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箴言百则之44:执大象,天下往

道可道

<p class="ql-block">老子箴言百则第44</p><p class="ql-block">执大象,天下往</p><p class="ql-block">——往而不害,安平泰</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35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大象,就是大道。往,意为前往,归附。老子认为,谁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大道,天下人就会前来归附。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彼此之间没有伤害,才能享受和平、宁静、安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老子的这一思想,在儒家经典《论语》和《孟子》中也有类似表述。孔子《论语》的《季氏将伐颛臾》篇中云:“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则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孔子主张“修文德”使远人归附,孟子认为只有得道,才能赢得人心。尽管孔孟心中的道和德,可能与老子之道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要让天下人心归附,不能靠战争武力强夺,而要靠加强道德修养传承v、靠清明廉洁的政治来实现。</p><p class="ql-block">能把四面八方的力量召集到一起实属不易,但是,这些人汇集到一起怎样和睦相处更加困难。孔子则说“既来之,则安之。”就是说,各路人等集中起来以后,就要想办法让大家安定下来、团结起来。怎样“安之”呢?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老子则认为“往而不害,安平泰”,才是最好的办法。人与人之间只有做到“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才能和睦相处。</p><p class="ql-block">《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一个“负荆请罪”的故事。赵国的蔺相如出身低微,但是,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敢,在与强秦的外交斗争中,出色完成“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的两大使命,维护了赵国的国家利益和尊严,可以说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赵惠文王给他上卿之位,超过了老将廉颇。而廉颇觉得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威震诸侯。蔺相如平素默默无闻,仅凭口舌之劳就能后来居上,心里感到不服气,就到处扬言,一定要当面羞辱他。</p><p class="ql-block">蔺相如听说此事以后,尽量低调,不与廉颇正面冲突,甚至有时还装病不到朝堂,政务请廉颇处理。蔺相如的随从很不理解。蔺相如解释说:“我连凶狠残暴的秦王都不怕,怎会怕廉颇将军呢?如果我和廉颇老将军内斗,必然会给秦国攻打我们的机会。一事当前,我们要学会忍让,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名利恩怨抛之脑后啊!”</p><p class="ql-block">廉颇得知蔺相如有如此博大心胸和高风亮节,感到十分佩服,又十分惭愧。于是就背着责打自己的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下请罪。最后二人冰释前嫌,相好如初,联手保卫赵国的安全。可见只有遵道而行,广结善缘,才能凝聚不可战胜的力量。</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30日,古历七月二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