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金水河追思散记(三)》

余心文化

<p class="ql-block">三、金水南岸&nbsp;&nbsp; 话勤劳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勤劳街,属二七区,位于中原路段金水河南岸。具体位置是大学路以西,陇海路以南,南段到汝河路,北段到陇海路,这条街长约有300米左右。</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勤劳街,当年叫劳动路。大概在1983年,郑州市调整市区行政区划,把劳动路改为叫了勤劳街。&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勤劳街铁路职工家属大院,建成于大约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1955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开端的计划经济时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郑州市于1948年10月22日解放。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城市从开封迁往了郑州。</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郑州市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了初步建设的发展时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党中央和国家为了促进郑州的发展,从全国各地指派建设大军开赴郑州,这就是当年所说的“全国各地支援内地经济建设”。</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全国各地支援郑州的队伍主要有“四支”。</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一支队伍,是国家铁道部为支援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等地的铁路及经济建设,把铁一局、铁二局、铁三局、铁四局等部分工程处和工程队调往郑州,从事郑州火车站、新乡火车站、洛阳火车站等铁路沿线建设。并在郑州市区域和洛阳市区域建设了两个家属院,即,郑州、洛阳等铁路家属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二支队伍,是国家为了郑州西郊碧沙岗区域的轻工纺织印染基地建设。从上海、南通、济南、青岛的纺织企业,调集大量纺织印染技术人员,先后建设了郑州国棉一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印染厂等。使郑州成为了全国十大纺织基地之一。国棉二厂,在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时期叫豫丰纱厂,是资本家牟藕初和朋友一起投资兴建的,这个时期,国棉二厂得以恢复重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三支队伍,是二砂、电缆、上街铝厂、水工机械厂、一柴和二柴、锅炉厂、齿轮厂等重工业基地建设等等,从东北沈阳、上海、吉林、山东都等调集来了大量的科技管理和技术人员,从事郑州市重工业基地的建设。</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四支队伍,是郑州煤炭基地建设。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抽调大量科技技术人才,建立了郑州煤田勘探机械厂、郑州煤炭机械厂及郑州新密、登封等煤矿开采基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勤劳街铁路职工家属院,就是全国各地的铁路工人,相应党的号召,从全国四面八方和五湖四海,来到郑州从事经济建设,从而形成的铁路职工及其家属的居住社区。我们一家是跟随在铁路工作的父亲,于1957年从山东青岛胶县(今胶州市)举家迁到了郑州。&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nbsp; 当年,勤劳街铁路职工家属大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以勤劳街分界,分为东西两部分。目前大院的格局是在1986年间,以土地与交通银行等单位进行置换后开始的第一次拆迁所形成的。当年铁三局六处郑州留守处刘主任决定,把西部土地卖给了交通银行等单位。只剩下了东部区域和沿陇海路的西北部临街区域。&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1956年建设时期,临陇海路两侧是由七栋高四层的老苏式红砖红瓦的楼房;楼房往南是由六十多栋青砖红瓦的平房组成。全小区居民户数大约有六、七千余户左右。&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 &nbsp;&nbsp;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院占地,使用的是路寨村的村舍和菜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1957年及以后一段时期,勤劳街的正北面是陇海路。陇海路包括勤劳街在当时都是用炉渣铺设的。陇海路的北面是郑州煤炭工业学校、河南省水利学校。勤劳街的南面是路寨村,路寨村的南面是一条通往新密的老郑密公路,这条公路在目前叫民安路,这条路周围全部是农村田地,在当时就是郑州市区西郊的最西南端了。&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 其实,按照郑州市当时期的行政区划,郑州东部是省委和省政府的办公区,郑州的西部是郑州市的工业聚集区和高校聚集区和蔬菜种植区以及市委和市政府的办公区。西部这里工业、农业、高校科研单位俱全。那时,北部包括如今的北环、东部白庄一带,主要是小麦、水稻、豆类种植及牛类养殖区。西部几乎全部是工厂,是由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纺织轻工业、重工业的生产重地,主要有国棉一至六个厂、二砂和电缆及水工机械、锅炉、一柴二柴等。还有郑州大学、航空学院、煤炭工业学校、水利学校、纺织专科学校、中原工学院纺专等高校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实行的是“小而全”的“单位制管理体制”。