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年50后和60后及70后前期出生的部队干部子女,</p><p class="ql-block">【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交流。</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居住在按苏式标准建立的新式大院,还是部队接受的解放前的传统大院,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圈,面积也都比较大,既优于当时城区的居民区,又有优于乡下的农村,里面还配备着部队的各种装备和设施,为大院孩子们提供了有别于城区和农村的良好环境。</p><p class="ql-block"> 当时部队大院基本上都自成体系,有卫生队,服务社、大礼堂等全套生活娱乐设施,一切活动基本可以不出大院,与部队官兵们朝夕相处,加上门口有警卫,外人很少能进去。正因为部队大院这种独立封闭的环境,造成部队大院的孩子们所面对的人际关系与地方干部子女相比较为简单。那时大院的孩子们见了军人叫叔叔,见了家属叫阿姨,这种简单的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当简单,这也是导致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单纯、天真、城府不深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孩子们受部队环境的熏陶,往往对义气看的比金钱还重要,因为在部队以供给制为主的环境下,各家各户安于其所享受的待遇。在当时的管理制度和生活水平下,各户的住房和家具都是部队配备的,文化娱乐生活也是部队免费提供的,导致大院的孩子们对金钱不怎么看中。在日常生活中,大院的孩子们一般都喜欢戴着军帽,穿着军鞋,上学时还背着军用挎包。当有些孩子身高达到一定程度时,还能穿上父辈的军装,显得非常神气,别提有多风光了。当部队大院的孩子们长大后,还能享受内招参军的照顾,如果参军后能遇到父辈的老战友或老下级担任自己的领导,入党提干都不成问题。即便是参军后不一定都能提干,但毕竟部队已经给你铺好了路子,复员后国家也会分配工作,生活不成问题。由于上述的优越条件,使部队大院的孩子们自然会产生一定的优越感。所以当他们踏上社会后,就不如地方政府机关干部的孩子们世故圆滑。</p><p class="ql-block"> 由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军人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军人及家属们对自己的道德定位都比较高, 似乎定低了就对不起自己所穿的那身军装,因此,他们对子女经常灌输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英雄主义思想,家教大都比较严,但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却是不太放在心上,有些家庭的孩子学习不好,他们的父亲并没有当回事,因为他们在观念上认为没必要这么用功学习,况且,他们也没精力为孩子辅导。一般带兵的出身大多不顾家,也没顾家的习惯,再加上那个年代从整体上也不重视学习,所以部队的孩子们在大院这样封闭的环境下,只顾自由自在玩,很少有认真学习的,因此,他们的学习一般化的居多,出萃拔类的少。文革后国家恢复了高考,他们考上大学的不多。</p><p class="ql-block"> 部队大院的孩子们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人数众多,甚至达数百万之多。没有经历过部队大院生活的人,很难真正了解他们。尤其是经过部队生活的磨练,他们在军事上的思维,甚至超过父辈,可以说天生就是当兵的财料。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看到、听到的都是军人的生活,甚至连父辈对他们的惩罚都是军事化的。这种潜移默化养成了遵守纪律的习惯。所以说部队既是一所大学校,又是一座大熔炉,不管你是城里来的,还是农村来的,只要你走进部队大院,都会改变你。语言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不管部队大院周围讲什么话,或者讲什么方言,在部队大院里通通变成了地道的“八一”式普通话。当你踏上社会后,偶尔与一个陌生人交流时,同是部队大院出生的孩子立马就可以通过语言判断出对方是否也是部队大院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由于以上这些特点,部队大院50后、60后及70后前期出生的孩子们从总体上说,人品正派,但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求上进但不善争强;不甘居人后,但又不情愿为五斗米折腰,总的来说,他们是一个优秀的群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