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祖孙一行5人,走进井冈山市茅坪镇茅坪村,毛泽东同志旧居时,幼时学到的课文,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经常在此居住和办公,领导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斗争。</p> <p class="ql-block"> 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是一栋普通民房。</p><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和贺子珍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卧室兼办公室在堂屋右后间,房内陈设简朴。</p><p class="ql-block"> 1928年11月,他就在这里写下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全面地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 堂屋是中共井冈山前委办公室,毛泽东曾多次在这里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和部署根据地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堂屋的板凳上坐坐,感受下当年的革命气息。</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和红军战士的餐室。朱德、陈毅有时也在这里用餐。</p><p class="ql-block"> 当年,红军物质生活非常艰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p><p class="ql-block"> 经常吃的是粗糙的红米饭和缺少油盐的南瓜汤,有时甚至要靠野菜充饥。</p><p class="ql-block">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当年井冈山流传的这首歌谣,正是红军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那时毛泽东工作很忙,常常是被叫几遍之后才到餐室去。</p><p class="ql-block"> 朱德刚到茨坪时,井冈山上的“主人”王佐怀着对军长的热爱和尊敬之情,做了几个好菜招待他,朱德就把这几个菜和战士们吃的南瓜汤合在一起,和大家一起吃,对大家说,这叫“团结菜”。</p><p class="ql-block"> 小孙子饶有兴致的捧着大木碗,感受下当年吃“团结菜”。</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旧居,还有一处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角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整栋房屋倚山坡而建,坐东朝西,土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面阔三间11.44米,进深四间12.56米,后部两侧附耳房,建筑用地面积143.69平方米。原是当地名医谢香私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年,毛泽东同志居住在进深左侧第四间的楼上,卧室顶有一个斗八藻井,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span></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一边开展武装斗争,一边进行红色政权理论研究工作。在这里,他先后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p><p class="ql-block"> 在这两篇著作中,毛泽东全面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任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p><p class="ql-block"> 从而坚定边界军民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卧室兼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在这阴暗潮湿、极其简陋的房间里,他经常工作到深夜,天气冷了,他就把床上的毯子披在身上御寒。</p><p class="ql-block"> 墙上依稀可见,当年写的革命标语。</p><p class="ql-block"> 桌椅板凳等也都是当年原物。</p> <p class="ql-block"> 卧室的光线昏暗,靠窗的书桌上摆放着一盏油灯和一个砚台。</p><p class="ql-block"> 井冈山时期,按规定,<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连以上机关干部夜间点灯办公,可以用三根灯芯照明。</span>毛泽东同志带头勤俭节约,<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节省用油,坚持点一根灯芯。</span></p><p class="ql-block"> 1928年11月,他给中央写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其中的一部分就在这里写的。</p><p class="ql-block"> 在这篇著作中,他以一种崭新的理论,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偏远的小山村里、在这样艰苦简陋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也点亮了“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精神之光。</p> <p class="ql-block"> 楼下一角落摆着桌椅,是当年朱德和毛泽东紧张工作之余,休息下棋处。</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为方便二位领导人下棋,征得老乡同意,在桌面上刻了棋盘。</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旧居,八角楼的外墙上,至今还留有红军写下的标语。</p><p class="ql-block"> 其中,有好几条幅是贺子珍亲笔写下的。</p> <p class="ql-block"> 旧居屋外不远处的草地上,一棵树下,有块大石头,据说,是毛泽东同志当年休息、读书、思考时,常喜欢坐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来坐一坐,沾点伟人的灵光。</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旧居园区内,还分布着其他房屋,都是当年井冈山根据地的各类机构。</p> <p class="ql-block"> 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旧址 </p><p class="ql-block"> 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成立于1928年夏,王佐任主任,邓允庭任党代表,办公地点设在这幢民房的厅堂内。</p><p class="ql-block"> 防务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一是召集联防会议,确保根据地内的安全;二是组织军民打土豪筹款子,调配红军物资;三是组织修筑哨口工事,建设医院和挑粮运动;四是建立递步哨,沟通根据地的联络等。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红四军军部旧址(含朱德同志旧居) </p><p class="ql-block"> 中国红军第四军于1928年5月在 宁冈龙市宣布成立,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士兵委员会主任陈毅,参谋长王尔琢。</p><p class="ql-block"> 红四军军部是边界军事斗争的指挥部,军部先后设在龙市、茅坪等地,7月,从宁冈迁到这里,朱德、陈毅在这里办公和居住。