在这个管理体制下,勤劳街铁三局六处家属院虽小,但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及其办社会的附属功能建立健全,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俨然就是个“小社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勤劳街铁路家属院的组织管理权由铁三局六处郑州留守处负全责。下属的部门,教育口有幼儿园、小学“西南铁小”和中学“西南铁中”,学校有食堂、校医、图书馆、阅览室;后勤服务口有铁加工厂、木工所、基建维修队;医疗口有小区医务所,对口医院是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和所在街道办事处共管的有辖区居委会;有国营粮店和糖果代销店及供销社办的土产杂品店;有街道办事处办的压面条店,有蔬菜公司的国有菜店等。&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时所实行的“单位制管理体制”,对保持社会稳定,政治和谐,凝聚人心,最大限度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那时,人民群众伙食成本极低,物价不高,单位办有集体食堂,食堂不准赚钱,只维持基本的运转服务。那时火车头牌冰糕和牛奶冰糕各是三分、五分一个,火车头牌香草饼干八分钱一包,经济牌香烟八分一包,大前门香烟一毛五一包,高梁饴和大白兔奶糖及龙虾糖都是两三分钱一块,肥皂七分半块、一毛五一条,大米和白面一毛八一斤,蜂窝煤三分一块,猪肉一元五一斤,扒皮鱼两毛五一斤,黄花鱼和带鱼都是三毛一斤,鸡蛋五毛一斤、一元钱八个,油条一分一根,电费一毛二一度,水费八分一吨等;人民群众住房成本极低,住房由单位分配,没有房租和物业费,住房基本做到人人有份;人民群众教育成本极低,单位办有幼儿园和中小学,孩子上幼儿园一年才一元五毛钱,小学生每学期学杂费是三元钱,中学生是五元钱;人民医群众医疗成本极低,打各种防疫针和吃糖玩儿不要钱,铁路职工看病基本上不要钱,家属持有《铁路职工家属优待证》,以此优待证,到指定铁路医院看病缴费是50%,甚至是30%不等。看一次感冒只交费几毛钱。那时医生看病没有私利可图,真心实意地给病人治病,对病人负责,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医患关系这个词;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社会福利和保障,我们跟随父母亲每年的探亲假回青岛老家有铁路发的免票;人民群众社会政治地位平等,社会财富分配比较平均和公正。那时,人虽然都比较穷,但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人心思齐。领导不敢腐败,没有特权及特殊利益,没有特殊医疗待遇及服务,没有特殊的伙食安排。记得,学校食堂伙食管理员老文仅仅错了半斤饭票,就被调离去伙房烧火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年,正是这样和谐的社会生产关系和政治环境,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调动了社会各界及包括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和政治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和谐及人口的快速繁衍,新生儿出生率增长很快。长期以来,我们在改革中,先是“砸三铁”,改掉了职工福利,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一切实行了“市场化和商业化”。</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现在,年轻人为什么一个孩子也不愿意生?那年月为啥一个老人自己能生养五六个孩子?&nbsp;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基本保障机制其体制确立及其服务方向问题,一定要端正。该由国家承担的,国家就应该主动积极地承担起来,而不应该推向社会及商业化。&nbsp;&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的父辈都是常年工作在国家铁路建设一线。他们在每年的春节才有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探亲假。哪里偏僻、哪里有山,哪里有壑,哪里艰险,他们就一声召唤出现在哪里。他们常说“毛主席的铁路工人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就安家”。东北、内蒙、陕西、青海、山西、云南等全国各地铁路建设,哪里艰苦哪里都有他们的足迹和身影。著名的成昆、成渝、成贵铁路就是他们参与建设的。他们说,铁路工程队工人是逢山开洞、逢谷开路、逢壑架桥、逢水开道;他们说,党和国家的召唤就是命令,就是旗帜,就是铁路工程工人战斗和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其实,他们常常是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工作的。他们工作环境极差,寒湿困身,生活艰苦,居住简陋。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用双手,用肩膀,以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斗志,以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给国家铁路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年月,令职工家属最胆颤心惊的就是看到穿着一身灰绿制服,骑着摩托车的“中国邮电电报员”来到家门口。他们手持电报喊着名字让你签字。只要在电报上看到有一片“粉红色的皱褶纸片”,就知道是父辈们因公或因病死在了工地上。这片粉纸,就是铁路工人的悲惨命运的“符贴”;是职工家属压在心头一辈子的苦难;是职工家属的贫困以及全家即将开始的举步维艰。&nbsp;我的邻居和我的同学,有很多还在小学时期,就过早的因这个“贴符”饱尝痛苦及人间悲欢离合。 &nbsp;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可是,如今我们的父辈们,肩压伤了、腰累弯了、腿跑断了,晚年落了一身疾病,多数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可是,有的工人属于铁三局六处的,其医疗费也不能给报销,就连死亡丧葬费和辛苦一生的抚恤金等待遇在2005年才区区1800元左右,寥寥无几,冰寒人心啊。&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未完•下接•续篇&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