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北角澤華趙(Cervantes ,Chao)

<p class="ql-block">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生產力飛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盛,傳統社會秩序受到猛烈沖擊。在各國競相改革的風潮中,擁有文化知識士人四處遊說、講學,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促使了獨立思考和創造性地探索。「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社會變革時期這場爭鳴由儒家開啟,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等學派加入。各家各派的思想家們就當時禮崩樂壞社會問題作出回應。</p><p class="ql-block">「百家爭鳴」主要圍繞儒墨之爭,仁愛與兼愛問題。人禽之辨、義利之辯、王霸之辯、華夷之辨的界限,導致世界主義的民族、文化、歷史、道統虛無主義。</p><p class="ql-block">儒家認為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不僅建立在內在的純粹性上,還必須建立在內外親疏遠近的差別上,否則仁愛就會淪為道德虛無主義的說教。</p><p class="ql-block">儒道之爭,道家看到了文明的異化對於人性本真的遮蔽,主張自然無為,儒家則主張沿著道家的文化反思路徑重建新的文明形態,重新調整人的天然情感與文化成果的關系。儒道之爭更多的是互補性而不是觀點的根本對立;儒農之爭體現在《孟子》,由孟子和許行發起,主張取消社會分工,大家共同生產、共同交換、共同分配、共同消費,這種觀點也是墨子所抱持的平均主義。</p><p class="ql-block">孟子則指出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出現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的分別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平均主義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合理的,如果奉行平均主義,人的主體性就根本無從談起。</p>