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的来龙去脉

气象万千

<p class="ql-block">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宏伟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作为生活在干渠中段的、受其恩泽的、工程移民输入地辉县的一员,一直有拜谒渠首地的念头。七月下旬,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成行。</p> <p class="ql-block">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横跨湖北和河南两省的]丹江口水库调水,在丹江口水库东岸河南省淅川县境内工程渠首开挖干渠,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华北平原中西部边缘开挖渠道,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市颐和园团城湖的输水工程。首尾水面落差70多米。</p><p class="ql-block">输水干渠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直辖市。受水区域为沿线的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等14座大、中城市。重点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沿线十几座大中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供水范围内总面积15.5万平方千米,输水干渠总长1277公里,天津输水支线长155公里。</p><p class="ql-block">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猜测是因为1277+155=143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p> <p class="ql-block"> 丹江口水库</p> <p class="ql-block"> 中线渠首碑</p> <p class="ql-block">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更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标志性建筑。陶岔渠首成为向中国北方京津冀等地区送水的“水龙头”。陶岔渠首建筑物主要有引渠、重力坝、引水闸、消力池、电站厂房和管理用房等。</p> <p class="ql-block">水利工程建造技术的纯熟非一朝一代,是历代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才有了今人指点江山、改造山河、乾坤大挪移的游刃有余。当代的红旗渠、南水北调、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白鹤滩、乌东等水利工程,无不汲取了历代水利建设的资料、技术和经验,回望来时路,至今仍有不少古代水利工程焕发新颜,泽被万方。</p> <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线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p><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水路交通,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至今发挥着作用,非常了不起。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径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以及天津、北京,可谓是贯通南北的水路大动脉,全长约1797公里,沿途兴起了很多运河重镇,比如说山东的济宁、聊城、台儿庄,都是因运河而兴,特别是明清时期,漕运发达,云集天下客商,创造了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都江堰</p><p class="ql-block">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四川是“天府之国”,或说成都是“天府之国”,都离不开都江堰的功劳,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后人对李冰父子感恩戴德,修二王庙,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都江堰因势利导,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是古人治水哲学的典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安丰塘</p><p class="ql-block">安丰塘位于安徽寿县,古称芍陂(quèbēi),是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了,后萎废,建国后,经过整治,安丰塘纳入 淠史杭灌区,蓄水能力不断提升。</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灵渠</p><p class="ql-block">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古称秦凿渠,是秦始皇当时为了统一岭南,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连通了湘江和漓江。到了汉代,汉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又继续疏浚灵渠,历朝历代,多有疏通修筑,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p><p class="ql-block">邗沟</p><p class="ql-block">邗沟主要在今天的江苏省境内,是一条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吴王夫差,当时,吴国为了攻打齐国,开凿了一条航道,史称邗沟东道,到了隋炀帝时,“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形成了后来的规模,从最初的军事目的,到漕运所需,邗沟历经千秋造就了两岸的繁华,可谓是黄金航道。</p><p class="ql-block">坎儿井</p><p class="ql-block">坎儿井位于新疆吐鲁番境内,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始建于西汉,是基于特殊地理环境,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灵渠</p> <p class="ql-block">郑国渠</p><p class="ql-block">郑国渠位于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当初是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修筑的大型灌溉渠,不过从名字上很容易让人误导,这个“郑国”是人名,不是河南历史上的那个“郑国”。</p><p class="ql-block">鸿沟</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人与人之间有鸿沟,其实,历史上,还真有鸿沟,鸿沟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境内,系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始于东周末期魏惠王,历代以来,这条航道,一直是黄淮间中原地区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p><p class="ql-block">它山堰</p><p class="ql-block">它(tuō)山堰,位于今天的宁波境内,是唐代太和七年,由县令王元暐创建,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p><p class="ql-block">龙首渠</p><p class="ql-block">龙首渠比较独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根据庄熊罴的建议而修建,属于陕西古代引北洛水的灌溉工程,使4万余公顷的盐碱地得到灌溉。</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这些水利工程,不仅体现着华夏儿女的超凡智慧,更凝聚着古今无数人的血汗和牺牲。</p> <p class="ql-block">  南水北调辉县段刘店干河暗渠</p> <p class="ql-block">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两千多年中华水利建设谱系上又添一新座标。她的主要淹没地——淅川县,隶属河南省南阳市。位于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淅川地势险要,古战乱时期易守难攻,有“中原未战,淅境兵动”之称。全县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人口53万多。</p><p class="ql-block">淅川古称丹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楚国始都丹阳所在地,楚国800多年历史中有300多年定都丹阳,楚人以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一路南征,先后统一50多个小国,成为南方霸主,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曾孕育了一代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p><p class="ql-block">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 宋朝时期,配享武庙。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因范蠡一生艰苦创业、三致千金, 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的影响力,在范蠡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p> <p class="ql-block"> 范蠡公园</p> <p class="ql-block">西施,子姓施氏,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倾国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p><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在对吴国战争中失利后,采纳文种“伐吴九术(一说七术)”之四“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苎萝山下得西施、郑旦二人。并于土城山建美女宫,教以歌舞礼仪,饰以罗 ,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成,使范蠡献于吴王。吴王夫差大悦,筑姑苏台,建馆娃宫,置二女于椒花之房,沉溺酒色,荒于国政,而宠嬖西施尤甚。勾践灭吴后,西施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终。一说沉江而死,一说复归浣江,终老山林</p><p class="ql-block">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之美誉。其中的“沉鱼”一词,讲述的就是“西施浣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西施雕像</p> <p class="ql-block">范蠡祠和西施像下,淅水两岸,人们幸福、祥和地生活着。</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移民也都过上了比迁移前更好的生活。2005年,开始加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大坝。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淹没面积达到144平方公里,整个库区移民34.5万人,其中河南省16.4万人、湖北省18.2万人,安置区涉及湖北、河南两省16个市60个县区287个乡镇,2000多个村。从2009年8月开始,至2012年5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34万多人的移民工作全部完成。</p> <p class="ql-block"> 辉县市常村镇移民新村</p> <p class="ql-block"> 丹江鱼宴</p> <p class="ql-block">辉县市常村镇当时共接纳淅川县仓房镇磊山、党子口、王井、胡坡、侯家坡、沿江、仓房7个村, 4546名移民入住。在没有搬迁时,一些村民居住在丹江岸边,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丹江水库上以打鱼为生。搬迁后,积极开办丹江鱼宴,“一鱼多吃”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每逢节假日和旅游旺季,经营丹江鱼宴的都座无虚席。从2011年至今,作为河南南水北调最远的移民安置县,立足“一村一品”,积极谋划产业扶持,着力打造特色产业。移民的就业收入、衣食住行、文教卫体等生产生活条件都实现了跨越式可喜发展。</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移民老家南阳淅川县考察慰问时,赞扬移民群众“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并向<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一泓清水北上”作出无私奉献的移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祝愿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兴旺,芝麻开花节节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水北调渠绕辉县城而过</p> <p class="ql-block">自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水北调构想,到2014年中线通水,历时一个多甲子。渠首之行,感慨万分,何其幸哉,生于其怀。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益地的一介,也向几十年来工程的擘画者、组织者、实施者、维护者和移民们以及如此庞大移民群体的安置者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水北调最终到达地——密云水库</p> <p class="ql-block">(有关史料、资料和部分图片选自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