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金溪竹桥古镇(如一)

如一

<p class="ql-block">  上海的出乎意料的疫情,我与上海同仁一样经历近3个月的“圈养",原本喜欢每月基本都到外地拍照、游览几乎近于奢望,原本凌晨三点才能入睡的职业坏习惯(白天忙于组稿、会议及行政,养成了晚上编稿、改稿及写作的坏习惯)现逢疫情,刚刚调整到深夜1点的生物钟被破坏怠尽,搞成了黑夜白天不分,甚至凌晨5点都无睡意,心身俱损,心态浮躁,心力憔悴,面对难以清零的疫情呈现一种恐惧和无奈。恰应电视台潘导兄之邀,趁有24小时核酸阴性即可去外地的政策之规,去了“爸爸去哪儿"的取景地江西抚州金溪县竹桥村古镇。受到了当地著名企业家、慈善家陈总、李总夫妻及其他朋友的热情款待和安排。</p><p class="ql-block"> 7个多小时的汽车,我们一下高速进入江西抚州金溪县,我就观察到金溪县人民的福祉一一街上行人都不戴口罩,我趟佯于人群之中,炎夏脱离口罩的感觉甚好,心情愉悦,压于几个月的抑郁随风而飘然而去,还了人间!</p><p class="ql-block"> 撫州我以前随上海电视台经常出镜的调解名人柏阿姨到过大觉山,而金溪“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竹桥古镇却擦肩而过,是下,虽近于40度的高温,游这一中华历史名镇的兴趣不减。走近这近800年的元末明初的古镇,一条条饱经沧桑的青石板路与延绵的小渠娓延于村庄的楼栋之间,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一入村庄三个呈品字形的古井印入眼帘,史于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年间的古井依然能看到历史予以的独特造型,围于四周石头的栏杆颇为壮观,品字形的水井诚然前人所示:无论经商、务农、做官最重要的要讲品德、品行,其寓意深远。村内为明清时期建造的赣派建筑风格的青砖灰瓦,与沟塘的水系融为一个体,古井、古塘、古庙、古树、古宅、古祠堂、古门楼、古书院等随处可见。许多人都不会想到,这座并不起眼的小村落,竟然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印刷术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金溪县地方志有着这样的记载:明清之际,金溪是赣版书籍印刷中心,素有“临川才子金溪书”的美誉,而竹桥古村是“金溪书”的发祥地和主要承印地。该村现保存雕版印刷作坊2处,古雕版遗刻颇多,现仍保存着完整的《三字经》、《百家姓》、《四书集注》雕版,可直接印刷装订线装古本,价值不菲,颇有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  竹桥古村是怎么形成的呢?唐代吏部尚书余褐的长子、福建人余克忠被封为敦武校尉 ,驻扎在江西上幕镇,到了元代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余克中第13代孙余文隆带着家眷四处奔波,寻找安定之地落脚,而定居于此,后人尊余克忠为竹桥余氏始祖,所以现在竹桥都以余性族人为主。历经苍桑,村内现存109幢明清建筑,其中明代祠堂1幢,明代民居8幢,其余为清代建筑,均为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村内主要景点为“七星伴月塘"全部石块砌成,全村有八方这样的水塘,构成了古村完善的排水系统。“文隆公祠"竹桥延师教子之所在。“养正山房"与“苍岚山房"雕版印刷之遗址及作坊。“步云公祠”民国初期红军在此召开会议的会堂。“大夫第建筑群"始建于道光年间。最有意思的有栋土坯长屋,放置粮食之仓,瓦面看似平整,但屋面高低向一面倾斜,雨水一下倾于低面竹管,直入水塘,言之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写照。中门楼前的空地上,隐约可见用青石板铺就的“本”字,门楼后有一个“人”字,此乃以人为本之意,落叶要归根,人不可忘本,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所在。</p><p class="ql-block"> 一个竹桥古村,一部中国印刷史,一篇中华文化史,其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涵盖了考古、社会学、人类学、人文学、民俗学,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农、商、儒并重的古村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