</p><p class="ql-block"> 1929年1月,军部在这里召开会议,部署根据地也第三次反“会剿”。</p><p class="ql-block"> 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红五军军部也设在这里,彭德怀和滕代远在这里指挥军民坚持井冈山斗争。</p> <p class="ql-block">士兵住房</p> <p class="ql-block"> 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含陈毅旧居)</p><p class="ql-block"> 红四军士兵委员会于1928年5月上旬建立,陈毅主任。</p><p class="ql-block"> 士兵委员会,既是红军中的民主组织,又是群众性的监督机构.其职能是保证军队内部民主制度的实行。</p><p class="ql-block"> 当年,红四军各连、营,团普遍建立了士兵委员会,每会设立主任一名,委员5至7名,均由官兵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 士兵委员会制度对于实行军内民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陈毅在茅坪期间大都在这里办公和居住,接待来访的士兵。</p> <p class="ql-block"> 红四军军官教导队</p><p class="ql-block"> 1927年12月,工农革命军在宁冈龙市创办了军官教导队,吕赤任队长。朱毛两军会师后,军官教导队改名为“红四军军官教导队”。</p><p class="ql-block"> 1926年8月,军官教导队由茅坪迁到茨坪,梁军任队长,蔡会文任党代表。</p><p class="ql-block"> 教导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训练红军下级军官和地方指挥员。教导队的教学条件很差,教师用木炭条当粉笔,学员在地面铺上沙,用木棍学习写字。</p><p class="ql-block"> 教导队的创办为提高红军和地方指挥员的索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红四军军械处原称修械处,1928年7月,从井冈山的下庄村迁到这里,改称军械处,处长宋乔生,副处长刁辉林。</p><p class="ql-block"> 红四军军械处有30多名工人,设备简陋,主要制造梭标、大刀、鸟铳、单响枪、修理枪炮,有时也帮助群众修理农具。</p><p class="ql-block"> 黄洋界保卫战使用的迫击炮,曾在这里修理过。</p><p class="ql-block"> 军械处的设立,对解决红军和地方武装的武器困难起到了定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红四军军需处旧址。</p><p class="ql-block"> 成立于1928年5月,直属红四军军部。处长范树德,副处长钟森荣,有工作人员九名。井冈山斗争时期,在此办公。</p><p class="ql-block"> 军需处的职责是负责军中的物资供应。即收缴、分配对敌作战及打土豪缴获物资,调剂地方支援物资,分配军需生产物资。</p><p class="ql-block"> 由于战争的残酷,当年军需供应异常困苦,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油、盐、米、柴、菜钱,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平等。</p><p class="ql-block"> 不过,随着环境愈加恶劣,杨克敏1929年2月25日《关于湘赣边界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红军中的生活与经济是非常之艰难的。拥有数千之众,每个月至少要一万五千元作伙食费,米还是由当地筹办的,经济的来源全靠去打土豪……红军中的薪饷,早就废除了,只有饭吃,有钱的时候发一二块钱的零用钱。</p><p class="ql-block"> 最近几个月来,不讲零用钱不发,草鞋费也没有发,伙食费也减少了。最近两个月来,每人每天只发伙食费3分,4分油,4分盐,米1斤3两。</p><p class="ql-block"> 3分钱一天的小菜钱,只买得南瓜……所以近来士兵生活感觉得不安,当时有一句口号:“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可以概见士兵的情形。…这个经济问题,要算红军中最困难的问题,也就是边界割据的致命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新遂边陲特区公卖处。</p><p class="ql-block"> 在井冈山斗争的艰难岁月中,根据地不但遭受到频繁的军事进攻,而且还受到严密的经济封锁,为解决根据地军民日用必需品的问题,搞活红色区域内的经济,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p><p class="ql-block"> 1928年7月以后,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决定,所辖十个乡中分别设立一个乡公卖处,同时,在这里创办了这所特别区公卖处。</p><p class="ql-block"> 公卖处一方面从草林、大陇等圩场和群众家中收购土特产品:另一方面将红军在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出售给群众。</p><p class="ql-block"> 公卖处的设置,为稳定市场价格,搞活红色区域的经济,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有模有样体验一下,沉浸式参观学习,真难得,对于小朋友的红色传统教育作用非同一般。</p> <p class="ql-block"> 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会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为“谢氏慎公祠”,祠内堂上的木龛和、长条案桌均为原物。</span></p><p class="ql-block"> 屋内,一排矮小的凳子几乎贴近地面。</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条件紧张,代表们没有从老乡家里借到足够多的凳子,所以就直接搭起门板开会,开完会这些借来的门板要还回去。</p><p class="ql-block"> 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8年5月20日至22日在此召开,到会代表60余人。</p><p class="ql-block"> 由毛泽东主持会议,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总结了7个月来井冈山斗争的经验,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别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嗯,这个必须站到主讲台上,好好体验一下。</p> <p class="ql-block"> 边上是慎德书屋。X曾在此看望了6位革命烈士后代和先进人物代表,其中两位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毛秉华分别是93岁、87岁的耄耋老人。</p><p class="ql-block"> 他同大家一一握手,坐在一起亲切交谈,了解家庭、生活情况,并向全国老革命、老红军和各方面先进模范人物表示慰问。</p><p class="ql-block"> 指出: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 带娃实地游览参观,感受更深刻。</p> <p class="ql-block"> 旧址群庭院内,一棵破石而长的大树特别吸引人。</p><p class="ql-block">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经常在这里看书、思考问题和找群众访问情况。</p><p class="ql-block"> 这棵枫树生长的环境奇异,毛泽东同志借此打比喻“这棵枫树,长在石缝里,长大后,竟把石头撑开了。我们闹革命,现在力量虽然弱小,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撑破蒋介石反动政府这块大石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