那痛彻心扉的记忆,感叹那非亲身体验而感同身受的艰辛!虽不是照古烁今的文章,但一定会震撼心灵,因为它是一段血泪凝成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处处留心皆学问,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把美食做的五彩缤纷,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有此主妇一家之兴旺足也!</p><p class="ql-block">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充满艺术气息,能将人间美味化作日常生活,每天陶醉于煎 炒 烹 炸中,奏成锅 碗 瓢 盆交响曲。又能将生活的点滴感悟化成涓涓细流,温馨的文字在纸上流淌,五味俱全的香气在纸上飘荡。厨艺、茶艺、文采美不胜收,如此精致的女人,夫复何求?</p><p class="ql-block">“老婆都是别人的好”此话有些迂腐,但读别人的文章在于欣赏其文笔,激起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至于倦怠而萎靡不振。</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谢村,一个原来和荣河老县城比邻的村庄,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可见一斑,代表多数中国农村的变化。以前离谢村近,老百姓津津乐道“七十二憎,立碑为证”的谚语,从古到今,流传至深至远,如果谁领异标新的做一件事或说一句话都会随口说到“给谢村添憎哩”。各种笑料百出,诙谐幽默,讽刺挖苦,憨厚老实的人生百态,形成民间独特的地域语言文化,这就是万荣笑话的根源所在地,广为传播,发掘整理后,作为万荣文化名片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经历是一笔财富,百姓的豁达,农民诙谐幽默,遇事从容淡定,以及愚昧无知的洋相而自娱自嗨,形成阡陌桑田,人间烟火,百态独特的人生观。世间事没有那么天真幼稚,江湖险恶,庙堂莫测,随遇而安的生活,把握我们有限的生命,活好当下,做一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清心寡欲之人。</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人类社会当今的主要矛盾还是与战争有关,遗留下来的问题,依然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为战争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痛。不论那里都在疲于纠缠不清,或和风细雨或剑拔弩张,无时无刻不牵动世界的每根神经线,错综复杂地人类社会你争我夺为的啥,原因太多了。</p><p class="ql-block">地球上从有人类,就是战争与和平相互交替,永远为各自的利益而奋斗。人是世上最伟大的动物,科技发展的无所不能,形成各种管理方式去规范人类约束自己,但也是世上比较愚蠢的动物,所创造的和所破坏也是最大的,包括自伤。</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一个城市的格局包括建筑物,是由历史、战争、宗教、民俗、文化等演变而成,沧海桑田,兴衰存亡,经历多少晨钟暮鼓,王朝更替,市井烟火。而如今经济基础决定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发展。</p><p class="ql-block">再也不会有那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惬意,也不会有“长安不见使人愁”那种渴望,也不会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那种悠闲,一切都变得无从适适……</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李广冯唐后世评,沧桑青史掩功名。</p><p class="ql-block">廉颇不老志千里,莫道桑榆看晚情。</p><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三生三届有缘聚,赖有情怀济世长。</p><p class="ql-block">筹寿期颐更矫健,人生无悔且倾觞。</p><p class="ql-block">八</p><p class="ql-block">陈振民先生原玉:</p><p class="ql-block">西畴欣种谷一坪,长穗密垂逸兴浓。</p><p class="ql-block">坐帐看田闲度日,插标驱鸟自成功。</p><p class="ql-block">每邀客旅谈时事,常带诗书诵太平。</p><p class="ql-block">待到金秋收获好,余粮换个大荧屏。</p><p class="ql-block">步韵奉和一首(新韵):</p><p class="ql-block">常随梦境在南坪,执手牛鞭舞正浓。</p><p class="ql-block">播雨田墒多润泽,牧云阡陌不邀功。</p><p class="ql-block">时来清旷伴耕读,先自愚懵味太平。</p><p class="ql-block">难再青春羁旅久,漫思无语涕临屏。</p><p class="ql-block">九</p><p class="ql-block">【清平乐】</p><p class="ql-block">笔酣过半,似酒难禁劝。一表相思由杯漫,轻把先君呼唤。从来弱水三千,为何只向文癫。吊祭偏偏还又,每每哭倒花前。</p><p class="ql-block">十</p><p class="ql-block">【西江月】</p><p class="ql-block">庾信文章老辣,凌云健笔纵横。古今才气自胸萦,动翰不移秉性。千字感恩款款,一篇泣表铮铮。添杯蘸墨醉西京,笔下情怀难竟。</p><p class="ql-block">十一</p><p class="ql-block">陶渊明、孟浩然之遗风</p><p class="ql-block">一派恬淡田塬画卷</p><p class="ql-block">数首和美泥土芬芳</p><p class="ql-block">出语洒落,浑然省净。</p><p class="ql-block">不事雕饰,造思伫兴。</p><p class="ql-block">富有超妙,自得趣情。</p><p class="ql-block">意境清迥,自然浑成。</p><p class="ql-block">韵致流溢,会心即景。</p><p class="ql-block">十二</p><p class="ql-block">众口铄金夸“岁月”,</p><p class="ql-block">“如歌”三部展奇才。