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中师生的风流故事(五)

玉儿千岁

<p class="ql-block">小王和小玉成家以后,生了个女儿,长得聪明可爱,一家三口住在东河街道,房子是乡政府集资做的,两层楼的商品房,小玉业余时间喜欢到乡政府家属区打点小麻将,小王在家看女儿做作业。女儿五岁开始上小学,就在小玉的班上读书,小玉也很辛苦,天天上班骑车带着女儿,在小玉的精心照顾下,女儿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p> <p class="ql-block">这期间小王被乡党委安排到乡教办当教育干事,买了一辆摩托车经常去乡里各中小学检查工作,有时还要配合乡政府征收农业税,参加计划生育,防汛抗旱,水利兴修等工作 。周末女儿去县城学二胡,小王还要骑摩托接送,整天也是忙的屁颠屁颠的。</p> <p class="ql-block">2000年南陵县教师上划归县里统一管理,各乡镇教办撤销,乡党委根据小王的要求,让他又回到原来的初中学校当副校长,两年后他坚决辞去了副校长职务,这时他对当学校领导已没了激情,也是应了那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但他对教育教学工作一直是踏实认真,尽心尽力地去干,从不挑三拣四,得过且过。那年他女儿正好读初一,他想好好培养自己的孩子,于是就带初一一个班的语文,但不直接教他女儿,这样便于辅导她!她女儿读初中的三年,他盯得很紧,女儿学习很自觉也很争气,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南陵一中,三年后考取了东北一所外国语大学,现在已经结婚,生了一个女儿,也是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最近又添了一个二宝。小夫妻二人在上海上班,女婿是研究生,两人自己挣钱在上海市新天地买了房,没要小王和小玉一分钱,小王和小玉对此感到很称心。作为出生在乡村的两个农家子女,能够在东方魔都站稳脚跟,那真的是万里挑一。小王和小玉麻将早已经不打了,业余时间开车出去看看风景,周末跳跳舞,唱唱歌,寒暑假出去旅游。小王更是看淡一切,有空拉拉二胡,写写美篇,自娱自乐,他们的生活虽是平淡,但也是有声有色,自由快乐,令人羡慕。2009年他们就在芜湖买了房,准备退休前把东河街道房子卖掉,然后去芜湖过退休生活。</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中师生,在那个教师被人瞧不起的年代,在那个男女比例失调、狼多肉少的年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出了许多趣事、糗事、糟心事。用民国张恨水先生一部小说的名称,有的算得上是啼笑姻缘。用今人的眼光看,感觉滑稽、好笑,不可思议,但那是我们的过往,是酸楚的经历。人生如戏,人生不易。生活教会了我们很多,让我们学会成长,学会面对。酸甜苦辣都品尝过了,才更懂得珍惜当下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我们这拨中师生,有的已经退休,有的正走在退休路上,不管从前以何种方式跟爱人相识牵手,上演了多少悲喜剧,都是过去式,也不重要了,眼前有个知冷知热的老伴儿,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共度余生,才是硬道理。往事随风,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的,会成为亲切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随着小张买房到芜湖,小汤、小李也买房到县城,他们如小鸟一样各自为食物四散奔波。后来,电信发达,手机普及,小王和大家一样,没有当年的兴致相约聚会,大碗喝酒,大声唱歌,大玩一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是乡村学校四人聚会活动时分,现在,他们各自为政,为生活奔波,为自己打拼。虽然都在本乡本土,都在本县之内,却是如远隔天涯。人不如旧,衣不如新。这次四人聚会是时隔三十多年的一次相聚,是小王做东,不在乡村,而在小县城里的一座天上人间酒楼。那天也是夕阳西下时分,大家陆续来到天上人间酒楼。小张先到,骑电瓶车来的。只见他满头白发,十足的一位老者,皮肤比以前更白皙,两撇上翘的眉毛都雪白,一副仙风道骨的神采。小李下午在县体育馆打过篮球后,步行走来。小汤迟迟未到,几经电话催促,最后姗姗到来,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只见他一头花白毛发,蓬乱不堪,一副娃娃脸也已明显苍老。原来他开了补习班,补完学生的课,才匆忙赶过来。大家相视而笑,慨叹岁月催人老,一个个都成了小老头,即将陆续退休。他们小杯喝酒,小口吃菜,不见了当年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爽。过去的美好时光成了大家心中永远的回忆,大家都心知肚明,永远也回不到从前了。几番过后,大家相互告辞,落寞散去,隐没在小县城的灯红酒绿里,不见了!这是乡村四人在县城最近一次聚会,没有打球唱歌,只有慢斟浅饮;没有青春飞扬,只有白发沧桑。(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