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泰山云步桥东,有一处篆书摩崖石刻《飞泉》,字势飞动,苍劲古朴,落款:无棣崔钟善。这是庆云人崔钟善所书,是唯一在泰山顶上留下石刻的德州人。</p><p class="ql-block"> 崔钟善(1842-1908),字子万,号晋生,庆云名门崔氏之后,崔光笏之长子。咸丰九年(1859年),崔钟善报捐(封建时代根据官府规定,纳捐若干,报请取得某种官职,谓之“报捐”)郎中,在京都任职多年,勤劳敬业,成就卓著。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起义扰乱京师附近,崔钟善回籍办理团练抵御捻军有功,恰逢兵部侍郎崇厚保举补缺,被任命为知府,不久以知府到山东候补,又因河工防汛有功,奉旨俟补缺。</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六年(1890年),任莱州府知府。莱州所属的平度、高密两县,素来盗匪猖獗,搅扰百姓,崔钟善到任后,针对当地社会实际情况,大胆改革,他仿照古时保甲制度,又进行创新,发明了联捕之法,一方有匪,四方联动,一时地方秩序安宁,社会大治。一天风雪交加,崔钟善乘敌不备,秘密来到平度,将一伙儿土匪擒获,并依法处置。不久将盗贼首领郑某依法惩治,地方从此安宁。</p><p class="ql-block"> 崔钟善还十分重视教育。他任职所在地原有一所北海书院,废弃已久,崔钟善到任后,捐廉兴修,并配齐老师的讲课费和学生的考试费,当地老百姓立碑纪念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滋扰莱州,蔓延到京城地区,崔钟善为此十分忧虑,亲自编著《释惑录》以醒民觉世,让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地方得以安宁。七月,京津沦陷,光绪、慈禧逃离京城,崔钟善著《芦诗》以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即墨老百姓因税契与地方官府发生对抗,聚众围城,形势十分危急,崔钟善奉命前往查办,上级官府要求用兵剿灭,崔钟善力主剿抚兼施。来到平度州后,他命令军队占据险要地形形成震慑之势,然后自己只身带领数名随从入城,向群众陈说大义,要求按规定完税,除首犯外,其余一概不咎,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避免了无辜群众流血事件的发生。事后当地群众为感恩崔钟善,在境内立生祠来表达对他的爱戴。</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年(1904年),崔钟善受命总办河工事务,高密县河工因分工问题致使南北两岸发生械斗,高密县县令依仗朝中有人暗中支持,要求派兵镇压,崔钟善力争不能诉诸武力,阻止了一场流血战争。乐陵的一个郑氏盐店,因为股份不清而造成矛盾,最后对簿公堂,前任以缺乏证据为由,积累了多年而不能决。崔钟善到位后,稽查旧卷、查找实证,并根据材料秉公办理,使诉讼各方都很满意。</p><p class="ql-block"> 因政绩突出,崔钟善被保升为候补道,钦加二品衔,会办全省劳务处奏派督办上游河工事务,坐办营务处会办洋务局路矿局事务,署理盐运使,诰授资政大夫,晋封荣禄大夫。</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崔钟善异常悲恸,彻夜不眠,并因此得病以至不治,时年六十七岁死于任所。</p><p class="ql-block"> 崔钟善擅长诗文,著有《听雨楼诗草》。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作品也卓然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