</p><p class="ql-block">完胜今古琼林宴,</p><p class="ql-block">大快朵颐天上来。</p><p class="ql-block">十三</p><p class="ql-block">椽笔一支赋大篇,</p><p class="ql-block">引来李杜也生还。</p><p class="ql-block">雄文看罢弗如叹,</p><p class="ql-block">始信今时有古贤。</p> <p class="ql-block">十四</p><p class="ql-block">【蝶恋花】</p><p class="ql-block">陌上疏枝霜染树,秋色无边,女儿啼流注。</p><p class="ql-block">昔忆青葱还子午,猝然离世乱头绪。</p><p class="ql-block">岂是相思寻常物,重隔阴阳,飞鹤冲天误。</p><p class="ql-block">欲送寒衣殇满腹,孝心一片寄何处。</p> <p class="ql-block">十五</p><p class="ql-block">社会是在不断前进的,本文讲述的是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息息相关大背景下的复杂事件,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很难明白政治运动造成的各种遭遇囧途,以及对其一生的影响。作者以亲身经历还原当时历史真相,一方面为自己和同学命运多舛鸣不平;另一方面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个人得失如何去理解, 所经历的一切,值得我们去深思。</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读后比较沉重,一是与世代背景有关系,二是年代跨度有点大,我也知道我们周围以前就有这样类似经历的人和事,不然就不会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量、繁重拨乱反正重大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十六</p><p class="ql-block">@@在和平年代,经济匮乏,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主义事业走过一段弯路,代价是惨痛的,我们不能轻描淡写。</p><p class="ql-block">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刻骨铭心的伤痛,我们不能怨恨一个国家命运的不幸,但忘却不了的是每个家庭成员由饥饿带来无限的悲凉,甚至时刻被饿死的恐惧感。当生命弥留之际,最大的奢望不过是一碗热腾腾的饭菜,夫复何求也! 生着叹惜,逝者已矣。姚先生一文,荡起我心中涟漪,想起小时候不太清晰记忆,每家吃的高粱面窝头,境况好点的蒸点玉米面馒头,确实太恓惶啦,出门要饭的也多。不堪回首的岁月,永不复返。</p> <p class="ql-block">十七</p><p class="ql-block">校园是一个村里最好的建筑群,重视教育历来是头等大事,学校位于村中央,篮球场南边,村办加工厂西边。学校种植好多树木,有柳树、槐树、楸树,桐树最多,最醒目的还是那棵柏树,发木慢,一年四季长青,每天早上随着朝阳升起,一缕阳光照在树丛中间,教室掩映期间,伴随着朗朗读书声,一派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气息。学校由当时七年制改为后来的五年制,在“要让红旗飘万代”精神指导下,学校各项工作比现在学校做的扎实认真,各种节目,各种生产生活也办的丰富多彩。有学生的家庭要管公办教师饭,也就是“派饭”,轮流管教师饭,这个多数农村都一样,不再赘述。而今当年的母校已经停办了,只留下那棵长青大柏树,依然守候在原来的地方 ,再看到他,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已经觅不到从前的影子了,不仅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十八</p><p class="ql-block">🍵本文对李有来老师的书画艺术做了比较全面细致的品评,对了解其书法轨迹有了客观深入的阐释。我对老师的书法最早见于他出版的书法著作中,观其四十岁之前书法激情大于理性,写得潇洒自若;四十岁以后书作,更赋予平正,对“二王”一脉书法有了更好的体现,“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正是学识和修养、人品和书艺趋于调和自然中。我于李有来老师学习书法是书艺提高最快的阶段,取得了一些成绩,受益匪浅,更是一位难得的书画老师。</p><p class="ql-block">十九</p><p class="ql-block">🍵早起读完冯老师大作,感慨良多,一是文章写得严谨缜密,具有学术价值;二是家谱的意义和姓氏文化发展传播是当前社会一项热门话题。我也参加过一些姓氏文化交流,宗族聚会等活动。</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大的迁移当数洪洞大移民,“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为移民后裔的根,中国人比较注重寻根问祖,也是德孝文化绵延不断的写照。中国是家族式祠宗庙堂文化传承为主,在漫长的封建等级社会,祠宗人脉是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年之久的根基所在,姓氏发展变迁、人文历史、传承关系历来是凝聚人心、传播道德,弘扬家风,昌达门楣,光前裕后,繁衍子嗣等重要体现。</p><p class="ql-block">近代以来不断打破旧的体系,宗祠文脉自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宗祠与姓氏发展密不可分,但受封建思想侵淫腐朽糟粕也不少,在打倒的同时一些优良的传统基因没有依托去发展,随着岁月流逝,民间传统思想自然被不和谐因素占领阵地。</p><p class="ql-block">姓氏文化发展方兴未艾,一是人们越来越需要人脉资源去联合优势,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发挥其同宗同源亲情关系,更好的发展自己。二是民间传统思想回归,当主流思想过于高高在上时,就需要接地气符合实际需求的一种思想意识,来抵制民间道德缺失,亲情冷淡,邻里不和,诚信渐失,兄弟反目成仇等严重问题,宗族文化兴起正是弥补了这一方面的需要。当然,过去的宗祠有监管民生的义务,现在时过境迁,虽然不能重遵旧制,但有利于团结,偏于积极向上的发展,随之带动和衍生的事物不可估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